100以内数的认识

文档属性

名称 100以内数的认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8-16 08: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育叙事
因为参与全区“青蓝工程”汇报活动,需要和我的徒弟邓妙老师一起开展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提供给兄弟学校一年级老师一个学习的机会。当时的教学进度也差不多是教《100以内数的认识》,我们一商量就确定了这个内容。
备课前的思考: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是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教学难点是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以前我们多次教学认数时就会从数数、读数、写数入手再到数的组成、基数、序数、数位和数的大小比较等,选这样一个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给别人学习就必定要创新,要在什么地方来创新呢?有什么理由从这个切入点教学呢?对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呢?我不断的翻看网站上名家的评论,还有人教社的教材分析,思考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自己以前上过4次一年级这个内容的教案和课后反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我们学校这届一年级小朋友的生源不错,家长素质也比较高,所以学生对于100以内的数在幼儿园阶段就认识了。我决定开展一个课前调查,通过与孩子交谈和家长在家校本上留言发现我们的孩子还处于一个“一知半解”的阶段。为什么用“一知半解”这个词语呢?因为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而且在上个学期学习20以内的数的时候也知道了数的组成、两位数、个位十位等名称;但对于比20大的数它们的排列顺序、基数序数和数的组成还有些不清楚,特别是百数表里的规律是全新的知识,特别对于整十数和非整十数这样的名称也不知道。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我决定找准“百数表”这个切入点开展教学,利用百数表这个平台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我的教学设计和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在百数表里学会数100以内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
2、建立整十数和非整十数的概念,同时能正确表达十位、个位所代表的含义,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百数表的特殊排列规律。
1、 复习引入: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快速的填出下表两行的空格吗?(课件出示)
1 2 4 7 8 10
12 15 17 19
(复习旧知,抓住20以内数的认识复习数序,并固定第一、二行的排列,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小朋友真棒,这样快速的就填出了20以内的数,帮这些数字宝宝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的朋友小棒也来了,看看它藏着哪些数字宝宝呢?
21 30
都同样是三部分小棒组成的,为什么一个你们说是21另一个你们认为是30? 你是怎么想的呢?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21)是1捆小棒、1捆小棒和1 根 表示2个十和1个一
(30)是3捆小棒 表示3个十。
(利用小棒图来帮助学生认识21和30,同时采用比较的思想方法让一年级的孩子意识到同样的三部分小棒,因为有一部分表示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区别1个十和1个一,强化组成,也引出30这个整十数和21这个非整十数,顺利为下一环节过渡。)
2、 趣味填表:
1、 电脑出示完整的百数表格,小朋友,想一想,刚刚你们找到的两个数字宝宝他们的家在什么位置呢?我们先帮帮30 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0
30的家你怎么认为在这里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回答“前面20以内的我们是按照顺序数的,那么数格子也应该是填在这个位置;上面两个格子填的是10和20,那么下面就应该是30,一次多一个十等等”,此环节的设问呈现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说明理由,训练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
小朋友的想法可真好啊,那么按照你们的想法,40应该填在什么地方?5个十呢? 接下来填什么?后面的哪个孩子会填?(70、80、90)十个十是多少?(100)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自己填30的方法,同时把100以内所有的整十数找出来,理解整十数的组成;下一环节顺利的教学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名称,清楚的理解100以内的整十数有9个。)
根据学生回答逐步的用课件出示。
2、我们通过找30这个数字宝宝的家,又找出了这么多两位数的数字宝宝,这些数字宝宝都有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整十数(板书)。那我们刚刚交的朋友中哪些是整十数?(10、20、30。。。90)还有一个100是三位数,它叫整百数。
3、那21是整十数吗?是整百数吗?(不是)那它的家在什么地方?你能快速的找到吗?
(精彩的设问,巧妙的过渡,再次运用比较的思想方法,在学生巩固了什么样的数是整十数的基础上引出21这个非整十数。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过渡语,就等于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要点再重温一遍,这就给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知识,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学生还可以立即向教师质疑,可以增加一定的新知识。)
学生自由找,并用课件填完整。
填在11的下面,表示2个十和1个一。那么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就只有21这一个吗?想想还有哪些? (22、23、24、25、26、27、28、29)我们发现十位上是2的两位整十数有9个。
小朋友真的很厉害,还有一些数字宝宝也想出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让我们再来找找吧!
个位上是1的数字宝宝在喊小朋友呢?是不是只有11、21这两个两位数呢?(31、41、51、61、71、81、91)他们的家在什么地方?
小朋友真聪明,我们一起发现了个位上是1的两位非整十数也有9个。
(此环节的设计先横向的解决了十位上是2的非整十数,让孩子们通过21—29来理解数的组成,同时理解在百数表内横向的从左往右是依次多一个。而当解决个位上数字为1的两位数时就是在百数表内纵向排列,让学生理解31、41、51等这些数都相差10个,只要跨一行就多10。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找寻数字宝宝的家而建立了百数表的主体框架,让学生在百数表里理解数的组成,完成所有的新授内容。)
3、 巧妙填数:
1、 老师看小朋友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字宝宝的家,我也想来找一个。老师的年龄是34岁,所以我想找找34在什么位置?张老师的体重是由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它是?它的家又在什么位置?
2、 指名让一个学生说数字宝宝,另一个学生来说位置。
3、 同座的互相玩填数游戏。一生指空白位置一生说数字宝宝。
4、 思考:在百数表内和56相邻的数有哪些?
56
相邻是什么意思?就是邻居,前面一个和 后面一个那么就是55和57,他们相差1个。
想一想,在百数表中只有55和57是56的邻居吗?还有吗?还有46和66.他们的关系没有55和57那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差了10个。
还有邻居吗?45、47、65、67他们都和56比较近,不过他们相差了11个。
4、 快乐拓展:
最大的两位数的家在什么位置? 和它相邻的数由哪些?
一个数百位是2十位是5个位是8,这个数是多少?
(巩固练习的环节与老师的年龄、体重等相关数据联系,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解决的整十数与非整十数的认识,来迁移和巩固所学的数的组成、大小比较。特别是找56的邻居这一习题,分不同层次的设计,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学好吃饱。在快乐拓展的环节主要是思维的提升,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认识100以外的数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根据刚刚学到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迁移到百位是2十位是5个位是8的数,孩子都可以写得出,在读法上就不做要求了,巧妙的进行了知识的延伸。)
专家和教师评价:
来自芙蓉区资深的刘润玉教授和二十几所兄弟学校教学一年级的40几位老师参加了我们此次听评研讨活动,对本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很我中肯的意见:
优点:
1、教材的处理很大胆。这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大的整合,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得20以内的数为依托,把数序、大小比较和组成全部和百数表结合教学,基本比较顺畅。用新理念教教材,给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由旧知引入新知,切入点抓得不错,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
2、学法引领比较有效:这是一节数学味非常浓的课。从百数表的特殊排列中开展教学,由特殊到一般,先教学了整十数,再教学非整十数,并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思考。
3、注意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生活联系紧密。从了解老师入手,把枯燥的数与老师的年龄体重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
1、数的组成教学太弱。是不是在巩固的时候不单一的出现34,而是提出“3个 十和 4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等这样的形式出现。
2、练习的设计还太单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数学固然有其抽象严谨的一面,但在小学阶段,仍应该以学生感到亲近、有趣的形式呈现,关注生活,改变数学生冷的面孔。如数的大小比较是不是可以考虑放进来,如说张老师的年龄时可以玩区间套的游戏,教师只提供部分有效信息让学生猜。
3、面向全体的问题,本节课关注差异的面仍然不够广。如关于在百数表中找和56相邻的数这个习题的设计很有特点,但中下面的学生会不会被其他6个数干扰,而 对于脱离百数表后再次找和 56相邻的数是不是有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强调。
个人再次反思:
1、低年级教学中要注重课前对学情的了解。“学情分析”,指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而且是从三维来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值观。特别是现在的一年级孩子,许多在幼儿园或者父母亲那已经学习了不少知识,班级孩子开始就存在很大差异。只有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来提高教学效益。这节课正因为我着手进行了学前调查,选的切入点不一样,整合新旧知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忽略。其实就是注重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即把课堂中的各环节上下内容串连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打开,迎接新的知识的跨入。在本节课中,运用教学过渡语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这个方面往往是被我们忽略的,不重视的。审视许多名家课堂我们感叹,我们要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名家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如果用得巧、用得妙的教学过渡语,加上教者生动的表述,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到知识。
3、多在习题设计上动脑筋,出精彩。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因此我们要认真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本节课的练习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只出现了要求学生填数说理由,所以对于数的组成在描述上很薄弱。比如说我的年龄时可先用3个十4个一来找位置。后面说我的体重的时候就可以用区间套的知识来玩猜数游戏丰富课堂了。再还可以设计一些估数的练习,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如出现一堆零散摆放的糖果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数,再教学孩子可以10个10个的圈数,同时圈数后在说一说组成,与整节课进行综合练习等等,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接受知识。
2009.6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