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北师大版八上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
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数量关系既包括等量关系,也包括不等量关系,与刻画等量关系的等式、方程、函数等模型不同,不等式则是刻画普遍存在的不等关系的典型模型。
本节课是不等式教学的起始课,通过对不等关系的研究,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并突出建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入手,说明不等关系的普遍存在性,再通过学生的举例,得出不等式的概念,之后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寻找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
本节课实际上是完成从问题到模型(不等式)的过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方程和方程组,课的设计是针对较好层次的学生进行的,跨度和跳跃性较大。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寻找较复杂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另外,一个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往往不只一个,有的不等关系是隐含的,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发现,这对初次接触不等关系的同学来说,确实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
1.请用适当的数学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郑树:hi,我今年13岁,上初一,你呢?
傅树:我比你大,我上初二.
郑树:你们学校初一有多少同学?
傅树:应该不少于400人.
郑树:我们班有50人,你们班有多少人?
傅树:我们班的学生数比你们班少.
郑树:你们学校离你家远吗?
傅树:不远,乘车不超过15分钟.
…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体会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聊天记录出发,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的普遍存在性)
二、寻找不等关系
1.不等关系的语言呈现形式。
2.做一做
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3cm,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3.猜一猜
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这个正方形和这个圆有何关系?
4.得出不等式的概念
(意图:通过以上的实例,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真到建立不等式的关键是寻找不等关系,而有些不等关系是隐含的(不以表示不等关系的语言出现),另有一些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往往不只一个,而且也是隐含的,这些都需要认真分析,全面考虑)
三、巩固提高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 a是非负数;
(2) 直角三角形斜边c比它的两直角边a,b都长;
(3) x与17的和比它的5倍小;
(4) 铅球的质量比篮球的质量大.
2.a,b两个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
用“>”或“<”号填空:
(1) a_____ b, (2) |a|_____ |b|,
(3) a+b_____ 0, (4) a-b_____ 0,
(5) a+b_____ a-b, (6) ab_____ a.
3.一个工程队原计划在6天内完成500土方的工程,第一天完成了任务的20%,现在决定比原计划至少提前两天完工,问以后每天平均至少要完成多少土方 (只列关系式)
4.一群女生住若干间宿舍,每间住4人,剩19人无房住;每间住6人,最后一间宿舍住不满.
设有x间宿舍,请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
5.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产品需要甲原料9kg,乙原料3kg,生产一件B产品需要甲原料4kg,乙原料10kg, 设生产x件A种产品,写出x应满足的不等式.
原料(kg)产品 甲 乙
A
B
合计 360 290
(意图:这里提供的题目只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如何寻找不等关系,如何建立不等式,如问题4、5中的不等关系不只有一个,而且是隐含的,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说明寻找不等关系的方法(如图形法,表格法等),可与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类比)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明确研究不等关系、不等式的必要性,并探究如何寻找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
在具体内容的呈现上,力求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注重新旧知识(如方程模型)的比较,促进了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在具体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情感投入执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的意见;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 学生在表示“直角三角形斜边c比它的两直角边a,b都长”时,有学生发现了隐含的条件:a+b>c,练习3、4学生也有不同解法,…。
本节课也有需进一步改进的方面: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往往是一对矛盾,预设的多,生成的就可能少,过分的预设使得生成很难,结果往往是教师领着学生进入数学天地,学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a
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