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文档属性

名称 游褒禅山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4-27 19: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人称王临川;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其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有《临川集》。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诵读感知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记游,感事,补记。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事见理。阅读指要慧空禅院 前洞东行2-3里翻过一座小山说山识碑 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奇观(悔随) 践行感事言志 古人:观,往往有得 思深无不在
(我):观,在于险远 尽志以无悔 顿悟
识,后世之谬 深思而慎取
补记作结 四人同游课文大观研讨写法一.理清第一段行文顺序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二.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三.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四.“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五、“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七、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 小结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随之出者—— 游洞之力—— 物(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鉴赏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
自读疏通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4、虚词用法
5、词类活用
6、古汉语句式
7、难句翻译通假现象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父”通“甫”和,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
于表字后,读如“甫”。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量)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今:表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
相当于“……的缘故”;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特指有专
门学问的人)词类活用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4.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词作动词,深度
名词作动词,到达的人
名词作动词,险远的地方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5.始舍于其址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7.名之曰褒禅
8.而莫能名者
9.火尚足以明也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判断对重点词语解释的正误A.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名用如动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深:形容词,很深;
穷:走到尽头,形用作动
C.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形用作动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说出,说明
B.深:名词,深度下列虚词 解释是否有误?请指出来 之
1.而卒葬之:代词,那里
2.古人之观于天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助词,的
4.此余之所得也:到,往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助词,补语标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定语标志)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连词
2.由山以上五六里:同“而”,连词,表修饰
3.拥火以入:连词,表目的
4.余之力尚足以入:同“而”,连词,表修饰
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连词,表目的
6.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目的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同上)(连词,表修饰)其1.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
2.其下平旷:代词,代华山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者助词,无实义:后者指示代词,那,那个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我
5.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词:岂,难道
而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连词,表转折,然而
2.有怠而欲出者:连词,表并列
3.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顺接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而且
5.夫夷以近:同“而”,表并列
6.而世之奇伟……:连词,表顺接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连词,表并列
8.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连词,表并列
(表结果)表递进表递进表转折难句解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表方位时指山的南面,
水的北面;阴则相反。阳从文中找出三个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路标 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