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外海中学2007-2008学年度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纰漏 霹雳 / 新鲜 纤维 /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B.贞烈 箴言 / 昏厥 攫取 / 步履蹒跚 心宽体胖C.陷阱 饥馑 / 翘首 憔悴 / 有恃无恐 两山对峙D.果脯 辅助 / 疤痕 奇葩 / 恪守不渝 溘然长逝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B.那些在内容与表达方面不可理喻的作品,如《等待戈多》,一般读者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
C.万杰医院的门诊楼、住院楼、万杰医学院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以及后面的家属鳞次栉比,完全是村庄里的新城,而它的前身则是贫瘠的巴山村。
D.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寺院里有几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______足有上千岁。②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从不______自己的过失。③经济改革如长江大河,奔腾向前,不可_______。A.年纪 隐讳 遏制 B.年龄 隐讳 遏止C.年纪 隐瞒 遏止 D.年龄 隐瞒 遏制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件对近期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B.在进入200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70周年之际,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不但没有深刻反省,反而掀起了一股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更加猖狂地兴风作浪。
C.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D.安徽芜湖一大学生因患乙肝不被用人单位录用,便将芜湖市人事局告上法庭,这个案件成为中国第一例乙肝歧视案。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①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②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③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④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⑤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注]①嘿(mò):同“默”,闭口不说话。②辟:同“避”,避开。③敝人:指不懂事理的人。④馈:赠送。⑤措:安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 谬:差错
B.初辟丞相府史 辟:开辟
C.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D.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 遗:赠送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 B.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而皆爱慕欣欣焉 D.汝为敝人矣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7、下列句子,分别表明卓茂性宽仁博爱的一组是(3分)【??? 】
①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②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④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⑤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⑥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卓茂是个通儒,对《诗》《礼》和历算无不通晓,性格宽厚仁慈博爱,大家对他都很爱慕,并且喜欢同他交往。
B.卓茂任丞相府史时,有一次马被别人认错了,却坦然地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后来马主找到丢失的马,才将卓茂的马归还他。
C.卓茂任县令,劳心尽职,爱民如子,举善政以教人,口无恶言。在反映手下收受米肉时,他批评亭长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
D.卓茂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禽兽,是因为有仁爱,知道礼尚往来,相互赠
送财物。官吏与百姓相亲,只是不应该用权势向百姓强行索取东西罢了。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窃 闻 贤 明 之 君 使 人 不 畏 吏 吏 不 取 人 今 我 畏 吏 是 以 遗 之 吏 既 卒 受 故 来 言 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3分)
译文:
②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3分)
译文:
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雪”和“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⑴子曰:“三人行, 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论语》六则)
⑵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⑶____________,同是宦游人。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⑷_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做“白日梦”的好处 何积惠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围绕着记忆和想象力的个体差异。众所周知,记忆力的强弱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博闻强记,有些人动辄健忘。那么,这一点是否也适合于想象力呢?一旦涉及对未来的遐想,记忆库存丰富的人,是否想象力也会更加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呢?“回答可能带一点儿悖论的色彩。”沙赫特的同事、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声称。记性好的人,也许想象力不是那么丰富,反之亦然。他和沙赫特打算就这一假设展开试验。
姑且撇开这些问题,我们内心中过去与未来之间密切的联系,现在看来好像是相当确凿无疑的。难道我们真的打算通过凭空虚构一个脚本,让我们在其中充当主角,以这种方式去赢得未来吗?“不错,我们的确在这样做,只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沙赫特说,“研究成果显示,精神生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对未来的遐想中度过的。”
这些成果有不少被吉尔伯特收入他所撰写的《幸福的邂逅》一书。“每一次当你说:‘我得去吃午饭了,’那恰恰表示你刚完成对未来的遐想。”他写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示例,说明人们在时间上具有前瞻性展望的普遍倾向。按照吉尔伯特的说法,研究意识流的心理学家发现:普通人醒着的时候,约有12%的时间是耗费在对未来的遐想上。
将如此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想入非非上,其种种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把未来的脚本匆匆翻阅一遍,作为向昔日的失误记忆学习的一个直接结果,或许有助于我们去争取符合期待的结局——避免不希望看到的尴尬。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展望而使未来的享受达到最大化,至于对负面事件的预料,则能帮助我们将其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事实上,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精神时间之旅是我们内心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脑一有机会就会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神经科学家一直坚持认为:即使当大脑外表上处于休息状态时,其内部仍在发生某种意味深长的变动。这一点已通过试验得到印证:当大脑从不受主导的被动状态转换为受到主导的主动状态,例如解决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时,总体血流量和氧气摄入量会继续保持不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的“默认值”就是时刻待命,有所作为。但是,它又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近年有不少研究项目,力图通过对无所事事的受试对象的扫描来回答这个问题。据哈佛大学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兰迪·巴克纳透露,这些研究总是发现大脑活动会出现惊人相似的图案:大脑的默认状态与近年扫描中发现的精神时间之旅网络形成极为显著的重叠。由此可见,你的大脑总是在忙着回想过去或展望未来,除非指令它去从事一些特定的具体工作。所以,假如下一次你在埋头苦干时发现自己偷眼朝天空窥望,或者说在试着阅读一本书时迷迷糊糊地陷入了出神的遐想,千万不要因此而责备自己。从长远角度来看,做白日梦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20)
12.选文第一段就说“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请结合选文和理解,试想前一个问题应该是( )(3分)
A.记忆和想象力的个体差异。
B.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密切联系。
C.大脑处于休息时,其内部是否发生某种变动。
D.我们可否在凭空虚构的脚本中充当主角以赢得未来。
13.下面对“白日梦”的益处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有助于我们争取符合期待的结局。
B.有助于使未来的享受达到最大化。
C.可以使负面事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D.可以使大脑时刻待命,有所作为。
E.可以完全避免不希望看到的尴尬。
F.可以在繁忙之中获得轻松。
14.从选文看,“白日梦”的含义是什么?(4分)
15.做“白日梦”自有其好处,是否需要正确对待?请简要分析。(5分)
四、(共15分)【说明】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不能跨文本答题。
(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8题。
大 美 之 美 阿 敏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 ( 2006年11月28日 第15版 ) , 编者有改动)
16.(4分)请以山峰为例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文章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
17.(4分)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主要由什么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18.从审美的角度看,文章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的?请分点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7分)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曹 禺 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9.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4分)
答:
20.文章前半部分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答:
21.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
五、语言应用题。(12分)
22.仿照下面的句子,在后面文句空缺处再写两个意思连贯、语意明确、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6分)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一样,汹涌的激流也挡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孤舟;就像朗朗的晴空拦不住突来的暴雨一样,突来的暴雨也拦不住你已经远去的背影;
只要你不拦着自己,谁也拦不住你。
23.有一位著名歌手,分别在各种大型晚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请你从下面任选一场晚会,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引出《我的中国心》。(不超过50字)(6分)
①举国同心,抗击“非典”誓师大会
②欢送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雅典
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
④文艺界为印度洋海啸赈灾义演出
⑤“同一首歌”2005年春节美国专场
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序号:( )
下边请听《我的中国心》。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对此,有人评论说,好走的都是下坡路;也有人说,成功的路本来就不平坦,贵在坚持;也有人说,成功就是爱心的凝聚;也有人说,内因是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广东省江门市外海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答案
1.答案:B zhēn jué pán.( A.pī xiān chù/duō C.jǐng/jǐn qiáo shì/zhì D. fǔ/fǔ bā/pā kè)
2.C (A楚楚动人:楚楚:姿态娇柔;纤弱;秀美。动:打动;吸引。形容青年女子美丽可爱。很明显,用“楚楚动人”去陈述“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的感人效果是不够恰当的,可换成“亲切感人”。B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固执,不通情理。此处对象用错了。D“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望文生义。
3.B(“年龄”用于人或动植物;“年纪”用于人。“遏制”:指控制,“遏止”指阻止;“隐讳”指心有顾虑而隐瞒不说;)
4D(A语序不当,应为“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B“掀起”缺宾语,在“事实”后加上“的逆流”等词;C不合逻辑,前面“能否”是两方面,后面是一方面)
5、(3分)B(辟:征召)
6.(3分)C(第一个“焉”,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解为“……的样子”;第二个“焉”,语气词。A组中两个“于”都是介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解为“比”。 B组中两个“以”都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解为“因”、“由于”。D组中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解为“是”、“算是”。)
7.(3分)D(①句是指乡党故旧都爱慕卓茂;④句是讲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⑤句讲人生在世,群居杂处应该互相交往。只有②③⑥句才符合题干要求。)
8.(3分)C(不是批评亭长不懂事理,批评的是送米和肉给亭长的人, 自己送了东西,却又告人家收了财物。)
9、(9分)
(1)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3分)
(2)①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2分)
②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3分)
[参考译文]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在长安读书,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究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情宽厚仁慈博爱。乡里旧友,尽管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极爱慕,高兴地与他交往。
开始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曾出行,有人相认他的马。卓茂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他已有数年,明知他认错了,却坦然解马给他,自己挽车而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此马不是您丢的马,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表示道歉。卓茂与人无争就是如此。
后来因通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黄门,升迁密县县令。劳心尽职谆谆恳切,爱民如子,举善政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亲爱而不忍心欺他。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的亭长曾接受他的米和肉的赠送。卓茂避开手人问他道:“亭长是向你索取呢,还是由于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接受的呢,或者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那人说:“是我自己前往送他。”卓茂说:“你送他他接受了,为何又说出来呢?”那人说:“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如今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才来说呢。”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由于有仁爱,知道互相尊敬往来。如今邻里长老尚且相互赠送食物,这是人道之所以相亲,何况是官吏与民众呢?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以互相交接往来。你独不想修好人际关系,难道还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送点东西,合礼。”那人说:“既这样,法律上为何要禁止呢?”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如今我以礼来教你,你必无怨恶,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也会不知怎么办才好啊。一门之内,说小,可以议论;说大,可以杀头哩。你回去想想吧!”因此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缅怀他的恩德。
10. (1)高诗描写了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李诗描写了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2)高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李诗中一句“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11、(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与君离别意 海内存知己 (4)人有悲欢离合 千里共婵娟
12.B 13.B C
14.“白日梦”是人们内心生活所需要的精神时间之旅。
15.需要正确对待。适当的“白日梦”会发挥其好处,但一旦过度,会带来诸如浪费时间等种种害处(意思接近都正确)。
答案:四、(共15分)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16.(4分)(1)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答出山的远观之美得2分,答出近看不美的得2分,共4分。)
17.(4分)(1)从句意上说,承接上文,因为不忍濯足,所以意浴,体会“澡雪精神”,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心灵洗涤;
(2)从目的上说,写西藏山水,要表达的是对自己的影响,写作角度由山水转向自身,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3)从结构上说,升华主旨。在大美面前,个人不可亵玩,只能让人用雪水洗涤一切世俗污秽,使得灵魂完美。 (大致意思对即可,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18.(7分)(1)因为“美”是有层次的。西藏的山是岑寂肃穆的,原始与宏阔、简洁与刚健,无疆无界;西藏的水是清澈湛蓝、端庄圣洁,海一样的情怀,熠熠生辉,与山一起构成恢弘的大画面,二者相倚相融,显出一种自然和谐崇高庄严的美。(只答“西藏的山水有别于别处的湖光山色,有一种独特的美,可得2分,若加上独特美的特点概括,则可给3分)
(2)西藏山水还渗透和融入了人类的精神,比如“阳刚、雄浑、刚健、端庄、圣洁”等等,体现了人对伟大的大自然的憧憬和敬畏之感,它还能净化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它“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大美”之处,这也是山水审美的主要价值之一,所以是大美之美(2分)。
(写出前一点得3分,写出后一点得3分,两点都答得较完整的可得7分;大意对即可。)
(二)实用文本
19.(1)自己的生活。包括看戏,演戏,改编戏,导演戏等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以及他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和创作经验。(2分)
(2)思考他人的生活。包括观察、思考周围其他人的生活。(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他思考的人物和世态)(2分)
20.作者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与《雷雨·序》,都是为了力图真实展现曹禺创作《雷雨》的历程与动机。文章前半部分较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还有设置悬念,引发下文的作用;后半部分较多引述《雷雨·序》,还有用来佐证作者对于曹禺创作《雷雨》动机的判断的作用。
21.(1)喜欢第一种。理由:这种创作方式往往自然天成,不饰雕琢,随感情而作,不讲究为了什么,目的是书写胸中之块垒,这种创作方式一般适用于激情澎湃的作家。如郭沫若创作的《女神》等。这样的作品表面看,创作前无目的,而实际创作的作品也往往有强烈的主题倾向性。
(2)喜欢第二种,理由: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有很多作家在创作前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与主题意识,希望通过作品来反映现实或揭露现实,通过一定的主题倾向性来干预生活。
22.答案示例:就像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凄冷的北风一样,凄冷的北风也拦不住你走向春天的脚步。就像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一样,闪烁的群星也拦不住你心灵窗外的阳光。[6分,每句3分。句式1分,内容2分]
23.①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腔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整齐铿锵②奥林匹克的熊熊圣火召唤着我们,带着希望、带着勇气、带着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出征雅典!③今天是你五十岁华诞,我们的共和国,让儿女们为你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还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广东省江门市外海中学2007-2008学年度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答题卡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12
13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3分)
窃 闻 贤 明 之 君 使 人 不 畏 吏 吏 不 取 人 今 我 畏 吏 是 以 遗 之 吏 既 卒 受 故 来 言 耳。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3分)
译文:
②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3分)
译文:
10.(1)(3分)
(2)(3分)
11、(1)
(2)
(3)
(4)
14.(4分) 15.(5分)
四、(共15分)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16.(4分)
17.(4分)
18.(7分)
(二)实用文本
19.(4分)
20.(5分)
21.(6分)
22. (6分)
23.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