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2、 体会象征含义。
3、 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和思想。
2. 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象征含义。
课前预习:
1、 分小组分别查找以下资料:屈原简介、郭沫若简介、写作背景、历史剧《屈原》、皖南事变。整理好准备在课堂展示成果。
2、 独立完成字词预习。
教学过程:
1、 导入
1.猜猜他是谁?a、龙舟 b.粽子 c.汩罗江 d.《离骚》 f.楚国人
2.各小组分别展示预习成果(屈原简介、郭沫若简介、写作背景、字词……)
二、听读——谈感受
1. 听录音。请注意停顿、重音、和句调。
2. 谈听读后的感受。学生可畅所欲言。
(有气势、悲壮;好像有满腔怒火、渴望光明;朗读的感情充沛……)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吧!
2、 朗读——悟情感
(一)体会“屈原”的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激情朗读屈原的内心独白,独立完成1.2小题,小组讨论完成第3小题。
1.诗人想到了哪些事物?
明确: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土埂木偶……
2.这些事物可以分为两类,你看怎么分?
明确:两类
3.“屈原”对他们都有怎样的情感?
(师方法指导,要联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品读作者的感情,若还不明白可再联系一下历史剧《屈原》的内容简介。巡视,视情况进行指导。)
明确:赞美光明,憎恨黑暗。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小组讨论,教师要深入小组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
1.本文作者是屈原吗?(不是,是郭沫若)那么屈原要表达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
2.作者要表达怎么的情感?(师提示:要联系写作背景,尤其要了解一点“皖南事变”的知识)
明确: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3、 跳读——析手法
1. 作者生活在敌统区,
2. 不能直接表达如此强烈的情感怎么办?
(象征。可以提示《在山的那边》《行道树》《小橘灯》《咏柳》等都是这种手法)
3.请列出本文中的象征物。(找一个学生板书)
明确: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无形的长剑,土埂木偶。
4.小组活动跳读课文,找出本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师提示:要结合课文和背景两个方面分析。深入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指导,若情况不好,教师可讲解一个象征义的分析方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埂木偶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4、 精读——品语言
1.找出文中最能让你激情澎湃语段或句子,品味其精妙之处。(小组活动,推荐优秀的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教师示范:我认为文中“风,你咆哮吧!咆哮吧!”最有激情,因为他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热切的表达了作者对风的赞颂。
教师提示:可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认为文中 一句激情,因为他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情感!
2.小组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做鼓励性评价。
3. 小结:本文运用多法众种修辞,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5、 课堂小结
这段独白白想像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像,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6、 作业
课外自由阅读屠格涅夫的《门槛》
7、 板书
雷电颂
象征物 象征义
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土埂木偶的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