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7课时课题:1.2.4 绝对值2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2.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3.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绝对值的意义;教学难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分类思想的渗透.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12、13、14页的内容,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两个有理数,按照政、负、零分类,有怎样的几种情况?(1)正数与正数;(2)正数与零;(3)正数与负数;(4)零与负数;(5)两个负数 .2.课本引导我们利用 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 到 的顺序.即左边的数 右边的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是:(1) ;(2) .质疑1.法则中少了哪一种情况没有阐述?2.最需要理解的一点是什么?请重新叙述一下.3.“ a>0”表示 a是正数,“ a<0, a≥0”表示 a是什么数呢?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异号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考虑这两个数的 ;同号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考虑这两个数的 .2.比较多个有理数的大小,最好的方法是借助 进行比较,具体方法是:合作探究1.比较-和-;和的大小,并写出比较过程2.求同时满足:①│a│=6,②-a<0这两个条件的有理数a.3.将有理数:-(-4),0,-│-3│,-│+2│,-│-(+1.5)│,-(-3),│-()│表示到数轴上,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三、提升学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最小的负数,没有最大的正数B.有最大的负数,没有最小的正数C.没有最大的有理数和最小的有理数D.有最小的有理数和最大的有理数2.小于4的正整数是 ,大于-5的负整数是 、大于-3并且不大于2的整数是 ;3.任写三个数,使它大于而小于,它们可为: ;4.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大于它本身,则这个数一定是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5.已知│a│=4,│b│=3,且a<b,求a、b的值.6.比较-a与-a的大小.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11课时课题:1.3.2 有理数的减法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2.体验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渗透转化思想;3.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尊重并充分理解他人的见解.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21、22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通过实际例子,一方面,利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可知:计算,就是求一个数,使,易知,所以 ①另一方面, ②由①②有 再试,把减数-3换成正数,任意列出一些算式进行计算,如:计算9-8与9+(-8); 15-7与15+(-7)得出减法法则: .用字母表示为: 质疑减法法则渗透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有了相反数,减法就可以转化为加法,加减就可以统一为加法.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计算① ②③ ④2.合作探究,计算: (1)(-)-(+)-(-) (2)(-0.1)-(-8)+(-11)-(-) (3)(-1.5)-(-1.4)-(-3.6)+(-4.3)-(+5.2) (4)(5-6)-(7-9)3.根据题意列出式子计算 (1)一个加数是1.8,和是-0.81,求另一个加数. (2)-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与的相反数的差.4.若│a│=8,│b│=3,且a<b,求a-b.三、提升学习1.填空题(1)0℃比-10℃高多少度?列算式为 ,转化为加法是 ,运算结果为 . (2)减法法则为减去一个数,等于 这个数的 ,即把减法转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正数与正数的差是正数 B.负数与负数的差是正数 C.正数减去负数差为正数 D.0减去正数差为正数3.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②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③两个相反数相减得零;④有理数减法中,被减数不一定比减数或差大;⑤减去一个负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⑥减去一个正数,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计算题(1)(-7)-(-4)-(+5) (2)(-9)-[(-10)-(-2)] (3)(-4)-(+5)-(-4) (4)-8.2-9.2-1.6-(-5)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
减转化为加
b换成它的相反数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12课时课题:1.3.1 有理数的加减法 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通过加减法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应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能力;3.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理解为加法算式.教学难点: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第23、24页的内容,体会加法与减法的统一和书写的简约。把下列计算式统一为加法,并写成省略加号的形式:(-20)+(+3)-(-5)-(+7)= = 读作: 或 ; (-7)+(+5)+(-4)-(-10)= = 读作: 或 .认识算式:①2-5、②-5+3、③-2-8、④-4+2-6的意义。质疑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能和小学里的加减运算联系起来吗?二、协进学习讨论前置学习的内容,交流大家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的认识。 合作探究,完成以下训练:1.把(+)+(-)-(+)-(-)-(+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计算.要点分析解题过程由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同时提问每步的根据和目的,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化.总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有如下几个步骤: 1.将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 2.省略加号和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三、提升学习1.计算:(1)(+)+(-)-(+)-(-)-(+1)(2)-7-(-8)-(-7)-(+9)+(-10)+11(3)-99+100-97+98-95+96+…+2(4)-1-2-3-…-1002.银行储蓄所办理了8件工作业务,取出950元,存进500元,取出800元,存进1200元,存进了2500元,取出1025元,取出200元,存进400元,这时,银行现款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3.(1)把-a+(+b)-(-c)+(-d)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 .(2)若│x-1│+│y+1│=0,则x-y= .(3)运用交换律填空:-8+4-7+6= – + + 4.选择题(1)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则m+n等于( ) A.4 B.8 C.-10 D.-2 (2)-a+b-c由交换律可得 ( ) A.-b+a-c B.b-a-c C.a-+c-b D.-b+a+c (3)使等式│-5-x│=│-5│+│x│成立的x是 ( ) A.任意一个数 B.任意一个正数C.任意一个负数 D.任意一个非负数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6课时课题:1.2.4 绝对值1 学习目标: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通过绝对值的概念体会用分类的方法研究有理数.教学重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及代数意义,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11、12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实际生活中,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这里数10、8分别是有理数+10和-8的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考虑的是这些有理数的 ;2.数学研究中,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也就是研究的这些点表示的数的 .3.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 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4.尝试回答:(1)︱+2︱= ,︱1/5︱= ,︱+8.2︱= ;(2)︱-3︱= ,︱-0.2︱= ,︱-8.2︱= ;(3)︱0︱= ,-︱0.2︱=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a︱= a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 -a 零的绝对值是零. ︱a︱= 0质疑1.前置学习3中的 数a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零.思考:-a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零吗?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征.3.如何用字母符号的方法表示绝对值的性质.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中的内容及质疑的三个问题.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或或合作探究1.求的绝对值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7, 求这个数3.化简: , .要点分析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及代数意义;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三、提升学习1.的相反数是 ( )A.2 B.-2 C.0.5 D.-0.52.下列四组数中不相等的是( )A. B.C.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相反数一定不是负数B.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不是负数C.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D.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正数4.若,则 , .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8课时课题:1.3.1 有理数的加法1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解读有理数加法法则,了解有理数的运算要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3.进一步体会借助数轴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分类思想,通过观察、归纳、推断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16、17、18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结合课本对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个计算式,类似地再列举出相应的计算式并结合数轴解释,得出结果(如、、、、、、),根据以上7个算式,思考: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相加的符号如何确定?和的绝对值如何确定?互为相反数相加,一个有理数和0相加,和分别为多少?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把绝对值 .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体会利用法则结算的例题的书写格式(包含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质疑有理数加法的思考步骤和计算经验:判断情形,选对法则,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的内容,体验有理数的加法的探究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准确进行计算.1.计算: (1)(-4)+(-6)= = (2)(+15)+(-17)= = (3)(-39)+(-21)= = (4)(-37)+ 22 = = (5)-3+(3)= (6)-3+ 0 = 体会计算步骤:合作探究2.下面结论正确的有 ( ) ①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 ②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得正数. ③两个负数和的绝对值一定等于它们绝对值的和. ④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数. ⑤两个负数相加,绝对值相减. ⑥正数加负数,其和一定等于0. A.0个 B.1个 C.2个 D.3个三、提升学习1.两个数的和为负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均是负数 B.两个数一正一负 C.至少有一个正数 D.至少有一个负数2.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是 ( )A.正数 B.负数 C.零 D.不能确定符号3. 两个有理数和与两个加数大小比较 ( ) A.和一定大于两个加数 B.和在两个加数之间C.和一定小于两个加数 D.和与两个加数的大小无法确定4. ,,且>,求:的值.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10课时课题:1.3.1 有理数的加法2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2.在应用中体会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加法的交换律的文字表达:加法的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加法的交换律的例子说明:加法的结合律的文字表达:加法的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加法的结合律的例子说明:二、协进学习先独立完成后合作探究一下问题:1.计算:(1)-16+29(2)(+0.65)+(-1.9)+(-1.1)+(-)+(+5)+(-2)(3)1+(-6.5)+3+(-1.75)+2 (4)(+6)+(-5)+(4)+(+2)+(-1)+(-1) 2.小李到银行共办理了四笔业务,第一笔存入120元,第二笔支取了85元,第三笔取出70元,第四笔存入130元.如果将这四笔业务合并为一笔,请你替他策划一下这一笔业务该怎样做. 3.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1)问收工时距A地多远?(2)若每千米路程耗油0.2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三、提升学习1.(-2)+4+(-6)+8+…+(-98)+100= ;2.+++…+= ;3.已知│x│=4,│y│=5,则│x+y│的值为 ( ) A.1 B.9 C.9或1 D.±9或±14.计算: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3-+-)×(-36)= ;
(-8)×(-12)×(-0.125)×(-)×(-0.001)= ;(-14)×(+4)=( + )×4= ×4+ ×4.2.计算: 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4课时课题:1.2.2 数轴 学习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学会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毛;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通过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3.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画法,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利用数轴认识有理数.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8、9、10页内容,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中学主干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路边上有一个旗杆,旗杆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黄杨和一棵海桐,旗杆西3m处有一雕塑同学们你能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方向、距离)2.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它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再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概括出数轴三要素: .质疑数轴的作用: .二、协进学习1.交流讨论前置学习的内容,谈学习收获.2.请学生画数轴,并相互交流,师参与交流,促使学生反思,真正掌握数轴的要领,找出表示-2,+2,+5,-4的点,分别注上字母A、B、C、D.3.分数(或小数)也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如何表示,师举例或生试着说出表示6.5和-3/2的点.4.表示100和-1/1000的点在哪里?得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找到唯一确定的点表示.5.深化概念,观察数轴上的点,归纳:第9页的填空(看谁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强).合作探究1. 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2.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00;3.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举例小于3的整数;4.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要点分析数轴的三要素、画法、适当地选择单位长度和原点的位置三、提升学习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0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3.在数轴上,表示数-3,2.6,,0,,,-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 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 )A. B.-4 C. D.5.一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这个点先向左边移动3个单位,然后再向右边移动6个单位,这时它表示的数是多少呢 如果按上面的移动规律,最后得到的点是2,则开始时它表示什么数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进行,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数轴的出现对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它作基础,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图直观地表示.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1课时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的引进是为了实际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2.学会正确地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通过师生合作,联系负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与归纳和概念的概括能力,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进行学法指导.教学重点:负数意义的理解,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负数引进的必要,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阅读课本1~3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2.0是不是正数或负数?举例说明你对数0的新的认识.3.数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举例: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质疑:净胜球、产量负增长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1.正负数的有关概念.2.第3、4页的练习答案.3.解决前置学习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3.某天中午11时的温度是11℃,早晨6时气温比中午低7℃,则早晨温度为_____℃,若早晨6时气温比中午低13℃,则早晨温度为_______℃.4.“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2, 0.6, +, 0, —3.1415, 200, —754200,要点分析:正数、负数和零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三、提升学习1.在-7,0,-3,,+9100,-0.27中,负数有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2.向东行进-50m表示的意义是 ( ) A.向东行进50m C.向北行进50m B.向南行进50m D.向西行进50m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指出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204,-0.02,+3.6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后来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例如,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米,它表示的什么含义?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它表示什么含义?这时的0就不是表示没有的意思.5.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6.学校对初一男生进行立定跳远的测试,以能跳1.7m及以上为达标,超过1.7m的厘米数用正数表示,不足l.7m的厘米数用负数表示.第一组10名男生成绩如下(单位cm):+2-40+5+8-70+2+10-3 问:第一组有百分之几的学生达标 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9课时课题:1.3.1 有理数的加法2 学习目标:1.经历加法的运算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归纳和演绎,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推理训练;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19、20页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新的知识内容的研究方法和新知识有何作用,理解和应用新知识.加法的交换律的文字表达:加法的交换律的字母表达:加法的交换律的例子说明:加法的结合律的文字表达:加法的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加法的结合律的例子说明:质疑课本是怎样引导我们研究得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举例说明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的优越性. 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内容,提出学习的体会和认识.先独立完成后合作探究一下问题:1.说出下列每一步运算的依据 (-0.125)+(+5)+(-7)+(+)+(+2) =(-0.125)+(+)+(+5)+(+2)+(-7) ( ) =[(-0.125)+(+)]+[(+5)+(+2)]+(-7)( ) =0+(+7)+(-7) ( )2.利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计算,使运算简便. (1)(+9)+(-7)+(+10)+(-3)+(-9) (2)(+0.36)+(-7.4)+(+0.03)+(-0.6)+(+0.64) (3)(+1)+(-2)+(+3)+(-4)+…+(+2003)+(-2004)3.某出租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人民大道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 +15,+14,-3,-11,+10,-12,+4,-15,+16,-18(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该司机距下午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2)若汽车耗油量为a公升/千米,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公升? 三、提升学习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计算(+6)+(-18)+(+4)+(-6.8)+18+(-3.2)最适当的是 ( ) A.[(+6)+(4)+18]+[(-18)+(-6.8)+(-3.2)] B.[(+6)+(-6.8)+(4)]+[(-18)+18+(-3.2)] C.[(+6)+(-18)]+[(+4)+(-6.8)]+[18+(-3.2)] D.[(+6)+(+4)]+[(-18)+18)]+[(-3.2)+(-6.8)]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5课时课题:1.2.3 相反数 学习目标: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能够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2.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3.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利用数轴解释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教学难点:相反数的意义及其表示,有理数的符号简化.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课本第10、11页的内容,懂得以下问题.1.在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有 个,这两个点表示的数是 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3是 的相反数,-3是 的相反数.2.数a的相反数记作 .5的相反数记作 ,-5的相反数记作 ,而-5的相反数是5,因此 .质疑利用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为: .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的体会,搞清相反数的意义:1.像3.2和-3.2,和, 和 ,…,和,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2.数轴上,在原点两旁,并且到原点距离 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 .0的相反数为 .3.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表示的点关于原点对称.练习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互为相反数 B.与互为相反数C.与互为相反数 D.与互为相反数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一定在原点两旁B.正数和负数互为相反数C.任何一个数都有相反数D.任何一个数的相反数都不等于它本身 4.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A. B.C. D.5.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是()A.正数 B.负数 C.正数或零 D.负数或零要点分析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不一定是负数;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相反数不是指一个种类.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三、提升学习1.化简下列各数,并总结一个有理数符号简约的规律: 2.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在数轴上作出它们的相反数;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四个数连接起来.3.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毛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13课时课题:1.4.1 有理数的乘法1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熟练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2.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3.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重点:能按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教学难点:含有负因数的乘法时,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第28、29、30页的内容,亲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 .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进一步体会有理数运算包含两步思考:先确定 ,再计算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如-3的倒数是 ,0.5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看书第31、32页的内容,体会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几个不为0的数乘,积的符号由 这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 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 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一个因数是0,积等于 .质疑在课本第28页,请理解“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的含义和作用.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1.计算:(-1)×(-)= , (+3)×(-2)= , 0×(-4)= , 1×(-1)= , (-15)×(-)= , -│-3│×(-2)= ,2.计算:(-2)×(-3)×(-5)= ,(-7)×3×(-)= , (-9.89)×(-6.2)×(-26)×(-30.7)×0= ,(-3)× ×(-)×(-)×(-8)×(-1)= .三、提升学习1.计算:(+5)×(+3)=_____,(+5)×(-3)=______,(-5)×(+3)=______,(-5)×(-3)=_____,(+6)×0 =______,6×(-4)=_____,(-6)×4=______,(4)(-6)×(-4)=_____.2.计算:(-)××(-)×(-2)= , ×-16×(-)×(-1)×8×(-0.25)= .3.判断对错: (1)两数相乘,若积为正数,则这两个因数都是正数. ( ) (2)两数相乘,若积为负数,则这两个数异号. ( ) (3)两个数的积为0,则两个数都是0. ( ) (4)互为相反的数之积一定是负数. ( ) (5)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 )4.在整数-5,-3,-1,2,4,6中任取三个数相乘,所得的积的最大值是多少?任取两个数相加,所得的和的最小值又是多少?5.若ab>0,则表示a、b的关系是 ;若ab<0,则表示a、b的关系是 ;若ab=0,则表示a、b的关系是 ;若ab>0,a+b<0,则a 0,b 0.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3课时课题:1.2.1 有理数 学习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把有理数要求分类,会把给出的有理数填入集合内;2.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有理数概念;3.通过有理数意义、分类的学习,体会数的分类、归纳思想方法.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有理数概念.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看书学习第7、8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七年级某班共有60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33人,男生比女生多-6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男生平均身高1.66米,女生平均身高1.48,女生平均比男生高-0.18米,男生平均年龄比女生大0岁”,在这些信息中,出现了怎样的数? 质疑你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吗?在下面的空白处写出有理数的分类:二、协进学习1.交流讨论前置学习中有理数的分类,完善两种分类方法2.合作探究: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2.5, 1/3, -18, 39/4, -2, 0, +0.07, -14/3, 39整数集合: { … }负数集合: {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要点分析1.你能解释“非负数、非负整数、非零有理数”等概念的意义吗?2.从有理数的分类研究中,你能更好地认识0的意义吗?三、提升学习1.任意写出三个数,标出每个数的所属类型,同桌互相验证2.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15,,-5,,,0.1,0,-5.32,-80,123,2.333.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3.0是整数吗 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 0一定是正整数吗 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数、负数和零统称为有理数B.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C.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D.有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正数 B.-1是负数但不是整数C.是分数但不是正数 D.6.关于“0”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0是自然数 B.0是整数C.0是偶数 D.0是正数 7.图中两个圆圈分别表示正整数集合和整数集合,请写并填入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你能说出这个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用第2小题的一组数填入下面的两个集合圈中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如东县实验中学“协进课堂”学(教)案 总第2课时课题:1.1 正数和负数2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2.师生合作,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及0表示的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前置学习学习课本第4、6页的内容,练习以下问题:1.如果把+210元表示收入210元,那么-60元表示______________.2.粮食产量增产11%,记作+11%,则减产6%应记作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公元2008年记作+2008年,那么-20年表示______________.4.如果向西走12米记作+12米,则向东走-120米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5.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30±0.05(单位:毫米),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30毫米,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______毫米,最小不低于标准尺寸______毫米.6.味精袋上标有“500±5克”字样中,+5表示_____________,-5表示____________.7.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9,-1,+3,,0,,-15,,1.7.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质疑某地一天中午12时气温是32°C,2小时后上升2°C,5小时后下降3,7小时后下降8°C,则第二天凌晨2时的气温是多少?二、协进学习交流讨论前置学习中问题的答案和解题体会.合作探究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的增长值.2.2001年 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 ,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 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3.测量一座公路桥的长度,各次测得的数据是:255米,270米,265米,267米,258米.(1)求这五次测量的平均值;(2)如以求出的平均值为基准数,用正、负数表示出各次测量的数值与平均值的差;三、提升学习1.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甲向南走50m记为+50m,则乙向北走30m记为什么 这时甲、乙两人相距多少米?2.张大妈在超市买了一袋洗衣粉,发现包装袋上标有这样一段字条:净重:800±5g.张大妈怎么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她解释清楚吗?3.在市场经济中,利润计算公式是: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小亮利用此公式计算爸爸经营的商店在某一天的利润为-25元,请问:-25元的利润是什么意义?四、课堂小结 2010年 月_ _日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