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1第一章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1第一章课件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9-11 00:14:0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1.1.1高二数学 命 题课件15张PPT。高二数学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1.1.2四种命题课件33张PPT。高二数学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二数学1.2.2充要条件课件32张PPT。高二数学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一)高二数学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二)课件24张PPT。高二数学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一) 1.2.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则;
(2)若时,则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3)若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与“”:
①在上面三个命题中,命题(1)为假命题,命题(2)(3)为真命题. 也就是说,
命题(1)中由“”不能得到“”,即;
而命题(2)中由“”可以得到“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即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命题(3)中,由“”可以得到“”即
②练习:教材P12  第1题
2. 教学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若,则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上述命题(2)中“”是“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充分条件,
而“函数的值随的值的增加而增加”则是“”的必要条件.
(2)例1:下列“若,则”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是的充分条件?
(1)若,则;
(2)若,则;
(3)若,则为减函数;
(4)若为无理数,则为无理数.
(5)若,则.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练习:P12页  第2题
(3)例2:下列“若,则”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是的必要条件?
(1)若,则;
(2)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若,则;
(4)若,则.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练习:P12页  第3题
(4)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是6的倍数”是“是2的倍数”的充分条件;(2)“”是“”的必要条件.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练习:P12页  第4题
3. 小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习案》作业四
第一课时 1.3.1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一)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这“”、“”、这些新命题.
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新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2. 发现:命题(3)是由命题(1)(2)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
(1)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和命题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
记作,读作“且”.
(2)规定:
当,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如:(1)12能被3整除,(2)12能被4整除,(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2.举例分析
例1: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
(2):35是15的倍数,:35是7的倍数;
(3):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条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例2: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12是48与60的公约数; (2)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 (3)2和3都是素数.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3. 教学命题:
(1)讨论: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36是9的倍数,(2)36是4的倍数,(3)27是4或9的倍数
①一般地,用联结词“或”把命题和命题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或”.
②规定:当、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
例如:“”、“27是7或9的倍数”等命题都是的命题.
4.举例分析
例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或; (2)方程的判别式大于或等于0;
(3)10或15是5的倍数; (4)集合是的子集或是的子集;
(5)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思考1:如果为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反之,如果为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
思考2:逻辑联结词“且”“或”与集合的“交”“并”有关系吗?
3. 小结:“”、“”命题的概念及真假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教材P18页  练习第1、2题
2. 作业:《习案》作业六
第二课时 1.3.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二)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这“”、“”、“”这些新命题.
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新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分别用“”、“”填空:
(1)命题“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是     的形式;
(2)命题“3大于或等于2”是     的形式;
(3)命题“正数或0的平方根是实数”是      的形式.
2. 下列两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1)7是35的约数;(2)7不是35的约数.
二、讲授新课:
(一). 教学命题:
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非”或“的否定.
2、规定:若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
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是周期函数; (2):;
(3):空集是集合的子集; (4):若,则全为0;
(5):若都是偶数,则是偶数; (6)p;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平行或相交;
(7)p:当时,函数是增函数且函数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归纳:命题的否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或的否定:命题“P或q”的否定是“且”
对且的否定:命题“P且q”的否定是“或”
对数学式子的否定:一般“>”与“”、“=”与“”、“<”与“”互为否定
3、练习教材P20页  练习第3题
例2: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1):9是质数,:8是12的约数; (2):,:;
(3):,:; (4):平行线不相交.
2. 小结: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及“”、“”、“”这些新命题的正确表述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2);(3).
2. 分别指出由下列命题构成的“”、“”、“”形式的新命题的真假:
(1):是无理数,:是实数;
(2):,:;
(3):李强是短跑运动员,:李强是篮球运动员.
3.判断由以下命题p,q组成的命题的真假
(1)p: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q:对任何集合A、B,;
(2)p:若向量, q:若向量
4.判断由以下命题p,q组成的命题的真假
(1)p:棱柱的側棱互相平行,q:球的三视图都是圆,
(2)P:直线的斜率是2,q:圆经过原点,
(3)p:若,则是第一象限角,q:若,则
思考:对于命题p和命题q,给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1、3 )
(1)为真是为真的充分条件, (2)为假是为真的充分条件
(3)为真是为假的必要条件 (4)若为真,为假,为真,则q为假
四. 作业:《习案》作业七
1.1命题及其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授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
(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2.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判断为真的语句叫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假命题。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3.练习、深化
例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思考: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5.练习、深化
例2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6.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7.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8.练习、深化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巩固练习:P4  2、3
(三).小结.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四).作业:《习题》作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