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同位角
学习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学:
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思考: 1.直线 a1 , a2 被直线 a3 所截,共形成几个角?
2.观察∠ 1与∠5;∠ 3与∠5;∠ 2与∠5的位置,它们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让我们来了解 “三线八角”:
如图:直线 a1 , a2 被直线 a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 a1 , a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6; ∠4与∠8; ∠3与∠7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 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答: 有。 ∠2与∠8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 a3 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 a1 , a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答: 有。 ∠3与∠8
讨论:
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
确定前提(三线) 寻找构成的角(八角) 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
问题2:在下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
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四.典型例题:
例1:如图:请指出图中的同旁内角。(提示:请仔细读题、认真看图。)
答: ∠1与∠5; ∠4与∠6; ∠1与∠A; ∠5与∠A
(合作学习):请找出以上各对关系角成立时的其余各对关系角。
1. 其中:∠1与∠5 ;∠4与∠6是直线 和直线 被直线 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 个角。此时,同位角有: ,内错角有: 。
2.其中: ∠1与∠A是直线 和直线 被直线 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此时三线构成了 个角。此时,同位角有: ,内错角有: 。
五.巩固练习:
3.如图1—2中,已知四条直线AB,BC,CD,DE。
问:①∠1=∠2是直线______和直线_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角.
②∠1=∠3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角.
③∠4=∠5是直线______和直线_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角.
④∠2=∠5是直线______和直线_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角.
六.课后小结:
1.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七.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册:8页
自我评价: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过程,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认识平行线的性质。
2.会验证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
3、能正确的画出长方形。
4.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画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
1.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摆小棒: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摆出几根小棒互相垂直,然后再摆出互相平行。
怎样来验证你摆的小棒是否是平行的呢?
二、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平行线?
2.学画平行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小组交流验证。
自学课本例3,试画平行线。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平行线?或者说为什么这样画出来的就是平行线?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画平行线?
3.平行公理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铁路的两条铁轨、两条高压电线、马路的两边等)问:“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句话是否正确?(或者问:去掉“在同一平面内”是否可以?)(举出异面直线的情况,房屋、长方体的棱都可以.)强调:对重合的两条直线只看作一条,因此得到以下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平行线的记法和画法.
(1) 记法: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小写的也可).
(2)画法: 工具: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或用两块三角板.(一块代替直尺)
教师演示:并强调:
(1)画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
(2)将一个三角尺的斜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3)用另一个三角尺的斜边紧靠第一个三角尺的短的直角边。
(4)左手按住左边的三角尺,右手将第一个三角尺沿左面三角尺斜边移动,直至右面三角尺的斜边恰好经过p点。
(5)用铅笔沿右三角尺斜边画直线,即为所求。
3、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平行公理
1.实践活动
(1)已知直线l,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答:无数条)
(2)P为直线l外一点,过P点能作几条直线平行于l?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公理.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平行公理推论
1.实践活动:,已知直线l和直线外的点A,B,分别过A点和B点作l的平行线.当学生作出图,引导学生提出猜想.2.猜想:若AE∥l,BF∥l,则AE∥BF.3.分析证明:
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思考:
经过直线外一点,能画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三.巩固练习:
画出长方形:
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画出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吗?
全班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画?
1:练习:作图并填空.
(1)作∠BAC=90°.(2)在∠BAC的一边AC上,依次截取AE=1厘米,EF=2厘米.
(3)过E作EP∥AB,过F作FG∥AB.由作图填空.
因为EP∥______,FG∥______,(作图)所以______∥______.( )
2:书的168页的1;2;3.
如图2-42,过△ABC的三个顶点A,B,C作对边的平行线AE,BF,CG,作出后再观察这三条边的平行线是否相交.
3.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过直线l外一点有直线与l平行;
(3)直线l平行于l1,则直线l1平行于直线l;
(4)如果三条直线a,b,c中a∥b,a∥c,则b与c的关系不能确定.
3.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在它两腰分别找出中点M,N,连结MN,观察MN与两底的位置关系.
4.任意画三角形ABC,找出AB,BC,AC三边的中点E,F,G,连结EF,FG,EG,观察它们与各边的关系.
4:44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必相 交(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直线。( )
在同一平面内两 条直线的位置只有平行相交. ( )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6:判断以下语句是否正确?(1)任何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2)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则它们平行?(3)已知直线l,则l的平行线有无数条?(4)如果直线a与直线b无交点,直线b与直线c无交点,则直线a与直线c平行?出这些题的目的是:强调两直线平行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条件,以及平行公理中“平行线存在唯一”的结论?在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教室中的实物,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小结平行线的画法。
画平行线
要领: 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册第9页
自我评价:10.3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角
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角 ∠1 ∠2 ∠3 ∠4
度数
角 ∠5 ∠6 ∠7 ∠8
度数
思考: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 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 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 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讨新知:
1. 能否将我们发现的结论给予较为准确的文字表述
从而得出平行线具有以下性质:
性质1:
性质2:
性质3:
2.我们能否使用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呢?
因为a∥b,所以∠1=∠4( );
又∠2= (对顶角相等)
所以∠2=∠4.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9,已知直线 经过点 , , , .
(1)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 、 各等于多少度?
例2.如图10, 、 、 、 在一条直线上, .
(1) 时, 、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 时, 、 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在两次转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这两次转弯的角度可以是( )
A、先右转80o,再左转100 o B、先左转80 o ,再右转80 o
C、先左转80 o ,再左转100 o D、先右转80 o,再右转80
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 ∠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课堂展示: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
2.∠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而成的内错角,那么∠1和∠2 的大小关系是( )
A.∠1=∠2 B.∠1>∠2; C.∠1<∠2 D.无法确定
3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
拓展提高:
1.: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的度数.
2.如图,已知:∠1=110°,∠2=110°,∠3=70°,求∠4的度数.
五.课后小结: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六.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册:10页
自我评价:10.4平行线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
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1、∠2什么方位.?还有这样的角吗?
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3)你能说出木工用每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探讨新知:
例 :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师:这个题目相当于文字题,解答时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同时为了叙述方便,还要在图形上标出需要的字母或符号.
图3
学生:学生分析题意,按所说画出相应的图形.
师:我们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应先想什么?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后答出,先想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师:再看已知条件与哪一种方法的条件相同或有关,思考时注意图形,按老师所标直角符号,回答问题.
学生: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后,踊跃回答.
教师给出规范的板书,答: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3, , .
∵ ,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这是两步推理,两个“∵”之间省略的一个“∴”,是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 (已证).
思考: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能否利用内错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会出图形,并用符号语言表达、说理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能否利用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
会出图形,并用符号语言表达、说理
判定 文字叙述 符号语言 图形
第一种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已知),
∴ ( ).
第二种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已知),
∴ ( ).
第三种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已知,)∴ ( ).
四.典型例题:
例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1) (2) (3)(
例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五.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
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3)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六.课堂小结: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2.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题目。
七.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