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过程和方法
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2.练习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增加语言积累,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应加强训练。
教学方法
诵读法。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重点是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习作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一步理解一些关键句的深层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词句,其中有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其为“千古壮观”之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而又一轮恍然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之情。然而在当今,沙漠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圣艾克絮佩里在他的《人类的大地》中就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一作品的节选——《在沙漠中心》。(板书课题)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文字内容
据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93年: 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
1994年: 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
1995年: 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1996年: 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
1998年: 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
1999年: 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时,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空气中充满了微细的沙粒。
2000年: 3月27日,沙尘暴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
2002年: 3月14日在阿拉善形成。 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 3月20日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小时,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画:
1.甘肃无人村的断壁残垣
2.生态的惩罚!恐怖沙尘暴袭击村落
3.遭遇特大沙尘暴 吐鲁番旅客列车被掀翻
4.北京下沙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
圣埃克絮佩里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
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的大地》问世。
1935年1-5月,以《巴黎晚报》特派记者身份到莫斯科采访,先后撰写了六篇通讯发表在《巴黎晚报》上。(这些文章后被收入杂文集《生活的某种含义》) 驾机"周游地中海",替"法航"进行业务宣传到处演讲。12月29日,自费驾机飞往西贡,试图以七十小时飞完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纪录 获取十五万法郎的奖金。但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迫降在开罗附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圣艾克絮佩里与机械师普列夫一起在绝望的情况下跋涉了五天五夜,被一支骆驼商队救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当年7月31日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再也没有回来。
三.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阅读,初步感知文意,标注文中重点词语。
多媒体展示
(1)字音
血液(xuè) 辐射(fú) 颤抖(chàn) 篱笆(lí ba)
打嗝(gé) 硌(gè) 脐带(qí) 噎住(yē)
(2)解词
真谛:正确深刻的道理;真实的主旨。
筛糠:比喻身体发抖。
协奏:以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本文指作者承受着疲倦和错乱同时所带来的折磨。
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作主。
卷土重来:唐·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比喻失败后重新组织力量再干。今多用于贬义。
口干舌燥:口渴、上火;说了很多话,以至口腔、舌头干燥,很辛苦。
芸芸众生:佛教指世间一切生灵;后指众多的普通百姓。“芸芸”不要误写作“云云”。
死得其所:死在值得死的地方。指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课文的节选部分,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描写细腻,感情跌宕,不是身历此时此境的人是写不出的。学习这篇文章,在准确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主旨。
思考:
(1)结合课后练习,在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绝望、乐观、平静的句子,进而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2)应该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3)圣埃克絮佩里的经历给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学生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第①个自然节: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斗得像筛糠似的。
第②个自然节: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屠刀就在我的头上。
第⑤个自然节:冻死的想法让我难受······我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
第⑨个自然节: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
学生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第④个自然节: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第个自然节: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
学生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第个自然节: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
第个自然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第个自然节: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学生4: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第⑩个自然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2)多媒体提示:
语段一:
作者在《人类的大地》中写道:“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来自大地,更多于来自全部的书本。因为大地桀骛不驯。人在跟障碍较量时,才发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为了克服障碍,人需要一个工具。需要一把木刨或铁犁。农民在劳动中,逐渐窥探到自然界的一些奥秘,他所挖掘的真理却是无处不在的。”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探索了人生的意义,行动的价值,心灵的底蕴。他在书中,就是向我们叙述了他认识的一些自然界奥秘,他挖掘的一些无处不在的真理。
语段二: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为《夜航》写的序言中说:“我尤其感激作者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语段三:
圣埃克絮佩里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在时间长河中是无比短促的,单独一个人的生命是无所作为的;因而,人的生命所以有价值,从纵的来说,是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与昌盛,从横的来说,是促进人类的交流与团结。有意义的一生是履行人的职责的一生。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他和他的同志即使在看来山穷水尽的地步,决不放弃生的职责,行动的职责。
教师提示:1943年 3月,圣埃克絮佩里从美国潜至北非,参加戴高乐领导的抵抗运动。尽管他有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飞行六千五百小时的优异纪录,但年龄过大,又多次负重伤,只是编入空军预备队。多次争取后,他分配到了侦察任务。第八次任务是去侦察法国里昂附近地区。他从意大利博尔戈起飞,进入科西嘉岛上空,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象传奇人物一样不知所终。当然,他不可能描述自己生命中的这个时刻,我们也无从窥知随同他消失的内心思想,不过可以深信,他必然会把自己的死,看作是一位在执行民族战斗任务的飞行员份内的事。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举一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总结出本文的主旨。
(3)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1.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2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
学生3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学生4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
学生5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珍视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并结合研讨与练习二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四.随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血淋淋( ) 露马脚( ) 埋怨( ) 如释重负( )
① ② ③ ④
血压计( ) 露头角( ) 埋葬( ) 重见天日( )
2.选词填空。
期待 期望 期求 期盼
(1)新上任的省委书记决心同委员会的全体同志一道,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无私地热爱山东,全力地发展山东,忘我地服务山东,决不辜负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 。
(2)作为长辈,他们也不会希望孩子用跪的方式表达一种 ,哪怕是感激。
(3)每个运动员都很 自己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我也很想自己能成为第一个当选国际田联年度最佳的亚洲人。
(4)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 我们伟大的祖国最终实现完全统一。
3.分别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格造一个句子,并将拟人化的动词圈出来。
(1)拟人 。
(2)拟物 。
4. 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 ; , 。
参考答案
1.①xiě xuè ②lòu lù ③ mán mái ④zhòng chóng
2.期望 期求 期待 期盼
3. (1)鸟儿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柳条在向我们招手,春风在向我们唱歌。
老榕树拖着长长的须根,真像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公公。
(2)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4.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五.布置作业
1.阅读16~18自然节,思考:
(1)作者把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称作是像蚂蚁一样的虫豸,是因为 。
(2)作者认为自己是死得其所,理由是 。
2.课下搜集材料,谈谈沙尘暴的成因和来源,并对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几点防治沙尘暴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1)他们没有履行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应尽的职责。
(2)圣埃克絮佩里歌颂生命的追求,礼赞有意义的死,为人类进步的死,这种死有价值,有意义,这种死本身就是在为生命服务。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