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9-16 11: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深圳市布心中学  胡婷
1. 说教材
1.1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2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在小学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对三角形这个重要的几何图形也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此安排了这一节,不仅给以前的内容起了承上的作用,而且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作好了铺垫.三角形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通过本堂课对三角形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几何知识,再把几何知识运用到实物中去的过程.使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有一个螺旋式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客观实际的观念.
2. 说目标
2.1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会用
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在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边的不等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猜想和整理知识的能
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帮助学生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正
确观念.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其依据:
第一,学生学习的认识过程和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都需要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探索中
不仅能够突显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2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概念,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把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用于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3. 说教法
3.1 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
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
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创新思考,亲身参与概念与方法的形成过程.针
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和引导发现法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边学边导,当堂训练,老师巡视等手段,随时
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 学法分析
  在学生的学法上,注重三个方面:
  (1)乐学: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全
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要想对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在教师
的指点下进行自测自评自纠,不断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形成解题的技能.
  (3)会学:通过实践,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以及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4.1导入
  用多媒体给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在图中找到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组图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生活中有着如此多的三角形.三角形除了美观之外,它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特点和性质呢?”从而让学生对整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4.2新课教学
一.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回答“什么是三角形?”.并给出下面一组图形供学
生比较.
学生总结: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三角形.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知道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要让他们准确,完善地
叙述出三角形的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这里,通过与其它图形的比较,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完善对三角形概念的叙述.同时,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1)让学生观察屋顶框架图,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讨论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找出三角形之后,必然会发现不能明确地表达出他所找
到的三角形.于是就刺激他们去思考如何表示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
  (2)老师讲解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三角形名称 三顶点 三个角 三条边
  (3)巩固练习:在下图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填表.

设计意图:巩固三角形的表示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练习,加深对知识的
记忆.同时,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了刚才所碰到的问题,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通过三角形的概念引出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2)活动(一):
①每小组任意抽出三根木棒,试试看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②记录每根木棒
的长度,并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训练他们的独立思
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单纯地传授转为引导,点拨,从而更正
确,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从数的角度去认识三角形三边的
不等关系.
(3)活动(二):
教师演示教具:保持三角形的两边不变,让第三边逐渐减小.
学生思考:在第三边逐渐减小的过程中,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从形的角度去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对“任意”的认识.
(4)活动(三):
运用活动(一)中所得数据,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充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强调了学生在认识活
动中的主体地位.
(5)例题讲解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
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
小组讨论: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这是三边关系在具体题目中的运用.在讲解这个例题时,板演整个解题过程.虽然不要求学生按这个格式表述,但可以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文字准确地叙述解题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范围.
(6)巩固练习
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5,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是多少 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并知道如何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以及在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中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7)实例分析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经常有人不走人行横道而斜穿马路 ”
设计意图: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4.3小结
(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3)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后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4.4布置作业
(1)看书135页--137页
(2)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5. 说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产生疑问,问题解决,再产生问题,再得到解决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边学边练,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6)
(5)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