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1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了解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掌握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⑴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 ;
⑵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 。
一、元素和集合的概念(阅读课本p3回答)
概念: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 称为集合;集合常用
表示;集合中的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常用 表示。
思考发现:
“高一2班1.78米以上的同学”、“16岁的少年”、“大于1的数”能构成一个集合吗?为什么?
“高一2班的高个子同学”、“年青人”、“中等题”、“接近0的数”能构成集合吗?为什么?
集合A={1,2,3}与集合B={3,2,1}是否是同一集合?
集合A={1,1,1,1,1}的表示是否正确?
小结:集合元素的特征: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 、 和 。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这两个集合 .21世纪教育网
二、元素和集合的关系(阅读课本p3回答)
⑴如果集合给定了,那么相应的集合中 就确定了。
⑵若元素a在集合A中,就说元素a 集合A,记作 ; 若元素a不在集合A中,就说元素a 集合A,记作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几种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阅读课本p4回答)
集合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21世纪教育网
记法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思考发现:
用“”或“”填空
2 N; Q; R; -3 Z; 0
四、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有 和 。
⑴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 出来写在 内的方法叫列举法。
⑵描述法:用 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叫描述法。它的一般形式是 。
阅读p4例1回答:利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什么?
阅读p4例2回答:利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什么?
五、集合的分类
集合可分为 ,含 元素的集合叫有限集,含
元素的集合叫无限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 ,记作 。
思考:集合{Φ}、{0}与Φ是否相同?(学生讨论完成)
精讲互动:
1.概念的理解:①集合是一个 ,并且用 括起来,它已经含有“所有”、“全部”的含义,所以在表示时无需再加相关的词。②构成集合的元素可以是任意的,既可以是 ,也可以是 等等。③判断能否构成集合的关键是看 。
2.列举法和描述法分别适合于表示什么特点的集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补充)
达标训练:
完成p5练习1,2,3;
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方程组 的解集;
关于x的方程的解构成集合A,其中kR,若A中仅有一个元素,求k的值;(学生口答思路,共同分析)
课堂小结
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表示方法。.
作业布置
习题1-1 A组1,2,3,4;
教辅资料.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后反思
第1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复习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 .其中的每个对象叫作 .
集合中的元素具备 、 、 特征.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有 、 .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 .
复习2:集合的元素是 ,若1∈A,则x= .
复习3: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四个集合有何关系?
精讲互动:
典型例题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 15以内质数的集合;
② 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③ 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与{a}不同.
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注意: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如果从上下文关系来看,、明确时可省略,例如,.
例3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抛物线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解集.
变式:以下三个集合有什么区别.
(1);(2);(3).
知识拓展
1. 描述法表示时代表元素十分重要. 例如:
(1)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也可以写成:{直角三角形};
(2)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
2. 我们还可以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即:文氏图,或称Venn图.
达标训练:
1. 设,则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为
B.所有偶数的集合表示为
C.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自然数}
D. 方程实数根的集合表示为
3. 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是( ).
A. B.
C. D.
4.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为
.
5.集合A={x|x=2n且n∈N}, ,用∈或填空:
4 A,4 B,5 A,5 B.
课堂小结
1. 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
2.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作业布置
习题1-1 B组1,2
教辅资料
课后反思
第 1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1.2集合的基本关系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1)能准确地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关系。
(2)学会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能熟练的运用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及符号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
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复习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 、 、 .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2)1000以内3的倍数.
复习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 0 N; Q; -1.5 R.
(2)设集合,,则1 A;b B; A.
思考: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1.阅读课本P7实例分析,思考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5m)
2.认识Venn图,并用图表示,学生代表在黑板展示;(2 m)
3.阅读课本P7最后一段,分别用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集合的相等关系,小组合作交流;(3 m)
【精讲互动】由学生代表回答和提出问题,师生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对话讨论;教师就知识要领,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点拨,特别要注意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进行准确的把握。
1.概括集合的包含关系:
自然语言:一般地,对于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 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集合B,或集合B 集合A,.称集合A是集合B的 .
符号语言:若,则(或)
图形语言
2.不包含的符号表示:(启发式讲解)
3.集合的相等:
自然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4.真包含:
自然语言: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
5.空集与其它集合的包含关系:(启发式讲解)
概念辨析:子集A是集合B中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这种说法准确吗?
【达标训练】
1.练习1、3、2、4(独立完成、组内交流、展示结果)2.例1(展示结果):
3.分别写出集合{1,2}、{1,2,3}、{1,2,3、{1,2,3,4}、的所有子集,并找出其中的真子集,非空真子集.
4.推测集合{1,2,3,…,n}的所有子集的个数、真子集的个数、非空子集的个数及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5.练习5.
课堂小结
1.集合的三种基本关系及表示方法①:包含 ;
②相等 ;③ 真包含 ;
2.空集与其它集合的关系是: 。
3.集合中元素个数n与该集合子集个数的关系:
作业布置
1.习题1-2 A组2、3、4、5;
2.教辅作业
课后反思
第1章第 节
课题名称
§1.3.1 交集与并集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2. 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 能使用 Venn 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难点: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复习 1: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0 (;( {x|x2+1=0, x∈R};{0} {x|x<3 且 x>5};{x|x> -3} {x|x>2};{x|x>6} {x|x< -2 或x>5}.
复习 2:已 知 A={1,2,3}, S={1,2,3,4,5},则 A S,{x|x∈S 且xA} = .
探究:设集合 A = {4,5,6,8}, B = {3,5,7,8} .
(1)试用 Venn 图表示集合 A、B 后,指出它们的公共部分(交)、合并部分(并);
(2)讨论如何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分别表示两个集合的交、并?
阅读课本P11,试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A ={3,5,6,8},B ={4,5,7,8},则 A∪B= ;
(2)设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B= ;
(3)A={x|x>3},B={x|x<6},则 A∪B= ,A∩B= .
(4)分别指出A、B 两个集合下列五种情况的交集部分、并集部分.
反思:
(1)A∩B 与 A、B、B∩A 有什么关系?
(2)A∪B 与集合A、B、B∪A 有什么关系?
(3)A∩A= ;A∪A= . A∩(= ;A∪(= .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
(2)例题解析
例1、设 A ={x | -1< x < 8},B = {x | x > 4或 x < - 5},求 A∩B、A∪B.
变式:若A ={x|5≤x≤8},B = {x | x > 4或 x < - 5},则 A∩B = ;A∪B = .
例2、设 A={(x, y) | 4x + y = 6},B={(x, y)|3x+2y = 7},求 A∩B.
变式:(1)若 A={(x, y) | 4x + y = 6},B={(x, y)| 4x+ y = 3},则 A∩B = ;
(2)若 A={(x, y) | 4x + y = 6},B ={(x, y)|8x+2y = 12},则 A∩B = .
反思:例 2 及变式的结论说明了什么几何意义?
例3、若关于x的方程 3x2 +px-7=0 的解集为 A,方程3x2 - 7x+q=0的解集为B,且 A∩B = {},求 A ∪ B .
思考交流:(1)阅读课本P12思考交流;
(2)(A∪ B)∪ C = A ∪(B ∪ C), A ∩(A ∪ B)= A, A∪(A∩ B)= A .你能结合Venn图,分析出上述集合运算的性质吗?
3.达标训练:
(1)课本P12随堂练习
(2)设 A = {0 ,1,2,3,4,5} , B = {1,3,6,9},C = {3,7,8} ,则(A∩ B)∪C 等于( ).
A. {0,1,2,6} B. {3,7,8,}
C. {1,3,7,8} D. {1,3,6,7,8}
(3)设 A ={x | x > a} ,B ={x | 0 < x < 3} ,若 A ∩ B =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4)(选做题) 设 A ={x | x2 +4 x = 0} ,B ={x | x2 +2(a+1)x + a2 -1= 0, x ( R}. ①若 A ∩ B = B,求a的值;②A ∪ B = B,求a的值.
课堂小结
⑴ 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图示、性质;
⑵ 求交集、并集的两种方法:数轴、Venn 图.
作业布置
课本P14 习题1-3,A组 3题、4题
课后反思
第1章第 节
课题名称
§1.3.2 交集与并集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2. 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补集的概念;
难点: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回顾前面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复习 1:集合相关概念及运算.
① 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 ,记作 . 若集合A (B,存在元素xB且 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 ,记作 . 若A ( B且B ( A,则 .
② 两个集合的 部分、 部分,分别是它们交集、并集,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 ∩B = ; A ∪ B = .
复习 2:已 知A={x|x+3>0},B ={x|x( -3},则 A、B、R有何关系?
探究:设 U = {全班同学}、A = {全班参加篮球队的同学}、B = {全班没有参加篮球队的同学},则 U、A、B 有何关系?
阅读课本P12- P13,试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U= {2,3,4},A = {4,3},B = (, 则 СUA= ,СUB = ;
(2)设U={x|x<8,且x∈N},A={x|(x-2)(x-4)(x-5) = 0},则СU A = ;
(3)设集合 A ={x | 3 ( x < 8},则СR A= ;
(4)设 U={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则СU A = .
说明:全集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例1、设 U = {x|x<13,且x∈N},A = {8的正约数},B = {12的正约数},求СU A 、СUB .
例2、设U = R,A = {x|-1
例3、课本p13例4
小结:
(1)集合的交、并、补集的运算,可以借助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2)由例3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3.达标训练:
(1)课本P14随堂练习
(2)已知全集I = {小于10的正整数},其子集A、B满足(CI A)∩(CI B ) = {1,9},(CI A)∩(CI B ) = {4,6,8},A∩B = {2}. 求集合A、B.
(3)分别用集合 A、B、C 表示下图的阴影部分
① ② ③ ④
反思:结合 Venn 图分析,如何得到性质:
①A∩(CI A) = ,A∪(CI A) = ; ②CI (CI A) = .
(4)定义A-B = {x|x∈A,且xB},若 M={1,2,3,4,5},N={2,4,8},则N-M.
课堂小结
⑴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
⑵ 集合运算的两种方法是?
作业布置
课本P14 习题1-3,A组 6题、B组2题
课后反思
第 1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1.4集合的习题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
能用Venn图和数轴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之间的关系和运算,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注意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和等价转化思想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习题加深对集合的基本运算及运算性质的理解.
难点:注意培养学生集合语言的应用,兼顾集合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怎样理解交集、并集和补集的概念?(学生口答)
2.交集、并集和补集的运算性质有哪些?(学生口答)
3.在运用以上运算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可与同学商量)
常见题型:
1 设集合则
2 若集合,,则
_____________ .
3.已知,则_________
4.A={|},B={|〈1},则 .
5.设全集U=R,A=,用文字语言表述的意义 .
6 若集合,,且,则的值为( )
A B C 或 D 或或(写出过程)
7.根据图(1)~(4)用集合语言所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写在图形下方的横线上:
(1) ; (2) ;
(3) ;(4) .
精讲互动:
1.已知,集合A=如果 则A∪B=________________.
2.设,,且A∩B={2},求A∪B.
3.设A={x,其中xR,
⑴如果AB=B,求a的取值范围; ⑵如果AB=B,求a的值.(选一个进行讲解)
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AB=B和AB=B分别转化为 和
注意在分析包含关系式BA时,不要漏掉 的情形
4 (选做题)设,集合,;
若,求的值
分析: 本题的关键是将转化为 .写出解题过程:
达标训练:(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1.设全集,集合,集合,则( ).
A. B.
C. D.
2. 满足条件{1,2,3}M{1,2,3,4,5,6}的集合M的个数是 .
3. 设集合,,则 .
4 设集合,,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课堂小结
1. 集合的交、并、补运算.2. Venn 图示、数轴分析.
作业布置
1. 课本P14 习题1-3,A组 3,4,5题
课后反思
第 1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第一章小结(复习一)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复习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1.明确本章知识内容及内在联系;
2.会用所学知识处理三种常见题型.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相关概念、基本关系、基本运算
难点:对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判断、准确运算.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完成下列知识网中的内容。(以个人为主,可小组交流、展示结果)
【精讲互动】师生展开对话讨论;结合下列练习题的解答理解知识要领,明确每道题所考察的内容及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特别要注意辨析概念,归纳解题规律,把你的所获及时小结写出来。
专题一:判断集合间的关系
若,,则必有 ( )
A. B. C. D.
集合,, 若,则实数m
的值为 ( )
提炼升华
专题二:集合的运算
已知集合,集,
则= ( ) A. {1,2,3} B. {2,3} C. {1,2} D. {2}
② 定义集合A、B的运算A * B={x|x∈A或x∈B,且xA∩B },则(A*B)*A等于 ( )
A. A∩B B. A∪B C. A D. B
已知集合A={x|x+2≥0且5-x≥0},B={x|p+1≤x≤2p-1},若A∩B=B,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提炼升华
专题三:集合的实际应用
某同学调查了100名携带药品出国的旅游者,其中75人带有感冒药,80人带有胃药,那么对既带感冒药又带胃药的人数统计中,有下列判断:
最少0人;②最少55人;③最少75人;④最少80人;⑤最多55人;⑥最多75人;⑦最多80人;⑧最多100人。
其中正确的有( )
提示:① 如何把该问题用集合表示?
② 画出Venn图
③ 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式?
提炼升华
【达标训练】:
①A组1.(3)、(4)、(5)
②B组2 、3;C组1.(1) 、(2)
③B组6
课堂小结
知识网图;
三个类型题的解法及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
①A组2、3、4、6;
预习§2.1:理解常量与变量的区别;试分析一个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课后
反思
第2章 第 节
课题名称
§2.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2.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
数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依赖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联系,生活实例的变量关系研究;
难点:合作交流,归纳探究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1) 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2) 阅读课文P23页. 实例分析:课本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3) 通过课本问题2,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4) 对课本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 课本P24 思考交流
(2)例题讲解:
例1、下列两个变量之间各自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其中那些是函数关系?
①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
②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销售额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③家庭收入愈多,其消费支出也是增长的趋势;
④正方形面积和它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例2、某校建立学生电子档案,主要信息有:档案序号、姓名、学号、照片、家庭住址等. 试问:
①档案序号和姓名(假设无同名)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②档案序号和学号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③姓名和照片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3) 问题小结:
①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 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②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 .
(4) 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 ,另一个变量是 .
3.达标训练:
(1)课本P25 练习1、2、3.
(2)现实生活中,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的量 .(三个以上)
(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是存在依赖关系,还是函数关系?
(4)日期与星期之间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如果是, 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课堂小结
⑴依赖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⑵如何判定两个变量是函数关系?
作业布置
课本P25 习题2-1,A组 1题、2题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2.1函数的概念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
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确定函数的三要素.
能根据函数的表达式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会判断所给的函数是否相同.
掌握区间的表示方法,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体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符号“y=f(x)”含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 1.初中的函数是怎样定义的?(传统定义)
2.以前学习了哪些特殊的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1. 阅读课本P26 回答
⑴特殊性: 大前提必须给定两个什么样的集合? .
⑵唯一性:按照 , 对于集合A中 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
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
⑶方向性:把 叫定义在集合A上的函数,记作 .
函数定义:
.
函数的三要素: (根据定义总结或查阅相关资料,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 、 .
怎样理解同一函数? 只有 和 都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必须用 的形式表示.
函数值: f(a) 和f(x)分别表示什么意义?(a表示常数)
试试:(1)已知,求、、、的值.
(2)函数值域是 .
二、区间 (阅读课本P26 回答)
1.闭区间:{x|a≤x≤b}表示为 ;开区间: {x|a<x<b}表示为 ;半开半闭区间: {x|a ≤x<b}或: {x|a<x≤b}分别表示为 、 ;
2.无穷: R表示为 ;{x|x≥a}表示为 ;{x|x>a}表示为 ;{x|x≤b}表示为 ;{x|x<b}表示为 .
三、例题(阅读课本例1)
怎样求解析式,定义域,值域?
精讲互动:
1.对函数概念进行讲解及注意事项.
2.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例1已知函数 ,⑴求函数的定义域;
⑵求的值; ⑶当a>0时,求的值
分析:怎样求函数的定义域?f(m)和 f(x)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口答)
解题过程:
达标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的值是 .
2.函数的值域为 .
3.已知函数,则 ; .
4.用区间表示下列数集
⑴{x|x≤1}= .⑵{x|2⑶{x|x>1且x≠2}= .
课本P28练习1,2.
课堂小结
①函数模型应用;②函数概念;③函数的值域;④区间表示.
作业布置
课本P28练习1,2;课本P34习题2-2 A组1,2 ; B组1.
教辅资料
预习下节的内容
课后反思
第2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2.2 函数的表示法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 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了解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2.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难点:函数表示方法的转化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回顾前面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复习 1:
①函数的三要素是 , , .
②已知函数 ,则f(0) = , ,f(x)的定义域 .
复习 2:初中所学习的函数三种表示方法?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阅读 课本P28- P29,讨论(以组为单位):结合具体实例,如:天气温度变化表、人的心跳强度图、二次函数解析式等,说明三种表示法及优缺点.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
(2)例题解析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2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 = f (x).
反思:
例1的函数图像有何特征?所有的函数都可用解析法表示吗?
阅读 课本P28- P29例2和例3,试完成下面问题:
(1)什么是分段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的端点如何处理?
(2)如何去绝对值?通过例2,试画出函数f(x) = |x-1|+|x+2|的图像.
例2、课本P30例4.
小结:
(1)分段函数的表示法与意义:一个函数,不同范围的x,对应法则不同.
(2)在生活实例中有哪些分段函数的实例?
思考交流:阅读课本“思考交流”,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达标训练:
(1)课本P31随堂练习 1题、2题.
(2) 函数 y = | x - 1| 的图像是( )
A B C D
(3)设,若,则x = ( )
A. 1 B. C.3/2 D.
(4)已知,求f(0)、f[f(-1)]的值.
试一试(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函数f (x)的解析式.:
① ②
课堂小结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优点;
(2)分段函数概念;
(3)函数图像可以是一些点或线段.
作业布置
课本P34 习题2-2, B组2题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2.3映射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1.理解映射、一一映射的概念,知道映射是特殊的对应;
2.清楚映射与函数的关系,理解函数是特殊的映射.
重点难点
重点:映射的概念;
难点:判断一个对应是否为映射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按下列问题提纲认真自读课文,完成提纲空白部分:
1.设两个集合A与B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f,而且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x,B中总有 的元素y与之对应,就成这种对应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
f: A→B, 中的元素x称为原像, 中的元素y称为x的像.
2.当映射f: A→B满足: 中的不同元素的像也不同;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像,就称映射f: A→B是一一映射,一一映射也叫 ,一一映射是特殊的 .
3.函数是特殊的映射, 对于映射f: A→B,当两个集合均为非空数集时,从A到B的映射就是函数,所以函数一定是 ,而映射不一定是函数。在函数中 , 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
探究 :先看几个例子,两个集合 A、B 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并用图示意.
① A = {1,4,9} , B ={-3,-2,-1 ,1,2,3} ,对应法则:开平方;
A ={-3,-2,-1 ,1,2,3} , B = {1,4,9} ,对应法则:平方;
A ={30°,45°,60°} ,对应法则:求正弦.
小结: ⑴映射的定义:
⑵关键要注意定义中的哪些词?
⑶分 析 :例 1 ①~③是否映射?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映射实例?
反思:
①映射的对应情况有 、 ,一对多是映射吗?
②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 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映射.
例题:下列对应是否是集合 A 到集合B 的映射?
(1)A={1,2,3,4},B={3,4,5,6,7,8,9},对应法则 f : x→2x + 1 ;
(2) A = N* , B = {0,1} ,对应法则 f : x 除以 2得的余数;
(3)A = N , B = {0,1,2} ,对应法则f : x 被 3 除所得的余数.
练习. 已知集合 A = { a,b} , B = {- 1,0,1} , 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试问能构 造出多少映射?
【精讲互动】对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通过回答问题达到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
对应与映射的区别和联系?
映射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一映射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
映射的方向性、任意性、唯一性、整体性分别指什么?
【达标训练】
1.P33练习1、2;
2.设映射是实数集R=M到实数集R=N的映射,若对于实数,在M中不存在原像,则实数p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3. 设f: A→B是A到B的一个映射,其中,.求
(1)A中元素(-1,2)在B中对应的元素;
(2)A中什么元素与B中元素(-1,2)对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
映射的概念;
一一映射的概念
对精讲互动中的4个问题须搞清楚
作业布置
1.P34 A组1、2、3
2.预习第三节函数的单调性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2.1函数概念习题(1)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学会函数概念的集合表示,深刻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掌握求函数定义域、对应法则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三要素;
难点:抽象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的求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结合实例理解辨析下列概念,思考问题
1.细读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的含义:
在,中,集合A叫做函数的 ,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 ,符号表示 ,是函数的本质特征.
2.函数的自然定义域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形?抽象函数定义域如何确定?
【精讲互动】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的分析讨论,探究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的基本方法.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探究一:函数定义域的确定
例题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①;②;③;④
总结升华:当函数是由解析式给出时,判断依据一般有①分式的 不能为
② 次幂的底数不能为0;③ 次根式下要求被开方数为非负.
由两个函数进行加减乘除所得函数定义域是他们定义域的 .
探究二:抽象函数定义域的确定
1.已知f(x)的定义域,求的定义域;
例2. 已知f(x)的定义域为[-1,3],求的定义域;
总结升华:关键是要注意在同一 关系下,明确要求的是哪个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变式训练:已知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
例3.已知的定义域为[-3,-1],求f(x)的定义域;
3.变式训练:已知的定义域,求的定义域;
例4已知的定义域为[-3,-1],求的定义域.
探究三:确定函数的对应法则(求函数解析式)
1.已知f(x),求;
例5. 已知,求;
2.已知,求f(x);
例6. 已知,求f(x);
3.已知,求;
例7.已知,求
例8.已知,求;
总结升华:
【达标训练】
求函数的定义域;
①已知,求;
②已知,求;
3.已知,求的值;
课堂小结
求函数定义域的常用方法有:
求函数对应法则的常用方法有:
作业布置
1.P55 3题、P56 5题;2.教辅材料;
3.预习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2.3函数概念习题(2)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1. 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
2. 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
重点难点
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求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复习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用区间表示).
(1);(2);
(3);(4).
函数相同的判别
讨论:函数y=x、y=()、y=、y=、y=有何关系?
试试:判断下列函数与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① = ; = 1.
② = x; = .
③ = x 2; = .
④ = | x | ;= .
小结:
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精讲互动: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用区间表示):
1.直接法:
① y=3x+2 (-1x1) ②
2.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值域(最值):
①; ②;③
3.判别式法(△法):
①
4.换元法
①
达标训练:教辅资料
课堂小结
1. 定义域的求法及步骤;
2. 判断同一个函数的方法;
3. 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作业布置
1.找五个不同函数求其定义域和值域.2.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3函数的单调性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学会利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会求基本初等函数在指定区间的单调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 映射是怎样定义的?它与函数的区别和联系?
2. 初中学过哪些函数?他们的图像是怎样的?观察这些函数图像会发现什么样的特点?图像是怎样变化的?
3. 函数的表示方法?
一、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阅读课本P36-37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描述函数值的变化
引言:函数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能否发现变化中保持不变的特征呢?
复习 1. 画出函数 f (x) = x + 2 、 f (x) = 的草图.(在课本中)
2. 用文字语言表达函数值的变化(学生阅读课本P37面填写下面内容)
⑴增函数的定义:
;
减函数的定义:
.
⑵几何意义: .
⑶单调性: ;
单调区间: ;
单调函数: .
反思:① 图象如何表示单调增、单调减?
② 所有函数是不是都具有单调性?单调性与单调区间有什么关系?
③ 函数f (x) =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单调递减区间是 .
例1(学生独立完成)
例2⑴先画出函数的图像, 然后根据图像判断它的单调性;
⑵根据定义证明你的判断
⑶总结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①②③④)
精讲互动:
师生共同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总结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用方法
图像法
定义法(利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直接法
例题:
1. 根据下列函数的图象,指出它们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并运用定义进行证明.
(1); (2).
2.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且, 求x的取值范围.(选做题)
达标训练:
1.函数的单调性为 .
2.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 .
3.设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为 .
4.课本P38练习1,2
5.⑴画出函数的图像;
⑵证明函数在 上为增函数;
课堂小结
1. 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
2.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象法、定义法).
3. 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取值→作差→变形→ 定号→下结论.
作业布置
课本P38习题2-3 A组1,2,3,4.
教辅资料.
课后反思
第2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3 函数的单调性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
难点:灵活的运用函数的单调性有关概念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回顾前面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复习 1: 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第一步:设x1、x2 ∈给定区间,且 ;
第二步: ;
第三步: ;
第四步:下结论.
复习 2:判定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做一做:
复习 3:复合函数的定义?讨论:如果函数f(x),g(x)在A上递增,那么函数f(x)+c(c为常数),,f(x) + g(x),f(x)(g(x)等的单调性如何?f(g(x))又如何?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
(2)例题解析
(题型一: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例1、证明函数f (x) 在上是增函数.
(题型二:用定义求函数的单调性)
例2、讨论函数在上的单调性.
试一试:讨论含字母系数a的函数的单调性.
(题型三:用定义证明两个函数和差的单调性)
例3、已知函数f(x)在[a ,b]上是增函数,g(x)在[a ,b]上是减函数,求证F(x) = f(x)-g(x) 在[a ,b]上是增函数.
小结:
(题型四:用定义证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例4、已知f(x)为区间A上的增函数,g(x)为区间B上的增函数,且,求证f[g(x)]在区间B上是增函数.
小结:(1)如果y = f(u)和u = g(x)单调性相同,则y = f[g(x)] ;
(2)如果y = f(u)和u = g(x)单调性相反,则y = f[g(x)] .
应用:利用例4的结论再次讨论例2
3.达标训练:
(1) 证明函数f (x)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
(2) 已知f(x)是定义域在(0, +()上的递减函数,且f(x)(3) 已知二次函数f(x) = x2 -2ax + m在(-(, 2)上递减,在(2, +()上递增,求实数a的值.
(4)求函数的最大值.
课堂小结
(1)如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或判定函数的单调性?
(2)如何判定两个函数的和差的单调性?
(3)如何判定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作业布置
课本P39 习题2-3,A组5题、B组2题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4.1 二次函数的图像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的表示形式.
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理解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h,k的作用.
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上、下、左、右平移的规律.
重点难点
1.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
2.会熟练地将一般二次函数解析式配方.
3.领会二次函数图像移动的方法,并能迁移到其它的函数.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二次函数的表示形式
①一般式: .
②顶点式: .
③交点式: .
注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应已知三个独立的条件.
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
⑴a决定了二次函数图像的 及 . 当a>0时,抛物线开口 ,当a<0时,抛物线开口 ;|a|越大,抛物线开口 ,
|a|越小,抛物线开口 .若a的值 ,则图像的形状相同.
⑵二次函数的图像可由的图像 变为原来的 得到的.
二次函数的位置
⑴ h, k决定了函数图像的位置;h决定了二次函数的 平移,且“h正 移,h负 移”; k决定了二次函数的 平移,且“k正 移,k负 移”.
可以总结为" ".
⑵一般地,二次函数通过 可以得到它的恒等式
,从而知道,由的图像如何得到的图像.
阅读P42思考交流完成课本的三个问题
阅读P42例1,完成下列问题
⑴如果开口大小和方向相同, 则 的值相等.
⑵已知顶点的坐标(h,k),通常设解析式为 .
⑶解题过程:
2.精讲互动: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⑴图像过点(2,0), (4,0)及点(0,3);
图像顶点为(1,2),并且过点(0,4);
过点(1,1), (0,2), (3,5).
例2如何平移函数的图像,可得到函数的图像.
例3二次函数与图像开口大小相同,开口方向相反,且的顶点坐标为(4,-7),则= .
达标训练
课本P44练习1,2,3
课本P46习题2-4A组1,2,3
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待定系数法)2. 在二次函数的图像中a,b,c,h,k的作用
3. 二次函数图像上、下、左、右平移的规律
作业布置
1.已知二次函数,求
⑴此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并画出图像;
⑵此函数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出以此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
⑶x为何值时,y>0,y=0,y<0.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4.2二次函数的性质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1.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
3.探索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及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并能根据图像判断函数在某一范围内的增减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增减性的理解和求法.
难点: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1.根据抛物线y= -2x2的图像填空,顶点坐标是 , 对称轴是 , 在 侧,即x_____0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在 侧,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当x= 时,函数y有最大值,最大值是____,当x____0时,y<0 .
2.根据抛物线y=2x2的图像填空,顶点坐标是 , 对称轴是 ,在 侧,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在 侧,即x_____0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当x= 时,函数y有最小值,最小值是____. 当x____0时,y>0.
3.归纳: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
(2)位置与开口方向
(3)增减性与最值
当a ﹥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
x的增大而增大.当 x= 时,函数y有最小值 ;
当a ﹤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函数y有最大值 .
【精讲互动】通过自主学习的讨论过程,体会决定二次函数图象的主要因素有:a, .从而为获得二次函数的性质,只需将配方成,然后按自主学习3中归纳的结论讨论即可.
思考:如何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p,q]上的最值?
例题:分别求函数在下列闭区间内的最值:
1);2) ;3)
根据上面三种情形,总结求二次函数在给定闭区间内的最值的方法和步骤:
①
②
【达标训练】
1.独立完成P45例二,小组展示结果;
2.小组讨论P45例三,小结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P47第5题
课堂小结
二次函数的性质包括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单调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对函数分别就a>0和a<0两种情形进行讨论小结.
作业布置
习题2-4A组1、4、7;
教辅资料;
预习第五节内容,了解幂函数的定义及简单幂函数的性质;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课后反思
第2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4.3 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习题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并能进一步研究其单调性、最大(小)值等性质.
2.培养抓住一个典型例题及化归的意识,学到讨论参数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研究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难点:灵活利用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求解二次函数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回顾前面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f(x) = x5 + ax3 + bx -8,且f(-2) = 10,则f(2)的值为( )
A. -26 B. -18 C. -10 D. 10
(2)已知函数f(x) = 2x2 - mx +3在闭区间[0, a]上有最大值为3,最小值2,则a的取值范
围是( )
A. [1, +(] B. [0, 2] C. [-(, 2] D. [1, 2]
(3)函数f(x) = 2x2 - mx +3,当x((-(, -1]时是减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
(4)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1, b](b>1),则b= .
(5)分别在[0,2]和[2,3]求函数f(x) = x2 -2x -3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
(2)例题解析
例1、已知函数f(x) = x2 +2ax +2,求f(x)在[-4, 4]上的最小值.
试一试:设函数f(x) = x2 -2x +2,x([t, t+1]的最大值为g(t),求g(t)的解析式.
例2、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使关于x的方程x2 +2x +m +1=0,
(1)有两个负根;(2)一个根比2大,另一个根比2小;(3) 两个根均比1大.
小结:
例3、某商品在近30天内的内的销售价格P(元)与时间t(天)的函数关系是( t(N+). 该商品的日销售量Q(件)与时间t(天)的函数关系是Q = -t +40(,t(N+),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金额的最大值,并指出日销售金额最大值的一天是30天中的第几天.
3.达标训练:
(1)已知函数f(x) = x2 +2ax +2 x([-5,5].
①当a = -1时,求函数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y = f(x)在区间[-5,5]上是单调函数.
(2)试求函数f(x) = - x2 +2tx +3(t(R)在区间[-1, 1]上的最大值.
(3)已知关于x的函数y = (m+6)x2 +2(m-1)x + (m+1)的图像与x轴总有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1)如何用函数的单调性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2)求解二次方程根的问题,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作业布置
课本P47 习题2-4,A组8题,B组 4、5题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5.1简单的幂函数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了解幂函数的定义,结合其图像研究它的性质.
了解奇偶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用奇偶函数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
通过幂函数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难点
1.幂函数的概念,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
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2.怎么求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3.指出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
(1) ; (2)
一、幂函数的概念(阅读P48,完成下列问题)
1.幂函数的定义: .
2.注意:①幂的底数是 .②幂的指数是 ,它可以取任意实数.③幂前面的系数为 .
二、幂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动手画例1的幂函数图像,然后讨论其单调性
总结:幂函数的性质(师生共同讨论)
三、函数的奇偶性(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1.对于、、、分别比较 f (x)与 f (-x).
思考:在同一坐标系分别作出两组函数的图象:
、;⑵、.
观察各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函数解析式在函数值方面有什么特征?
探究任务: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奇函数:
偶函数: .
反思:
① 奇偶性的定义与单调性定义有什么区别?
② 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 对称,图象关于 对称.
精讲互动:
如何判断一个函数是不是幂函数?
2.幂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通过画幂函数的图像来总结其性质)
3.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点?
4.若奇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则在上是 函数若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则在上是 函数.
5.例题: 例1 判别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2);(3);(4).
达标训练: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⑵.
课本P49练习;课本P49习题A组4;B组1,2
课堂小结
1.幂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2.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作业布置
1.课本P49习题1,2,3
2.已知函数是R上增函数,且当x>0时, ,求当x<0时, 的解析式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5.2函数单调性及奇偶性的综合应用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能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大小;
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利用奇偶性求函数解析式.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大小;
难点: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回忆函数单调性及奇偶性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
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判断函数奇偶性方法和步骤:
【精讲互动】通过典型例题体会函数单调性及奇偶性的应用,总结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时,,求;
分析:只需再求时,的解析式即可,利用函数的奇偶性,将自变量转化为上求的函数解析式。
小结:根据奇偶性求对称区间上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定义在[-2,2]上的偶函数在区间[0,2]上单调递减,若,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考查对称区间上偶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对于比较函数值或自变量的大小的问题,应转化到同一单调区间上.偶函数满足.
例3.定义在(-1,1)上的函数满足:对任意,都有,
求证:函数是奇函数;
若当时,,求证:在(-1,1)上是减函数.
分析:①定义法证明,利用赋值法获得f(0)的值进而取x=-y是解题关键;
②定义法证明,其中判定的范围是关键.
【达标训练】
已知函数,①求函数的定义域;②求证:是增函数;
求函数的最小值.
函数在上是增加的,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
设函数是奇函数,若,则的值为;
点在幂函数的图像上,点在幂函数的图像上,问当x为何值时,有(1);(2);(3).
课堂小结
利用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作业布置
教辅材料;
预习第二章知识小结.
课后反思
第2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6.1 函数概念的复习课(1-2节)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复习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三要素,能够通过图像判定函数.
2.学会求解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和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解析式.
难点: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解析式.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学生回顾前面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图像中,不可能是函数图像的是( )
A. B. C. D.
(2)已知,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f(x)f(-x) =1 B. f(x)f(-x) = -1 C. f(x)+f(-x) = 0 D. f(x)+f(-x) = 1
(3)函数的定义域是 .
(4)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f(2) = -3,f(-2) = -7,f(0) = -3,则f(x) = .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例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 1].
(1)求f(x+1)的定义域;(2)求f(x+1)+ f(2x+1)的定义域.
思考:设函数f(2x+1)定义域为[0, 1],求函数f(x)的定义域.
例2、如图,根据y = f(x)(x(R)的图像,写出y = f(x)的解析式.
例3、如图,直线轴,从原点开始向右平移直线l,在x = 10处停止,它扫过(AOB 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它与x轴的交点为(x, 0).
(1)求函数S = f(x)的解析式;
(2)求函数S = f(x)的值域;
(3) l在何处时,S = 10.
例4、已知函数F(x) = f(x) +g(x),其中f(x)是x的正比例函数,g(x)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F(1) = 8,试求函数F(x)的解析式,并求出其定义域.
3.达标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2)已知则f(a2+ a +1) = .
(3)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求出的值.
课堂小结
(1)如何用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2)如何通过图像求解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函数的值域?
作业布置
课本P55 复习题二,A组1题、3题 和9题
课后反思
第 2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2.6.2第二章3-5节复习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复习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总结本章知识,形成知识网;
理解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定义,并会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能利用性质和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简单的幂函数,了解其单调性与奇偶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判断与应用;
难点: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按下列图框提示归纳整理本章所学知识.
【精讲互动】通过例题讨论讲评让学生回顾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二次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幂函数的性质.
例1.下列四个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分析: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单调性及函数图像变换知识直接作答.
练习1.已知 f(x)=x2-2x+8,如果g(x)=f(x+2),则g(x)( ).
A.在区间(-(,1)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1,+(]上是单调增函数
B.在区间(-(,0)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0,+(]上是单调增函数
C.在区间(-(,-1)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1,+(]上是单调增函数
D.在区间(-(,3]上是单调减函数,在区间[3,+()上是单调增函数
例2.函数是(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非奇非偶函数
分析: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和步骤
练习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①, ②,③
例3.已知函数在上递增,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单调性与其图像开口方向及对称轴的关系探讨
练习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上,且,, 则实数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达标训练】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求函数的最小值;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求函数的最小值;
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课堂小结
本章知识网图;
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定义的运用.
作业布置
1.复习参考题 A组9,10、 B组4,5 、C组1;
2.教辅资料;
3.预习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1正整数指数函数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并掌握他们的性质.
能对生活中简单的正整数指数函数问题正确求解.
重点难点
1. 重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图像的特征.
2. 难点:正整数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及性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p61问题1,回答课本的问题:
此问题是常见的 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①把题目的含义读出来;②列表、描点画出函数图像,要注意观察图像的特点;③归纳出y与n之间的关系,用函数模型表示出来,再计算得到的细胞个数,注意归纳法的应用.
阅读p62问题2,回答课本提出的问题
对于问题1:y与n存在的函数关系
对于问题2:Q与t存在的函数关系
总结:①正整数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其中x是自变量,定义域是 .
②图像:正整数指数函数是函数的一个特例,它的图像是由
组成的.
②性质:当a>1时是 ;当0③形式的严格性: 前的系数 ,自变量x在 .
阅读课本例题并写出答案.
在研究 、 、 中常见此类函数
精讲互动:
例题1截至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为13亿,若今后能将人口平均递增率控制在1‰,经过x年后,我国人口数字为y亿:
⑴求y与x的函数关系和定义域
⑵判断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指出在这里函数的增、减有什么实际意义.
达标训练:
课本P63练习1,习题3,总结函数的单调性和值域
课本P63练习2,习题1,2
函数的值域是 ;是 函数.
某种商品的价格从今年起每年降低15﹪,设原来的价格为m,x年后的价格为y,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及其定义域是 .
某林区7年木材蓄量为200万,由于采取了措施,使木材蓄积量的年平均递增率能达到5﹪.
若经过x年后,该林区的木材蓄积量为y万,求的表达式;
作出函数的图像,并应用图像求经过多少年后,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达到300万。
课堂小结
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有关平均增长率实际问题,都可化归为如元素衰变,银行复利,产品降价等.
作业布置
课本P63习题3-1 1,2,3
辅导资料
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2.1指数概念的扩充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在整数指数幂基础上把指数扩展到任意实数;
掌握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
重点难点
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及相关运算;
难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回顾复习整数指数幂的定义,并填写下面结果:
; (a≠0);
(a≠0,n∈N+)
2.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等,那么其中b,x的值分别是多少?自读课本64页分析理解部分,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精讲互动】
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抓住概念中的“任意”与“唯一”的本质意义.即
对任意的整数m,n,都有意义;②表示一个实数.
2.根据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把下列各式中的b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
(1); (2); (3)
3. 根据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计算:
(1); (2),
4.① 正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
练习:(1); (2)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
练习:(1); (2)
规定: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6.无理数指数幂:自读65页阅读理解部分,认识无理数指数幂.
综上讨论,我们已经把指数扩大为全体实数,即中可以是任意实数,,,都是有意义的,都为某一实数.
练习:(1) (2)
(3)= (4)=
【达标训练】
1. 练习1、2、3;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
(1); (2) ; (3) ; (4) .
课堂小结
从整数指数幂到分数指数幂再到无理数指数幂,把指数扩展到任意实数,注意扩展过程的条件限制.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公式.
作业布置
1.B组1,
2.把下列各式中的b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
(1); (2); (3)
3.预习指数运算的性质.
课后反思
第3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2.2 指数运算的性质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归纳出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能够运用实数指数幂的性质简化实数指数幂的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幂运算的性质;
难点:指数幂运算的性质灵活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复习 1:(通过初中学习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完成下面问题)
①= ; ②= ;③= .
复习 2:(回顾上节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 ;② ;③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0的负分数指数幂 .
阅读课本P66- P67,通过P67例1,如何理解“我们可以把上述五条归纳为三条”?
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各式运算错误的是( )
A. B.
C. D.
(2)下列算式:①N+);②N+);③
(m, n(Q);④(m, n(Q).其中,正确算式的个数为( )
A. 0 B. 2 C. 3 D. 4
(3)已知,则的值为 .
(4)= .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
(2)例题解析
例1、课本 P67例4 例2、课本 P67例5
例3、(1)已知,求;(2)设a>0,,求.
小结:
例4、(1)化简:;(2)若a>0,b>0,且,求证:
3.达标训练:
(1)课本P68 随堂练习 1题、2题、3题.
(2)化简的结果( )
A. B. C. D.
(3)当时,求的值.
课堂小结
(1)指数幂运算的性质?
(2)有关实数指数幂的求值问题的一般步骤?
(3)运用实数指数幂的性质,可以简化实数指数幂的运算.
作业布置
课本P68 习题3-2, A组3题、4题、5题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2.3指数扩充及其运算性质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明确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并进一步明确实数指数幂的意义.
能够将分数指数幂与根式互化及运算.
正确利用及巧用幂的运算性质可解决一些有关复杂问题.
重点难点
1.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2.在运算中注意换元法或整体代入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怎样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2.正分数指数幂:
3.负分数指数幂: =
4.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0的负分数指数幂 .
5指数的运算性质:
常见题型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
; ⑵; ⑶;⑷
用根式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
; ⑵; ⑶; ⑷.
计算下列条件求值
;
(a,b为正数)
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
; ⑵; ⑶.
精讲互动:
1题中⑶⑷,注意有里向外用分数指数幂依次写出,然后计算.
3题中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及在解题中应注意什么?
4题中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达标训练:
1.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
⑴; ⑵;⑶⑷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要掌握那些题型;2.在用幂运算性质解题应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
课本P69 习题3-2, B组1题、2题、3题、4题
教辅资料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3.1指数函数的概念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会判断所给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能熟练画出简单指数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讨论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
难点:根据图像讨论指数函数的基本性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自读课本3.1部分,了解指数函数的形式定义;
小组讨论定义中要求a>0且的原因是什么?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做出函数和的图像,观察两图像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组内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精讲互动】通过问题讨论、解释,明白指数函数概念中a>0且的原因,以便从本质上把握函数概念.
指数函数中a>0且的原因:
若a<0,则对x的某些取值,.如,当x= , 时,会使得 ,从而在实数范围内函数无意义.
若a=0,则当x>0时,= ;当时, .
若a=1,则对任意,= ,没有研究的必要.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a>0且,这样,对于任意,都有意义.
2.(其中q、b是常数,且a>0,)是否为指数函数?为什么?
剖析:紧扣指数函数的定义进行分析.指数函数中,从指数、系数、底数三方面去理解把握.
指数只能是x; ②系数只能是1;③底数是待定的常数a.
3.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指数函数和以及和的图像,观察图像回答问题:
图像的上升或下降与底数跟1的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个函数图象是否经过某一个相同点?
和的图像间有何关联?和的图像呢?
函数在和两种情形下的单调性如何?函数图像是否恒过某一定点?
函数与的图像之间有什么联系?
【达标训练】
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①; ②; ③; ④
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①,; ②; ③
课堂小结
指数函数的概念中系数、指数、底数分别有和特征?
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的关系?
函数与的图像之间的联系?
作业布置
1.A组4、5、6、7;2.教辅资料;3.预习指数函数的性质.
课后反思
第3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3.2指数函数的图像变换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通过函数和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理解并感受y = f(x)的图像与y = 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2.进一步了解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对称变换.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y = 2x和y = 2-x的图像和性质;
难点:利用y = 2x和y = 2-x的图像分析其性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复习 1:(回顾上节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指数函数? 底数有限制吗?定义域是什么?
②y = 2x+k(k( Z)是指数函数吗? 为什么?
复习 2:(通过上节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通过解析式y = 2x和y = 2-x,你能分别说出这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单调性吗?
问题:如何研究y = 2x和y = 2-x的图像和性质图?阅读教材P70- P71,并完成下面问题:
①y = 2x和y = 2-x的图像的相同点: .
②y = 2x和y = 2-x的图像的不同点: .
③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y = 2x和y = 2-x的图像,你发现什么特征?
④试画出函数图像,分析其定义域、值域、值域、奇偶性,并与③相比,你发现什么?
小结: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
(2)例题解析
例1、完成下列表格,并回答下面问题
x
y
-2
-1
0
1
2
3
4
y = 3x
y = 3x-1
(1)比较函数y = 3x,y = 3x-1的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 3x和y = 3x-1的图像,并比较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
(3)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你发现了函数y = f(x)与y = f(x-1)的函数值之间、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
3.达标训练:
(1)课本P71 随堂练习 1题、2题.
(2)作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并结合图像分别写出它们的单调区间
①y = 2|x| ;②y = 2-|x| ; ③y = 2|x-3|
课堂小结
(1) y = f(x)的图像与y = 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2)函数的图像变换是一种基本的图像变换. 一般地,函数 y = f(x-a)的图像可由y =
f(x)向右(a>0)或者向左(a<0)平移|a|个单位得到.
作业布置
课本P76 习题3-3, B组5题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3.3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会画指数函数的图像,并能根据指数函数图像归纳出函数的性质.
能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幂的大小.
指数函数的底数a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归纳,概括.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指数函数的概念.
函数和图像有什么特征?
3.指数函数在两种情况下的图像和性质,填下表:
a>1
0图像
性质
例1.(阅读p72例1,完成下列问题)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两个指数的大小?
⑵上面的解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
题过程:
例2.解题过程:
阅读例3的解题过程抽象概括得到什么结论?
提问:指数函数中,底数a对函数图像有什么影响?
实践一:动手画两个函数图像,从图像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实践二:动手画三个函数图像,研究a对函数的图像变化的影响?
阅读p74例4,完成下列问题
若两个数不是同一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时,还能采用函数单调性比较吗?不能,应采用什么方法?
解题过程:①; ②
例5解题过程:
精讲互动:
例1和例2主要利用本节学的哪些知识解题的?
例4和例5又采用什么方法?
在比较两个指数的大小时常见的题型和方法?
达标训练:
1.P73练习1 ;P74练习2;习题3-3 3
课堂小结
1.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P77 习题3-3, A组4,5,6,7
教辅资料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3.4指数函数习题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通过对典型例题讨论讲解,加强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掌握理解指数型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判断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指数型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完成下列空白:
1.指数函数中,系数为 ,指数为 ,底数为 ;
2.指数函数的图像恒过一定点 ;
3.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的关系是 ;
4.指数函数 的图像之间的关系是 .
【精讲互动】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答下列问题.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 ②; ③
点拨:构造指数函数,利用其单调性比较大小.
总结升华:①对于同底数幂,可以构造指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比较;具体操作是?
②对于不同底数幂,可以寻找中间量“1”进行判断. 具体操作是?
2.若函数()恒过定点P,试求点P的坐标.
点拨:通过讨论函数与()的关系确定点P的坐标.
总结升华:一般较复杂函数的图像可由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经过平移、对称变换得到,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该题具体变换过程是?
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单调区间.
点拨: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函数的定义域;这里是复合函数,可以分解为,通过讨论总和的单调性,来讨论的单调性.
总结升华:对于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可以进行分解,再利用“同增异减”得出结果.
求函数的值域.
点拨:注意到,可以利用整体换元,令=t,则原函数可化为,利用一元二次函数在给定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解决方法即可.
总结升华:整体换元法是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整体换元,可以把无法处理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从而便于解决.
【达标训练】
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①; ②;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①解方程;②判断方程根的个数.
课堂小结
指数型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要会合适分解,通过分解部分函数的单调性确定复合函数单调性.
整体换元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而实用的方法,须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会使问题简化.
作业布置
1. 2、3、4、6;
2.教辅资料;
3.预习第4节对数及其运算,了解对数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性质.
课后反思
第3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4.1 对数及其运算(1)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复习:(回顾前面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指数? 底数有限制吗?
阅读教材P78,并完成下面问题:
(1)教材引言中“问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什么是对数?它与指数有什么关系?在对数概念中,又有哪些概念?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思考:
①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且;
②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3)完成教材P79,“思考交流”中的问题.
(4)什么是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分别说说 lg5 、lg3.5、ln10、ln3 的意义.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例1、(教材P79例1)
例2、(教材P79例2)
小结:指出对数和指数的内在联系
例3、(教材P79例3)
例4、(1)先改写成指数式,再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 ; ②.
(2)先改写成指数式,再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① ; ②.
3.达标训练:
(1)教材P80 随堂练习 1题、2题、3题.
(2)若,则a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要使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 .
课堂小结
(1) 如何实现指数式和对数式互化?
(2)对数的基本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1的对数: ;
③底数的对数: ;
④对数恒等式:;
⑤
(3) 注意两个对数恒等式成立的条件:
①中,,b(R;②中,,b>0.
作业布置
课本P87 习题3-4, A组1题、2题、3题
课后反思
第3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4.1 对数及其运算(2)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对数运算法则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
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复习 1:(回顾前面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对数的定义: .
(2)对数恒等式: ; .
复习 2:幂的运算性质
(1)= ; (2)= ;(3)= .
复习 3: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可以讨论):
(1)设,,求;
(2)设,,试利用、表示.
做一做:试完成教材P80“动手实践”, 并讨论:通过复习3和P80“动手实践”,你发现什么规律?用自然语言叙述你的结论?
阅读教材P81,思考:对数的运算性质都可以由指数幂的运算推出吗?
小结:(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且,,,那么:
(1)= ;(2) ;(3)= (n(R).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例1、(教材P81例4)
例2、(教材P82例5)
例3、(教材P82例6)
例4、不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
(1) ; (2)
3.达标训练:
(1)教材P83 练习2: 1题、2题、3题.
(2)若,则用a表示为( )
A. a-2 B. 3a-(1+ a)2 C. 5a-2 D. 3a-2 -a2
课堂小结
(1)对数的运算性质;
(2)对数运算性质公式成立的条件:,且,,.
作业布置
课本P87 习题3-4, A组6题、7题
课后反思
第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4.1对数及其运算习题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习题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进一步了解对数的概念,熟悉对数的运算性质;
能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进行相关证明及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的概念及对数的运算性质;
难点: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及换底公式进行相关证明和运算.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回顾对数概念及对数运算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式子和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将下列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
①; ②; ③; ④.
3.如果,则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精讲互动】讨论下列问题,总结每一类题型的应对策略.
1.解下列方程:
①; ②; ③ .
分析提示:①② 将对数式化为指数式,③利用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总结提升:形如关于x的方程 或,通常将其化为指数式来解;形如关于x的方程,通常利用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解.注意对数方程要验根.
2.计算:
①;
②.
分析提示:①利用求解;②利用换底公式化为底数相同的对数来解.
总结提升:化简、计算含有具体实数的对数式时,要灵活运用对数的相关公式求解,特别是换底公式和一些常见的结论,等.
3.已知,用表示.(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
分析提示:借助对数的运算性质及对数的换底公式等,建立所求结果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总结提升:求条件对数式的值,可从条件入,从条件中分化出要求的对数式,进行求值;也可以从结论入手,转化成能使用条件的形式;还可以同时化简条件和结论,直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达标训练】
1.①解方程;
②关于的方程的两根为,,求的值.
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①; ②.
3.已知,试用表示.
课堂小结
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是对数运算的基本工具,要牢牢掌握;
条件求值题要能准确快速找到条件与结论的切合点.
作业布置
习题3-4A组4、5(1)、(3)、(5)、(7);
预习对数函数的概念.
课后反思
第 3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4.2 换底公式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
会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能够正确运用换底公式计算一般对数.
能够灵活地将换底公式和对数的运算性质结合起来,进行复杂的对数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牢固掌握换底公式并灵活运用.
难点:利用换底公式统一对数的底数,即“化异为同”.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回顾:1.对数的定义:
指数和对数的互化:
对数的性质:① ②
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 则 ①
② ③
阅读课本P83回答下列问题:
如何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求的值;(学生之间讨论)
小结: .(用含有a的对数式表示)
更一般地,我们有,如何证明?
证明的依据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换底公式.
换底公式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本p84例7,例8
写出具体的解题步骤.
写出用了哪些计算公式?
阅读课本p85例9(学生审题并进行交流,然后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精讲互动:
师生共同分析推导换底公式的由来.
例9的解题过程:
补充例题:⑴已知,,用a,b表示.
若,,求.(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给予评价)
设a、b、c 为正数,且 ,求证:.
达标训练:
课本p86练习1,2,3,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换底公式的由来及其具体应用应注意什么.
知识拓展: ①对数换底公式:
③对数恒等式:
作业布置
习题3-4 A组6,7,8;
预习对数函数的概念.
课后反思
第3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5.1 对数函数的概念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王志刚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
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进一步了解函数与的性质、图像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反
函数”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
(1)复习:(回顾前面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②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是什么?
③对数和指数的互化: .
(2)阅读教材P89“问题提出”,问题是什么?你的结论?通过上面的(3),可以化成什么形式?
(3)阅读教材P89“分析理解”和教材P90例1,通过讨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是对数函数吗?
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是什么?
③教材P90例1说明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怎样的对应关系?
(4)阅读教材P90“分析理解”,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什么关系?
②如何由求出 x?
2.精讲互动:(师生互动)
(1)解析自主学习(3) (4)
(2)例题解析
例1、(教材P90例2)
例2、(教材P90例3)
例3、函数R)的反函数为( )
A. ; B. ;
C. ; D. .
3.达标训练:
(1)教材P91练习: 1-4题.
(2)函数的图像经过(-1,0)和(0,1)两点,则 ( )
A. a =2,b = 2; B. a = ,b =2; C. a =2,b = 1;D. a = ,b =.
课堂小结
(1)对数的概念与性质;
(2)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学习时应结合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来理解对数函数的相应性质.
作业布置
课本P97 习题3-5, A组1题、2题
课后反思
第 3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5.2 的图像和性质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李春侠
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和简单性质.
能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对数的大小.
对照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相关性质研究对数函数,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 出函数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阅读课本p91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
方法一: 方法二:
2.观察图像得到当a>1时,对数函数有哪些性质?
3.在上面的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再画出,并且观察图像可以得到当04.根据你掌握的知识目前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方法?
5.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有哪些方法和步骤?
6.阅读课本p94例4和例5(自己独立完成,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⑶ ⑷
精讲互动:
1.对数函数在两种情况下的图像和性质总结如下:
a>1
0图像
性质
达标训练:
完成课本p93练习2,3
完成课本p96练习2,3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棵所学的内容。
作业布置
课本P97习题3-5A组1、2;
教辅资料;
预习下节课内容。
课后反思
第 3 单元/章第 节
课题名称
§3.5.3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授课时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课人
白美利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
2.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
画出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探讨其性质,并与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比较,观察两者之间的关联.
2.选取底数>0,且≠1)的若干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特征吗?
如图:
提问:通过函数的图象,你能说出底数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吗?函数的图象有何特征,性质又如何?
【精讲互动】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函数的性质
>1
0<<1
图
象
性
质
(1)定义域
(2)值域
(3)过点( ),即当= ,= ;
(4)在(0,+∞)上是 函数
在(0,+∞)是上 函数
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
(1)
(2)
(3) (>0,且≠1)
(4),
分析:(1)、(2)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3)需要分类讨论;(4)要借助中间量“1”判断.
根据上图,探讨底数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1)>1时,底数越大,图像距离x轴越( );
(2)0<<1时,底数越大,图像距离x轴越( ).
【达标训练】
1.课堂练习:练习 第2,3题;
2. 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1,1],则函数的定义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