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高中数学选修2-1
2年级:高二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人教A版
4所属的章节: 第一章第二节
5学时数: 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两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两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
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 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2、内容分析:
它是高中数学选修2-1第一章《简易逻辑》第二节的内容。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得到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两个概念。
难点:必要条件的概念。
3、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4、设计思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实
例,给出定义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知识小
结扩展例题练习反馈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事例1:“做一件衬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买,问营业员应该买多少?他说买3米足够了。”这样,就产生了“3米布料”与“做一件衬衫够不够”的关系。
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衬衫够了。
事例2:“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
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接氧气;B:活了。
设计目的: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则记作p q
定义1:如果 ,则说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命题“若p则q”为假,则记作pq ,则说
P不是q的充分条件
Q不是p的必要条件
第三,例题分析:
例1(1) 的 条件。
(2)“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是“这个四边形为菱形”的 条件。
(3)“设集合A=,B=”,则“”或“”是 的 条件。
(4) 的 条件。
设计目的:旨在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概念的复习巩固,选题的难度控制在极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范围程度,除第4小题对不等式符号的处理需要教师略加点拨外,其余学生均能自行解答。命题内容涉及几何、代数较广泛领域,也包括初学的“集合”知识,达到预期目标。
例2:
(1)写出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2)写出a+b>0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3)二次函数y=ax2+bx+c满足什么条件,是函数图象与x轴有交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设计目的:旨在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辩析深刻性。编题者与答题者答案不尽相同,可以形成开放性求解研究的趣味,在选择比较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实质内涵的认识。如第(2)小题,学生提出三个不同答案:(1);(2) ;(3)。紧扣概念,教师引导分析结论的正确性(说明还有其他答案),比较答案(1)、(2),则是同类答案的优化问题;比较答案(1)、(3),则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引申作点评。学生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感悟到探索的价值,认识到与传统的演绎推理方法的差异,体现了群体中个体的优势。鼓励和倡导了创造性思维。至此,“开放”的目的基本到位。学生思维被“激活”,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活力。
例3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
p是q的必要条件?
(1) 若a+5是无理数,则a是无理数。
(2) 若(x-a)(x-b)=0,则 x=a。
分析:注意这里考虑的是命题中的p是q的必要条件。
所以应该分析下列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
解:命题(1)(2)的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所以命题(1)(2)中的p是q的必要条件。
设计目的:沟通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为以后充要条件的学习做准备。
第四,作业布置:
1、本节书上的课后练习和习题。(要求先写出A、B,再判断)
2、讨论研究同学们的自编题。
3、写出生活中有四种关系的名言名句各1句,并进行剖析。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概念的形成和深化、方法的概括和应用方面,都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辨析实践及交流讨论的机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这节课的各环节顺利推进,内容丰富充实,方法异彩纷呈,基本实现了当初的设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