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试题研究,提升教研层次

文档属性

名称 加强试题研究,提升教研层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0-10 08:22:00

文档简介

影响力位居国内前列教育资源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加强试题研究,提升教研层次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 马洪亮
各位老师: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加强试题研究,提升备课组的研究层次》,数学老师天天喝数学题目打交道,但如果不对问题做深入研究,便容易墨守成规,对问题的解决易形成思维定势。下面我们先从一道题谈起:
一道打破常规思维的中考题
例1(09北京)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C三个机战的坐标分别为A(-6,0),B(6,0),C(0,),延长AC到点D,使CD=AC,过点D作DE∥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D点的坐标;
(2)作C点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F,分别连结DF、EF,若过B点的直线y=kx+b将四边形CDFE分成周长相等的两个四边形,确定此直线的解析式;
(3)设G为y轴上一点,点P从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出发,先沿y轴到达G点,再沿GA到达A点,若P点在y轴上运动的速度是它在直线GA上运动速度的2倍,试确定G点的位置,使P点按照上述要求到达A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要求:简述确定G点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证明)
很多人被这道题难住了,包括一些老师,为什么?其根源是思维定势!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
题1.在河的同旁有A、B两个村庄,现在要在河边修一个供水站给A、B两村供水,问在那个位置修能使到A、B两村距离最短。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常常将题1(也称将军饮马)作为问题原型,近些年各地中考此类题目的变式问题层出不穷,再如下面几题(对问题和方法作必要的描述):
题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点E在BC上,且BE=2,点P在BD上,则PE+PC的最小值为 .
题3.要在两条街道a和b上各设立一个邮筒,M处是邮局,问邮筒设在哪里才能使邮递员从邮局出发,到两个邮筒取完信再回到邮局的路程最短?
题4.如图,以矩形OABC的顶点O为原点,OA所在的直线为x轴,O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OA=3,OC=2,点E是AB的中点,在OA上取一点D,将△BDA沿B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
(1)直接写出点E、F的坐标;
(2)设顶点为F的抛物线交y轴正半轴于点P,且以点E、F、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x轴、y轴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N,使得四边形MNFE的周长最小?如果存在,求出周长的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由于以上几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对称,于是学生就开始总结并形成方法:解决最短问题的方法是找对称点,将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问题。思维定势就此形成。
当遇到北京市的这条求最短的问题时,头脑中首先跳出来的是对称,却发现无法解决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根源在于对问题本质的探究上,该问题的本质不是对称,而是转化,通过找等价点将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情形。(几何画板演示转化的过程)
思维定势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我们对问题的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就是为了形成思维定势,但却不能被思维定势所束缚。
在对数学试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探寻问题的本质,很多时候我们还要探寻问题的背景,下面我们看一道中考压轴题的几何背景的探索:
探寻一道压轴题的几何背景
翻看近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压轴题,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几何类问题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几何背景,而对问题的几何背景的探寻有利于我们对问题就研究的深入。以09年上海市的一条中考题为例:
例2(09上海)已知∠ABC=90°,AB=2,BC=3,AD∥BC,P为线段BD上的动点,点Q在射线AB上,且满足 HYPERLINK "http://www./" EMBED Equation.DSMT4 (如图6所示).
⑴ 当,且点与点重合时(如图7所示),求线段的长;
⑵ 在图8中,联结.当,且点在线段上时,设点之间的距离为, HYPERLINK "http://www./" EMBED Equation.DSMT4 ,其中表示的面积,表示的面积,求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⑶ 当AD我们现在重点研究第(3)个问题,看到这个图形,首先感觉它好像是某个图形的一部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来自于下面几个背景图形:
背景1. 如图9,点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上任意一点.求证:PA=PC.
背景2. 接上题,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画弧交AB(如图10)或AB的延长线(如图11)于点Q.求证:PQ⊥PC.
背景3.反过来,若将一个直角顶点放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另一条直角边与正方形的边(或边的延长线)AB交于点Q.求证:PQ=PC.
背景4.若将一个直角顶点放在矩形的对角线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另一条直角边与矩形的边(或边的延长线)AB交于点Q.求证: .
背景5.如图,矩形ABCD的AB=a,AD=b,点P在对角线BD上运动,点Q在射线AB上运动,若,试探索a,b满足什么条件时,会有PQ⊥PC.
背景6. 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BC=90°,若将一个直角顶点放在对角线BD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另一条直角边与腰AB(或AB的延长线)交于点Q. 求证: .
背景7. 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BC=90°,AB=a,AD=b,AD=x,点P在对角线BD上运动,点Q在射线AB上运动,若,试探索x与a、b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时,一定会有PQ⊥PC.
对问题几何背景的探寻与研究,能够使我们从那种就题论题的浅层次做题中跳出来,从表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从正面到反面等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将数学问题的探究引向纵深。再看下面的问题:
例3(09台州)如图,已知直线交坐标轴于A、B两点,以线段AB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过点A、D、C的抛物线与直线另一个交点为E.
⑴ 请直接写出点C、D的坐标;
⑵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⑶ 若正方形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下滑,直至顶点D落在x轴上时停止.设正方形落在x轴下方部分的面积为S,求S关于滑行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⑷ 在⑶的条件下,抛物线与正方形一起平移,同时D落在x轴上时停止,求抛物线上C、E两点间的抛物线弧所扫过的面积.
对该问题的研究,我们也只看最后一个问题,(打开几何画板,演示动态图形),看该段抛物线所扫过的图形显然是不规则的图形,但如果我们研究这个问题的背景图形,不难看出其解决方案。(呈现下列几个背景图形,作适当说明)
刚才,我在研究上面的几个问题时,都用到了一个基本的几何探究工具——几何画板。下面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几何画板在试题研究的过程中的作用:
善于使用几何探究工具——几何画板
我们从一道中考题说起:
例4.(09北京8)如图,C为⊙O直径AB上一动点,过点C的直线交⊙O于D、E两点,且∠ACD=45°,DF⊥AB于点F,EG⊥AB于点G,当点C在AB上运动时,设AF=x,DE=y,下列中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大致是( )
本题尽管只是在考查函数图像的性质与意义,并不是考查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或图像的画法,学生只需判断出当AF长度逐步增大时,DE长的大致变化情况即可。但如果遇到喜欢刨根究底的学生问你这图像是怎么来的,那么你该怎么去研究呢?尽管你不需要向学生解释它的来源,但如果让你去画图,你该怎么画呢?显然,如果徒手画图是很麻烦的,不仅要求解析式,由于解析式也非常规型的,徒手画图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时几何画板就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了(介绍利用几何画板画该函数图像的过程):……
我们在研究中考题时,也常常要通过画动态图像研究某变量的特征,如今年扬州市中考最后一题:
例5.(2010扬州28)在中,,,,是斜边 上的高.点在斜边上,过点作直线与的直角边相交于点,设,的面积为.
(1)求线段的长;
(2)若,当点在斜边上移动时,
1 求与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当取何值时,有最大值?并求其最大值.
(3)若点在直角边上(点与、两点均不重合),点在斜边上移动.试问:是否存在直线将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直线,求出的值;若不存在直线,请说明理由.
我们以其中的第二题为例,来看看用几何画板画该函数图像的过程(打开几何画板,介绍画图研究的过程):……
历年的中考试卷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们不妨再看几例:
例6.(09临沂)如图,抛物线经过三点.
⑴ 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 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过P作轴,垂足为M,是否存在P点,使得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 在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D,使得的面积最大,求出点D的坐标.
例7(08武汉)如图1,抛物线y=ax2-3ax+b经过A(-1,0),C(3,2)两点,与y轴交于点D,与x轴交于另一点B。
⑴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⑵若直线y=kx-1(k≠0)将四边形ABCD面积二等分,求的值;
⑶如图2,过点E(1,-1)作EF⊥轴于点F,将△AEF绕平面内某点旋转180°后得△MNQ(点M,N,Q分别与点A,E,F对应),使点M,N在抛物线上,求点M,N的坐标.
实际上,除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问题的探究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编制数学试题,现举一例:
例8.如图①,菱形ABCD的边长为20cm,∠ABC=120°.动点P、E同时从点A出发,其中点P以cm/s的速度,沿AC向点C运动;点E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整个运动随之结束,设运动时间为t秒.
⑴ 求AC的长;(20)
⑵ 在点P、E运动过程中,请判断PE与对角线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垂直)
⑶ 如图②,过点E且垂直于AB的直线l交菱形ABCD的边AD(或CD)于点F.
①当t为何值时,点E、F、Q在同一直线上?(t=6)
②当点E、F、Q不在一直线上时,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EFQ是以EF为一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t=10/3或t=10)
⑷ 当t为何值时,△EPQ与△APE相似?(t1=5,t2=6,t3=7.5,t4=10)
注:⑴ 本题利用几何画板设计,拖动几何画板文档中的点E显示动态效果;
⑵ 以上几个问题可选择性使用。
最后我们来看一道试题的完整研究过程:
一道试题的研究过程
例9.(试题的原型)如图:有一边长为5cm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PQR,PQ=PR=5cm,QR=8cm,点B、C、Q、R在同一直线l上,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匀速运动,求:3秒时正方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
1、试题的编制过程分析:
⑴、第一次改编:
加条件:PE为△PQR底边QR上的高。等腰△PQR运动时间为t,运动中△PQR与正方形ABCD重合的部分面积为S.
把原题的问改为:求等腰△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改编意义与不足:
①加的条件降低了寻找s与t函数关系式的难度。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提示。
②如果只设此问,大大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因为原题没有对运动的时间作限制,那么如此一来,整个运动过程将会有包括分界点在内的8种不同的运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整个过程需要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其中图1、3、4、5、7情况较为复杂。题目如果这样设计,学生的得分率将会很低。
⑵、第二次改编:
加条件:在第一次改编的基础上,题目“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匀速运动” 的后面加上:“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
保留第一次改编的问。
改编意义与不足:
第二次改编后△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除去下图中间的图是分界点,其实就只剩下两种情况(1、3),题目变得只是对原题探索s与t之间函数关系式步骤的重复,没有意义,也没有梯度。
⑶、第三次改编:
在第二次改编的基础上,改条件:把原正方形的边长5cm改为10cm。
改问题:①、分别求出当t=4,t=8时,S的值。
②、分别求出当t=3,t=6时,S的值。
③、求t的取值范围及当t=9.5秒时,S的值。
改编意义与不足:
①把原正方形的边长5cm改为10cm使题目增加了新鲜的元素,整个运动过程变成下图所示:
比较第二次改编,由于正方形边长的增大,使得三角形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如上图⑷、⑸的有意思的情况,增加的这个过程运动的时间在增加,而面积没有改变。
②问题的设计变得有梯度,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分散与降低了难点。
③存在问题:问题的方式、形式过于单一,都是已知t的值求S的值。
⑷、第四次改编:
与原题型比较改变的条件:把原正方形的边长5cm改为10cm.
与原题型比较增加的条件或文字:
①PE为△PQR底边QR上的高;
②等腰△PQR运动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
③等腰△PQR运动时间为t,运动中△PQR与正方形重合的部分面积为S。
改问为:①、分别求出当t=4秒,t=8秒时,S的值。
②、分别求出当重合的部分面积S为cm2、 cm2时,t的值。
③、在△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面积S与时间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的一部分如图2,试一试补全图象,并把横、纵坐标轴括号里的数字填补上。
改编意义:把第二问改变角度已知面积S,求t。
而第三问则以图象的形式考察二次函数大致图象,以及考察运动过程中时间改变,而面积不变的过程。
2、 最终成型的试题:
如图1,有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PQR,PQ=PR=5cm,QR=8cm,PE为△PQR底边QR上的高,点B、C、Q、R、E在同一直线l上,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匀速运动,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等腰△PQR运动时间为t,运动中△PQR与正方形ABCD重合的部分面积为S.
(1)、分别求出当t=4秒,t=8秒时,S的值。
(2)、分别求出当重合的部分面积S为、时,t的值。
(3)、在△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面积S与时间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的一部分如图2,试一试补全图象,并把横、纵坐标轴括号里的数字填补上。
3、试题的拓展与变式:
 1、去掉题目中的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增大题目的难度,同时也更加拓宽思维,使得运动过程更加完整。
2、当Q与B重合后,Q沿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返回,此时时间与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又发生了变化。
3、把等腰三角形换成等腰梯形。如下图。
4、类似的,加一些条件,也可以换成平行四边形(已知一个特殊内角和边)、菱形(例如,∠E=120°)
4、试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能够用图形来帮助记忆知识点或定理、公式、规律的内容,要指导并传授给学生。对于可以用图形来帮助解答的题目要鼓励和提倡数形结合方法。
点或图形运动类题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画出运动过程中图形的变化情况,并且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运用归类分段的思想,把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各个简单易懂的环节。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鼓励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题目时,头脑中始终要有抛物线的影象,能够更好、更快、更准确的解答题目。
各位老师,通过开展试题研究,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可以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目前考试方向,明确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上是我对试题研究的点滴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A
D
P
C
B
Q
图6
D
A
P
C
B
(Q)

图7
图8
C
A
D
P
B
Q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8
图17
图19
备用图
(备用图)
O
x
y
A
B
C
4
1
图②
图①
图③
图④





图2
图2
图1
21世纪教育网(原课件中心网站) www.21cnjy.com 第 1 页 共 10 页(共51张PPT)
加强试题研究
提升教研层次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 马洪亮
一道打破常规思维的中考题
从一道题说起
例1(09北京)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6,0),B(6,0),C(0, ),延长AC到点D,使CD= AC,过点D作DE∥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D点的坐标;
(2)作C点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F,分别连结DF、EF,若过B点的直线y=kx+b将四边形CDFE分成周长相等的两个四边形,确定此直线的解析式;
(3)设G为y轴上一点,点P从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出发,先沿y轴到达G点,再沿GA到达A点,若P点在y轴上运动的速度是它在直线GA上运动速度的2倍,试确定G点的位置,使P点按照上述要求到达A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要求:简述确定G点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证明)
同类问题
题1.在河的同旁有A、B两个村庄,现在要在河边修一个供水站给A、B两村供水,问在那个位置修能使到A、B两村距离最短。
问题变式
题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点E在BC上,且BE=2,点P在BD上,则PE+PC的最小值为 .
图3
同类问题
题3.要在两条街道a和b上各设立一个邮筒,M处是邮局,问邮筒设在哪里才能使邮递员从邮局出发,到两个邮筒取完信再回到邮局的路程最短?
图4
题4.如图,以矩形OABC的顶点O为原点,OA所在的直线为x轴,OC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OA=3,OC=2,点E是AB的中点,在OA上取一点D,将△BDA沿B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
(1)直接写出点E、F的坐标;
(2)设顶点为F的抛物线交y轴正半轴于点P,且以点E、F、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x轴、y轴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N,使得四边形MNFE的周长最小?如果存在,求出周长的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1(09北京)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6,0),B(6,0),C(0, ),延长AC到点D,使CD= AC,过点D作DE∥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D点的坐标;
(2)作C点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F,分别连结DF、EF,若过B点的直线y=kx+b将四边形CDFE分成周长相等的两个四边形,确定此直线的解析式;
(3)设G为y轴上一点,点P从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出发,先沿y轴到达G点,再沿GA到达A点,若P点在y轴上运动的速度是它在直线GA上运动速度的2倍,试确定G点的位置,使P点按照上述要求到达A点所用的时间最短。(要求:简述确定G点位置的方法,但不要求证明)
探寻一道压轴题的几何背景
例2(09上海)已知∠ABC=90°,AB=2,BC=3,AD∥BC,P为线段BD上的动点,点Q在射线AB上,且满足
(如图所示).
(1)(2)略
(3)当AD探索一条压轴题的几何背景
背景1. 如图9,点P是正方形ABCD对角线上任意一点.求证:PA=PC.
背景2. 接上题,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画弧交AB(如图10)或AB的延长线(如图11)于点Q.求证:PQ⊥PC.
图10
图11
探索一条压轴题的几何背景
背景3.反过来,若将一个直角顶点放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另一条直角边与正方形的边(或边的延长线)AB交于点Q.求证:PQ=PC.
背景4.若将一个直角顶点放在矩形的对角线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另一条直角边与矩形的边(或边的延长线)
AB交于点Q.求证:
背景5.如图,矩形ABCD的AB=a,AD=b,点P在对角线BD上运动,点Q在射线AB上运动,若 ,试探索a,b满足什么条件时,会有PQ⊥PC.
背景6. 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BC=90°,若将一个直角顶点放在对角线BD上移动,一条直角边过点C,另一条直角边与腰AB(或AB的延长
线)交于点Q. 求证: .
背景7. 如图,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BC=90°,AB=a,AD=b,AD=x,点P在对角线BD上运动,点Q在射线
AB上运动,若 ,试探索x与a、b
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时,一定会有PQ⊥PC.
例3(09台州)已知直线     交坐标轴于A、B两点,以线段AB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过点A、D、C的抛物线与直线另一个交点为E.
(1)请直接写出点C、D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正方形以每秒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下滑,直至顶点D落在x轴上时停止.设正方形落在x轴下方部分的面积为S,求S关于滑行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4)在(3)的条件下,抛物线与正方形一起平移,同时D落在x轴上时停止,求抛物线上C、E两点间的抛物线弧所扫过的面积.
平移问题的几何背景
善于使用几何探究工具
——几何画板
例4(09北京8)如图,C为⊙O直径AB上一动点,过点C的直线交⊙O于D、E两点,且∠ACD=45°,DF⊥AB于点F,EG⊥AB于点G,当点C在AB上运动时,设AF=x,DE=y,下列中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大致是
例5(10扬州)在△ABC中,∠C=90°,AC=3,BC=4,CD是斜边AB上的高.点E在斜边AB上,过点E作直线与△ABC的直角边相交于点F,设AE=x,△AEF的面积为y.
(1)求线段AD的长;
(2)若EF⊥AB,当点E在斜边AB上移动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其最大值.
(3)若点F在直角边AC上(点F与A、C均不重合),点E在斜边AB上移动.试问:是否存在直线EF将△ABC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直线EF,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直线EF,请说明理由.
例6.(09临沂)如图,抛物线经过A(4,0), B(1,0),C(0,-2)三点.
(1)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过P作PM⊥x轴,垂足为M,是否存在P点,使得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A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D,使得△DCA的面积最大,求出点D的坐标.
例7(08武汉)如图1,抛物线y=ax2-3ax+b经过A(-1,0),C(3,2)两点,与y轴交于点D,与x轴交于另一点B.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直线y=kx-1(k≠0)将四边形ABCD面积二等分,求k的值;
(3)如图2,过点E(1,-1)作EF⊥x轴于点F,将△AEF绕平面内某点旋转180°后得△MNQ(点M,N,Q分别与点A,E,F对应),使点M,N在抛物线上,求点M,N的坐标.
利用几何画板编制数学试题
例8.如图①,菱形ABCD的边长为20cm,∠ABC=120°.动点P、E同时从点A出发,其中点P以 cm/s的速度,沿AC向点C运动;点E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以2 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整个运动随之结束,设运动时间为t秒.
(1)求AC的长;
(2)在点P、E运动过程中,请判断PE与对角线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利用几何画板编制数学试题
(3)如图②,过点E且垂直于AB的直线l交菱形ABCD的边AD(或CD)于点F.
①当t为何值时,点E、F、Q在同一直线上?②当点E、F、Q不在一直线上时,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EFQ是以EF为一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利用几何画板编制数学试题
(4)当t为何值时,△EPQ与△APE相似?
利用几何画板编制数学试题
一道试题的研究过程
例9.(试题原型)如图:有一边长为5cm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PQR,PQ=PR=5cm,QR=8cm,点B、C、Q、R在同一直线l上,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匀速运动,求:3秒时正方形ABCD与等腰△PQR重合部分的面积。
第一次改编
加条件:PE为△PQR底边QR上的高。等腰△PQR运动时间为t,运动中△PQR与正方形ABCD重合的部分面积为S.
把原题的问改为:求等腰△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改编意义与不足:
①加的条件降低了寻找s与t函数关系式的难度。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提示。
②如果只设此问,大大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因为原题没有对运动的时间作限制,那么如此一来,整个运动过程将会有包括分界点在内的8种不同的运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第二次改编
加条件:在第一次改编的基础上,题目“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匀速运动” 的后面加上:“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
保留第一次改编的问题。
改编意义与不足:
第二次改编后△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除去下图中间的图是分界点,其实就只剩下两种情况(1、3),题目变得只是对原题探索s与t之间函数关系式步骤的重复,没有意义,也没有梯度。
第三次改编
在第二次改编的基础上,改条件:把原正方形的边长5cm改为10cm。
改问题:
①分别求出当t=4,t=8时,S的值。
②分别求出当t=3,t=6时,S的值。
③求t的取值范围及当t=9.5秒时,S的值。
①把原正方形的边长5cm改为10cm使题目增加了新鲜的元素,整个运动过程变成下图所示:
改编意义与不足:







改编意义与不足:
比较第二次改编,
由于正方形边长的增
大,使得三角形运动
过程中出现了如上图
⑷、⑸的有意思的情况,增加的这个过程运动的时间在增加,而面积没有改变。
②问题的设计变得有梯度,起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分散与降低了难点。
③存在问题:问题的方式、形式过于单一,都是已知t的值求S的值。
第四次改编
与原题型比较改变的条件:把原正方形的边长5cm改为10cm.
与原题型比较增加的条件或文字:
①PE为△PQR底边QR上的高;
②等腰△PQR运动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
③等腰△PQR运动时间为t,运动中△PQR与正方形重合的部分面积为S。
第四次改编
改问为:①分别求出当t=4秒,t=8秒时,S的值。
②分别求出当重合的部分面积S为27/8cm2、 21/2cm2时,t的值。
③在△PQR整个运动过程中,
面积S与时间t的函数大致图
象的一部分如图2,试一试
补全图象,并把横、纵坐标
轴括号里的数字填补上.
图2
改编意义
把第二问改变角度已知面积S,求t。
而第三问则以图象的形式考察二次函数大致图象,以及考察运动过程中时间改变,而面积不变的过程。
最终成型的试题:
如图1,有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PQR,PQ=PR=5cm,QR=8cm,PE为△PQR底边QR上的高,点B、C、Q、R、E在同一直线l上,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PQR以1cm/秒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所示的方向匀速运动,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等腰
△PQR运动时间为t,运动
中△PQR与正方形ABCD重合
的部分面积为S.
图1
图1
①分别求出当t=4秒,t=8秒时,S的值。
②分别求出当重合的部分面积S为27/8cm2、 21/2cm2时,t的值。
③在△PQR整个运动过程中,面积S与时间t的函数大致图象的一部分如图2,试一试补全图象,并把横、纵坐标轴括号里的数字填补上.
图2
试题的拓展与变式:
(1)去掉题目中的直至Q与B重合时停止,增大题目的难度,同时也更加拓宽思维,使得运动过程更加完整。
(2)当Q与B重合后,Q沿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返回,此时时间与面积的函数关系式又发生了变化。
试题的拓展与变式:
(3)把等腰三角形换成等腰梯形.如下图.
F
C
B
D
A
G
H
E
试题的拓展与变式:
4、类似的,加一些条件,也可以换成平行四边形(已知一个特殊内角和边)、菱形(例如,∠E=120°)
试题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能够用图形来帮助记忆知识点或定理、公式、规律的内容,要指导并传授给学生。对于可以用图形来帮助解答的题目要鼓励和提倡数形结合方法。
点或图形运动类题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画出运动过程中图形的变化情况,并且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运用归类分段的思想,把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各个简单易懂的环节。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鼓励学生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题目时,头脑中始终要有抛物线的影象,能够更好、更快、更准确的解答题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