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
玉溪市教科所 郭绍勤一. 07年中考质量分析及08年中考复习建议
(一)2007年中考语文总体情况
2007年玉溪市中考语文参加云南省课改试验区统一考试,中考成绩统计数字如下:平均分84.54分,难度0.70;最高分116分。2006年我市课改实验区红塔区、江川县、通海县、澄江县、新平县参加省课改区统一考试,平均分84.38分。与上年比较,平均分上升0.16分。统计表明,今年云南省课改试验区的语文试题与2006年课改区的试题难度基本相似,难度适中。
比较:2007年玉溪市平均分84.54分。2007年大理州中考语文成绩:平均分83.38分,及格率84.79%,100分及以上2219人,占课改区实考人数32792人的6.8%。玉溪市平均分比大理高1.16分;100分以上的考生有1883人,优生率占考生总数的9.3%,比大理高2.5个百分点。
红河州:考生数:31381人。平均分:77.60分。及格率70.20%。最高分:115分。玉溪市平均分比红河州高6.94分。 下面是今年中考的分数段 : 从图表可知,峰值在80~89分之间,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有6334人,占总数的31.3%;100分以上的考生有1883人,优生率占考生总数的9.3%;试卷整体难度0.70。 下面是今年中考的分数段柱状图 :图表呈正态分布,表明这套试卷得分分布正常。(二)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试题各部分学生答卷得分情况统计如下: 表一
语文知识及运用一部分共6道题,考查了常用字读音、常用字字形、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辨析语病、根据上下文排列语序、文学常识6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题型为选择题(客观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6.89分,通过率仅为57%,丢分严重。 表二: 从统计来看,今年整套试卷中难度较大(难度在0.55以下)的题目有:最难的是第3题和第11题,即判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和解释文言词在文段中的意思,难度分别是0.29;其次分别是,第21题,散文阅读题,要求回答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用意,难度0.40;第6题,文学常识题,难度0.43;第17题,考查说明文中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难度0.50;第18题,具体说明说明文的逻辑顺序,难度0.53;第23题,散文阅读,要求回答散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难度0.54;第1题,考查常见汉字的正确读音,难度0.55。
第一、二、三部分平均得分43.75分,难度0.63,只得到63%的分数,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失分较严重。 第1题,考查常用字的正确读音,满分2分,平均得分1.11分,难度0.55。考查的加点字是:“A 茅塞(sāi)顿开”、“B 绚(xuàn)烂多姿”、“C 狡黠(jié)”、“D 入场券(juàn)”。这几个字均是常用字,其中“绚烂多姿”、“入场券”是常读常念的字(2007年全国高考Ⅱ卷中考到“稳操胜券”),“绚”“券”云南方言容易错读为“xiàn”“jiàn”;“茅塞顿开”中的“塞”是个多音字,在“茅塞顿开”中应读sè,在“要塞”中应读sài(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塞子”中应读sāi,考生应该有所了解。“狡黠”的“黠”应读xiá,这是一个常见字,见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85页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中 “狼亦黠矣” 一个句子,但学生容易读错。该题正确答案为B,选对的有11205人,占55%。选错误项A的有964人,占5%;选C项的有5448人,占26%;选D项的有2692人,占13%,选错误项C、D的占到39%,这种错误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建议:读准常用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学生、老师都应引起重视。重点是常见字、常用字。 第2题,考查辨别常用字正确字形的能力,满分2分,平均得分1.34分,难度0.67。正确答案D。要求能辨别的常用错别字有:A无精打彩(应为“采”) B梦昧(应为“寐”)以求 C键谈(应为“健”)。这几个词语都是常用词语。选正确答案D的有13527人,占到67%。选错误项的分别是:选A项的有3262人,占16%;选B项的有2056人,占10%;选C项有1353人,占7%,选3个错误项的共占了33%,说明学生的文字功底不好。
教学建议:在小学的基础上,加大识字量,要达到《课程标准》中“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的要求。同时,注意形近字、成语的正确书写。 第3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满分2分,平均得分0.59分,难度0.29,是整套题中失分最严重的两题之一。该题是这样的: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那种一暴(也写作曝)十寒的做法是不可取。
B.刘翔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
C.歌曲《吉祥三宝》表达的那份合家欢乐的情意,正是人们垂涎三尺的。
D.五月四日,省青年男子足球队正式成立,队员最大的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
正确答案是A。B句中,“忍辱负重”与事实不符,选B句的1437人,占7%;C句中,“垂涎三尺”含贬义,用在这个语境中不合适,选C句的有1592人,占8%;D句中,“豆蔻年华”源于唐代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用“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年华。这一题中,“一暴十寒”、“忍辱负重”、“垂涎三尺”都是很常见的成语,“豆蔻年华”虽然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偏僻少见的成语,口头语和书面中是很常用的。选D句的有11204人,占到55%,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了解这个成语,学生的词汇量少的问题不容忽视。关于词语知识的考点均出自教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75页 “词语的修改”中有:⑴词语运用是不是切合所写的对象;⑵词语运用是不是合乎分寸; ⑶词语运用是不是得体(是不是合乎说话者的身份;褒贬的感情表达对不对)。
教学建议:教学中注重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要弄清成语的含义,做到能正确使用,如能区别成语褒贬义、使用对象等。要重视课外阅读,积累词汇量。 第4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满分2分,平均得分1.11分,难度0.56,得分不好。这一题正确答案是B。A句“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中,介词结构掩盖了主语;选A句的有5070人,占25%。C句“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中,“囊括并包揽”语义重复;选C句的有1247人,占6%。D句“‘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中,“无疑不是”滥用否定副词而出现了否定不当的毛病;选D句的2588人,占13%。
以上这些汉语常识均出自教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95页“句子的修改”中讲到的相关知识有:⑴句子的构造有没有残缺;⑵词语的顺序有没有颠倒;⑶意思表达不合理或自相矛盾;⑷表达是否自然;⑸表达是否简洁。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介绍的常见语病的辨析,还要避免在写作和表达中犯这几类语病。 第6题,考查文学常识,满分2分,平均得分0.86分,难度0.43,失分严重。该题是这样的: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撰写的一部作品。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侠肝义胆、疾恶如仇、脾气急躁却又粗中有细的鲁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C.《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D.《繁星》《春水》是冰心将自己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而成的小诗集。答案A,这一项的正确表述应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作品”。以上知识均见于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三个版本的教材中。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75页注释①中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学生应有所了解,但竟有57%的错误率,实在不应该。选错误项B的有2912人,占14%;选错误项C的有3877人,占19%;选错误项D的有4616人,占23%。
教学建议:中考常常考到文学常识。这些知识均在教材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记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掌握、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即可,范围小;“文化常识”含教材所选文言文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诗歌(古代诗、现代诗)、戏剧常识等,范围较广,但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常识。 第7题 考查背诵积累的程度,满分8分,平均得分5.43分,难度0.68,因为都是出自教材,而且题目容易,⑸⑹两题二选一,因而得分也不理想。上年这一题平均得分4.83分,今年比上年上升0.6分,有进步,但还要继续抓落实。
教学建议: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有:1.错别字、漏字较多。第⑵题“则素湍绿潭”中的“湍”字不能正确书写,“则”字漏写。第⑶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疑”错写成“凝”,“柳”字右边的“卯”没有一撇,写成“卬”;“暗”错写成“岸”,“村”错写成“春”。第⑷题“浊酒一杯家万里”中“酒”错写成“洒”。第⑹题“会当凌绝顶”中,“凌”错写成“临”。2.背诵不准确。3.忽略文言文的背诵。建议今后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准确记诵,准确书写,不写潦草字;诗、文都要背诵,背诵中要理解诗、文的思想感情和句子意思。 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第8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2.50分,难度0.83;综合运用第9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2.18分,难度0.73,两个题的得分率均在73%以上,得分较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9题是一道考查综合能力的题,是近几年中考中未出现过的题型,题目是:
“有一位同学以 ‘青叶’为题写诗,写了前两句,现请你续写后两句。春到丝丝绿 / 夏来点点红。 , 。”
答题要点及评分细则是:“续写诗句五言一句,写两句,形式符合要求,1分;续写内容恰当,1分;续写的诗句有诗意,1分。” 答案:片片缀枝头,山山因我荣。
从题目和评分标准来看,答题必须是五言句,与“青叶”有关,这就涉及到续写和诗歌的一般常识,有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力。从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不是续写,与“青叶”无关;不是五言,语言形式不符合要求;没有诗的韵味。 教学建议:
综合运用题的设题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平时的教学注重课内外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第8题涉及到语言表达的得体、突出中心、简洁,第9题涉及到续写和诗歌的一般常识。
2006年的第9题要求介绍一种民族的民居、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这就要求我们贯彻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关注社会、关注民族文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平时的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写对子、贴春联是中华的民俗,我们平时可以做些练习,既可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古代诗歌赏析
第10题,古代诗歌赏析满分3分,平均得分2.05分,难度0.68,得分率居中等。诗歌赏析是一道传统考题,2005、2006年没考,中断了两年后又恢复,这是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理念,同时,也是近几年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大形势使然。高考语文历年都有诗歌鉴赏的情况也影响着中考。初中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今年的设题也较浅易。今年选的是隋代江总的《长安九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诗后的题目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作者想到故乡宅院旁的菊花开了没有这样的意思(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我们完全可以知道这首诗表达的是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通过“南云”、“北雁”、“篱下菊”这几个意象来写出“心逐南云”、“形随北雁”、“牵挂家乡菊花”这样的意境,来表达感情的。学生答题情况是,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约50%的学生能结合意象和意境作具体分析,约50%的学生则不能联系意象和意境作具体、到位的分析,导致了失分;少数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怀念家乡的感情,提到忧国忧民、追求田园生活等。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的《桃花源记》和《晋书》中的介绍陶潜(渊明)一段,共4道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6.58分,难度0.55,这就是说,学生只得到了55%的分数,得分不好。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失分的题主要有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的第⑵小题。第1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满分4分,平均得分1.14分,难度0.29,这一题和第3题的难度一样,是今年得分最差的题。学生答题表现为,不会解释“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对……感到诧异)、“颖脱不羁”中的“羁”(束缚,拘束的意思)、“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中的“辍”(停止的意思)。第13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满分3分,平均得分1.65分,难度0.55,学生失掉了45%的分,失分严重。题目是这样的:“从[乙]文来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从全文来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正确答案是:“不是,他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这个题的后一问有“无拘无束,本性率真,自得其乐”3个得分点,学生却只能答出1个。第14题第⑵小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满分2分,平均得分1.22分,难度0.61,得分不好。要求翻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主要问题是不会翻译“但”(只要的意思)、“何劳弦上声”(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教学建议:
从上述学生失分的几种情况来看,今后的教学应该注意:1.重视文言实词意义的落实,兼顾虚词;2.选一定数量的课外文言段做练习,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3.重视理解分析,诸如作者思想感情、主题思想、人物性格、两段文段的异同、关键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等;4.提高翻译能力,能通过上下文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和整个句子的大意,能补出省略的成分,做到表达通顺。 散文教学建议: 2006年散文阅读的得分是,平均分11.43分,只拿到了57%的分数;今年平均得分12.42分,只拿到62%的分数,两年得分都不太好,因此,提高散文阅读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教给学生一些散文常采用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提高赏析能力。如采用了象征、先抑后扬的手法;使用了引用、反复、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什么来比什么);用议论、描写的表达方式;采用的写作顺序(如倒叙、插叙)等。
2.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的分析要联系全文、上下文表达的思想去分析。
3.回答问题特别是题目中要求“简要分析”的题,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摘录文中的相关句子来分析回答,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
4.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中心句、中心意思),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5.使用机读答题卡,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今年我市实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评卷、考生在机读卡上答题的方式,评卷中发现,有一部分考生不按规定的位置答题,第㈢题说明文答在第㈣散文的位置上,有的自己发现了用箭头标明,或改变题号,有的自己未发现,什么标记都没有,导致无谓的丢分。今后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作文
作文满分50分,平均得分40.78分,难度0.82,即得到了82%的作文分,这个得分是很高的。好作文中,47.5分及其以上的作文53篇,占2.6‰,其中,满分作文3篇,49.5分的作文2篇,49分的作文5篇,48~48.5分的作文24篇,47.5分的作文19篇。从评卷情况来看,二类卷及其以上(即38分及其以上)的作文占了大部分。今年我市语文平均分84.54分,作文分占到了总平均分的48.2%。在整套语文卷中,作文50分,只占到41.7%,而考生拿到了48.2%的作文分,超出了所占比例的6.5个百分点,可见,在今年的好成绩中,作文成绩功不可没。(大理州抽样:作文平均得分41.05分,90%的考生得分在35—44之间,) 今年的作文有这么几个亮点:
1.构思新颖,有个性。表现为:
⑴文题凝练。有的文章标题即点明论点,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有的文题凝练有韵味。
⑵选材丰富。考生文章或写历史文化,或写学生生活,或写社会现象,材料丰富。
⑶结构独特。有的以名人名言作为题记,画龙点睛;有的以小标题组合成文,层次分明,对表达中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⑷文体多样。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也有书信体、日记体、访谈式、演讲式等,五彩纷呈。
2.有的文章立意高远,有深度。今年中考作文由于审题难度不大,考生作文基本都有立意,而且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都有正确的取向,有的文章立意较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语言生动,富有文采。相当多的考生或引用诗句名言,或采用多种修辞方法,给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 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材不新,套题较多。很多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新意,难得高分。有的考生对题目要求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从背诵过的所谓范文中生搬硬套,不着边际。
2.不会审题,忽视细节。
3.语言平淡,错别字多,书写不工整。相当数量的考生语文基础较差,语言平淡无味,词不达意;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字迹难辨,有的歪歪斜斜,不够美观,造成卷面不好而丢分。
4.有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存在抄袭、宿构现象。
例如一篇题为《独赏昙花一现》的文章,抄袭了报刊上公开发表的题为《独赏昙花一现》的文章;一篇题为《别让生命过期作废》的文章,抄袭了一本名为《中学语文阅读——课外阅读练习》上题为《死神的账单》(此小说多处转载)的文章;还有抄袭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还有的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凑成文。
有的考生甚至直接抄写前面阅读部分的说明文《动物也在全球化》、散文《寻春》,有的是整篇抄写,有的是抄写大部分段落。这种现象这几年都出现过。
5.“题记”泛滥。许多考生都以开头写“题记”为时髦,但多数的所谓“题记”没什么韵味,只会给人以“追求形式”的感觉。 作文教学建议:
1.加强写作的实践,扎实训练写作基本功。作文的复习训练应该按计划做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训练。在审题、拟题、拟提纲、选材定文体、构思等各个环节按步骤开展重点突破和片段性的技巧训练;要强化写作的入题技巧,写好绝妙的开头语和结束语;要强化漂亮语段和生动描写的训练;鼓励写出个性,鼓励作文创新。
2.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积累素材,写作时才会有真实感受,才能立意高远,才能言之有物。
3.强化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加强字、词、句等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学生写规范字,及时订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减少错别字的出现率;学会修改病句,流畅造句;书写要工整,力求做到美观。
4.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不要再搞什么范文让学生背,教学生搞投机取巧的蠢事,因为,一旦被确定为全部抄袭,给学生造成的恶果不堪设想。 二、2007年云南省非课区中考语文试题介绍云南省非课改实验区2007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卷
1.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句是( )
A.古老的化石中留下了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的时候泥土龟(ɡuī)裂的形象。
B.这一年春节,我们全家回到乡下省(xǐnɡ)亲。
C.考试前,要全面系统地复习,不可有侥(yǎo)幸心理,做猜题押题的傻事。
D.圆明园遗址的残垣(ɡèn)断壁告诉我们要牢记历史。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洪敏的乒乓球打法和他的教练如出一澈。
B.老师悔人不倦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C.入夜的渡口,江风习习,万籁俱寂。
D.来到偏僻的彝家山寨,老作家深有感触地说:“这真是一个世外桃园啊!”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词,恰当的一项是 ( )
(1)一些生物学和生态学学者主张,人类不要过多地——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
(2)科学追求真理, 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规律。
(3)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人类第一次全面系统 地研究和 人类遗传物质DNA的全球性合作计划。
(4)学校举办“人生”专题讲座,旨在引导学生 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A.干扰 阐释 破解 树立 B.干预 显示 解读 确立
C.干预 揭示 解读 树立 D.干扰 揭示 破解 确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在考试中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B.原则上禁止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
C.县教育局办公室通知张校长本月20日前去汇报工作。
D.居里夫人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终于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 CD5.在下面语句横线上填人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 ① ;风景从不向眼睛说出永恒,却始终美丽; ② 。
A.①星星从不向夜晚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
②朋友虽然分离,却永远挂念
B.①星星不是永远明亮,却努力闪烁
②朋友从不向对方倾诉思念,却永远牵挂
C.①星星不是永远明亮,却努力闪烁
②朋友虽然分离,却永远挂念
D.①星星从不向夜晚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
②朋友从不向对方倾诉思念,却永远牵挂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
C.《陈涉世家》——司马光——文学家、史学家
D.《饮酒》——陶渊明——东晋诗人 Dc7.根据提示填空。(①~④题必答,⑤⑥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 ’
①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③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是: , 。
④当你的朋友遇到挫折灰心时,你可以用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
, ”来鼓励他。
⑤王安石《江上》中有“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游山西村》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 , 。
⑥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枉甫诗《望岳》中意思与之相近的诗句是: , 。 二、语文综合运用(8~9小题,共6分)(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007年5月,昆明举办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蒋月想动员同学们加入志愿者行列,为残运会出力。
8.请你把蒋月动员同学要说的话写在下面。(2分)
9.残运会结束后,蒋月收集了几幅北京2008年残奥会图标。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标,任选其中一幅,替他把图标的画面内容介绍给同学,然后谈谈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4分)
选 图
介绍: 。
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意义: 。图② 残疾人轮椅篮球 鼓励残疾人树立生活信心,具有身残志坚的坚强意志;全社会都要关心残疾人。(二)(11~14小题,共l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①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②运,据武功③五丈原,与司马宣王④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⑤,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⑥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木牛: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 ②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③武功:县名。④司马宣王:即司马懿。⑤安堵:安定,安居。⑥案行:实地考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⑵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⑶是以分兵屯田 是以:
⑷而百姓安堵 而:
12.司马懿在什么情况下说诸葛亮“天下奇才也”?请用【乙】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13.【甲】文中诸葛亮对先帝刘备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两段文字中诸葛亮的事迹。(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⑵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三)(15~18小题,共9分)
元阳梯田
①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观览了元阳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他激动不已,称赞道:“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②元阳梯田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举目仰视,梯田由低向高,嵌刻在海拔约200米至2000米、坡度约15度至75度的山岭沟壑间,层层叠叠,最高级数可达3000级,犹如一架架直上云天的天梯架设在群山之中。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③元阳地处哀牢山南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5度左右,全年日照约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这一地区后,就充分利用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开沟引水,围筑造田。年复一年,他们用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了以多依树、猛品、坝这、老虎嘴等为代表的元阳梯田,其间,连片的梯田有30000多亩。
④元阳梯田积淀了数十代哈尼人的心力。
⑤一方面,哈尼人以令人惊绝的想像力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关键——水利问题。他们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把大大小小的沟箐中流下的山水悉数截入沟渠内,再引入田中进行灌溉,保证了梯田长年饱水,保障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⑥一方面,哈尼人以令人惊绝的想像力垦殖梯田。他们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梯田成千上万亩。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天地艺术交响乐,成为举世瞩目的梯田奇观。
⑦哀牢山重重叠叠、关山阻隔,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元阳梯田。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人间奇迹才显山露水,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今,元阳梯田已成为一道无与伦比的绝世人文景观,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遗产。
15.第①段引用欧也纳博士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③段中,“连片的梯田有30000多亩”采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元阳梯田 怎样的特点?(2分)
17.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而不失生动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2分)
18.请认真阅读全文,概括元阳梯田被誉为“无与伦比的绝世人文景观”的原因。(3分) 散文阅读文章与课改区相同,题目稍有变化;作文与课改区同。三、现行三套教材共有古代诗文篇目一、诗歌(32首)
1、次北固山下
2、钱塘湖春行
3、望岳★07年考
4、使至塞上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05年课改区考
6、过零丁洋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7年考
8、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9、行路难(其一 金酒清酒斗十千)10、己亥杂诗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渔家傲·秋思★07年考
13、江城子·密州出猎
1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5、天净沙·秋思
1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7、夜雨寄北
18、泊秦淮▲06年考
19、春望▲06年考三、现行三套教材共有古代诗文篇目20、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山下兰芽”一首课标中无)
21、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22、山坡羊·潼关怀古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07年考
24、登飞来峰
2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06年考
26、观刈麦27、雁门太守行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早春呈水部张员外▲06年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游山西村★07年考
32、关雎
33、兼葭
木兰诗(注:课标中无此篇,但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都有此首诗。▲06年考三.现行三套教材共有的课标中的古代诗文篇目二、文言文(15篇)
34、桃花源记★07年考
35、陋室铭
36、爱莲说
37、三峡★07年考
38、马说▲06年考
39、送东阳马生序
40、岳阳楼记
41、醉翁亭记
4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鱼我所欲也44、曹刿论战
45、邹忌讽齐王纳谏
46、记承天寺夜游
47、小石潭记
48、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