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3.2.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0-14 10: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2.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A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及其应用
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 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 从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及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两个角度来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事物间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关系。
提出问题: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 ABC与 A1B1C1,使∠A=∠A1,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 延伸问题: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方法:探究2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若∠A=∠A1,==k则 ABC∽ A1B1C1辨析:对于 ABC与 A1B1C1,如果=,∠B=∠B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 学生通过作图,动手度量三角形的各边的比例以及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大小,从尺规实验的角度探索命题成立的可能性,丰富学生的尺规作图与尺规探究经验。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作尺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在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的能力。通过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培养学生学习在图形的动态变化中探究不变因素的能力。对几何定理作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三维注解有利于学生进行认知重构,以全方位地准确把握定理的内容。通过辨析,使学生对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判定条件- -“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应用新知: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 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0,AB=7cm,AC=14cm, ∠A1=1200,A1B1= 3cm,A1C1=6cm。(2)∠B=1200,AB=2cm,AC=6cm, ∠B1=1200,A1B1= 8cm,A1C1=24cm。分析: (1)==,∠A=∠A1=1200 ABC∽ A1B1C1(2)==,∠B=∠B1=1200但∠B与∠B1不是AB ﹑AC﹑ A1B1 ﹑A1C1的夹角,所以 ABC与 A1B1C1不相似。 让学生了解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进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一般思路,体会这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进行相关证明与计算的雷同性。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判定条件“角相等”必须是“夹角相等”。
运用提高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进行相关证明与计算,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定理。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及时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布置作业:备选题: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的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去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件的厚度x。
分层次布置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收获。备选题答案:x=2cm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2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让学生忽视,所以教学设计采用了“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w.w.w.k.s.5.u.c.o.m
www.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