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0的认识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0的认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0-15 22: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0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P29。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三幅画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只桃吃光的过程:
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再利用直尺图说明0的另一个含义──起点;然后教学0的写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以及小朋友思考5-0=□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加、减法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1—5各数,知道有几个实物就用数几来表示,在学前教育中也已经接触了0,但对于0的两种含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理解0的含义,同时对于0的写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书写,需要加以指导。在理解0的含义之上进行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学生已经明确了加减法的基本含义,因此能用语言正确表述图画的含义,列出算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节课,我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出发,遵循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起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0,掌握0的几种含义,会读、会写0。
  2、理解和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含义。
  3、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4、简单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0的几种含义。
2、正确地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0的含义的教学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为什么?(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个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行。
二、教学0的含义
导语: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数数看。
1.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学生用2表示,举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学生用1表示,举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没有表示“没有的卡片,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有的学生领悟到什么,举起课前让准备的空白卡片。
揭示课题: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
板书:0的认识。板书“0”并领读。
2.发散思维,充分想象。
猜硬币游戏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学生充分联想,利用藏起桌上的物品、书包里的书、口袋里东西等等方式来表示“0”。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学生从前往后读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大。
4.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让学生试比较三角板和黑板擦的长度,让学生看到两面三刀样东西的一端都对齐“0”起点,三角板的另一端对齐5,黑板擦的另一端对齐2,说明三角板的长边长,黑板擦的长边短。
教师强调:量东西长度时,“0”就是起点。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起点“0”。
5、0的其他含义。
师:其实,0就在我们的身边。看,记分牌上有0,手机上有0;闹钟上有0,那么你在哪里也看到过0?
三、教学书写“0”
教师:学习了“0”的这么多作用,我们应该掌握好“0”,写好“0”。
a.说说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0”,注意什么。(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长圆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b.教师边总结边示范写“0”。
学生跟教师书写。然后全班同学在书上第29页描写“0”,请两位同学上小黑板描写,全班同学评价优缺点。
四、有关0的加减法
师:我们了解了0的含义,你们还想研究0的什么知识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 出示小鸟图 
 问:窝里有几个小鸟?现在怎么样了?(飞了两只小鸟)
窝里还剩几只?
结合图的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3-3=0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
生:要求还剩几只小鸟,就要从原来的2只小鸟里面,去掉飞走的2只小鸟,所以用减法计算。
问:3减3为什么等于0?
生:从3里面去掉3,结果一个也没有了,所以等于0。
问:你还能举出得数为0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老师板书算式。
观察后找规律。
问: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样的数相减,得数是“0”。
(2) 出示书上的青蛙图。
  看图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4加0为什么还得4? 如果是0+4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
  (3)想一想:5-0=?
  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5减0就是从5里面去掉0,也就是一个也没去掉,所以还得5。
  问:谁还能举出几减0的例子?
  学生举例,老师板书。
  师: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数减0,还得这个数。
  (4)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4页的做一做。
五、总结
今天上课高兴吗?对这个新朋友0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回去和家里人说说今天我们和谁交了朋友,都学会了什么。
《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0”的教学有两方面内容:一是0的认识,二是0的加法和减法。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认识0的含义,学会写0,会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时,初步体会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境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0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伊始,借助“小猴吃桃”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专注地投入学习。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吃桃情景,自然“走进”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体会从有到无的过程,即没有就用0表示。
在探究0的加减法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课件动态显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把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根据他们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观察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
为了更好地感知0的含义,我设计了猜数的游戏,根据响声猜测盒内硬币的个数,并说出用几来表示。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知道了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进一步理解了0的含义。
在教学0的书写环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0的形状特征,经历书空、描红、独立写的过程,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掌握0的写法。教学活动中打破了机械书写的格局,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三、提供探索空间,体验成功喜悦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大得多。在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充分观察与交流,自主探索,发现规律,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探索与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奥秘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学生初步认识0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例也可以用0来表示,把0的认识推进人生活,让学生从中寻找需要用0表示的事例,进一步体验0的含义,感受0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作者姓名: 廖 芳
单位名称: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蓉园小学
通信地址:长沙市芙蓉区和光街105号
邮政编码:410001
联系电话:0731-82195595转8868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