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理数的加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0-21 10:48:00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有理数加法第一课时复 习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得几何意义是什么?引 入 问题1: 小强放假时去卖冰棍,第一天赚了一元钱,第二天亏了一元钱,请问小强两天一共亏了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算式,以小强两天卖冰棍为例,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2)+(+3)= (-2)+(-3)=
(+2)+(-3)= (-2)+(+3)= (-2)+(+2)= (-2)+ 0 =
问题2: 如果规定向东为“+”,向西为“-”。请列出算式,并回答汽车两次
向东行驶了多少千米?(1)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2)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3)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4)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5)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6)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0千米。(1)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20)+(+30)=+50
(2)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20)+(-30)=-50
(3)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20)+(-30)=-10
(4)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20)+(+30)=+10
(5)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30)+(+30)=0
(6)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0千米。
(-30)+ 0 = -30问题2的解答:
通过上面的算式,你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提问:探究新知:2、有理数加法法则: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家属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1、随堂练习一: 确定下列各题中和的符号,并指出是根据哪一条法则。
(1)(+5)+(-7)
(2)(-10)+(-3)
(3)(+6)+(-5)
(4)(-2.5)+(+3)
(5) 0 +(7.5)
(6)(-0.5)+(+1/2)2、随堂练习二: 如果规定存款为正,取款为负,请根据小明同学的存款情况填空。
(1)一月份先存入10元,后又存入3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
就是(+10)+(+30)=( )。
(2)三月份先存入15元,后又取出2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
就是(+25)+(-10)=( )。
(3)四月份先取出10元,后又取出5元,两次合计取出( )元,
就是(-10)+(-5)=( )。 计算: 3、随堂练习三:(1) (+2)+(-11)
(2) (-1.5)+(-3.2)
(3) (-6)+4.3
(4) 1/2+(-3) 1、小结: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加法计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拓展:

计算:
(1)(-0.8)+(-3.4); (2)5.6+(-2.8);??
(3)(-3.54)+10.67; (4)(-4.2)+(-2.34);?
(5)9+(-0.78) ; (6)33.8+(-8.9)。
必做题:

1、教材21页第1、2题。
2、读教材22页到23页的内容。 思考题:

计算:

(-3.8)+(+5)+(-1.2)+(-5)+(+2)
作业布置 :有理数加法
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初中数学
年级:七年级上册
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学时数:45分钟(多媒体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能模仿运用正、负数的实际意义和加法法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语言叙述的简洁明确,感受数学运用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敢于发现的精神。
(2)在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内容分析: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本节课要求学生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和运算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3、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相加,必须克服小学长期形成的算数加法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通过绝对值比较来确定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加法这两个过程思维强度比较大,这对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参与发现和归纳的过程,得到比较深刻的印象。
4、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加法知识基础上,创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察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5分钟
复习: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得几何意义是什么?
引入:
问题1:
小强放假时去卖冰棍,第一天赚了一元钱,第二天亏了一元钱,请问小强两天一共亏了多少钱?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算式,以小强两天卖冰棍为例,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2)+(+3)= (-2)+(-3)=
(+2)+(-3)= (-2)+(+3)=
(-2)+(+2)= (-2)+ 0 =
问题2:
如果规定向东为“+”,向西为“-”。请列出算式,并回答汽车两次向东行驶了多少千米?
(1)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2)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3)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4)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5)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6)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0千米。
由学生回答。
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入手,计算结果。
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进行讨论。
一、引
指导学生组织反馈预习内容,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指挥官的角色,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20分钟
(三)知识用应,体验成功
15分钟

1、 教师将问题2的答案板书:
(1)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20)+(+30)=+50
(2)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20)+(-30)=-50
(3)汽车向东行驶了20千米,再向西行驶了30千米;
(+20)+(-30)=-10
(4)汽车向西行驶了2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20)+(+30)=+10
(5)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30千米;
(-30)+(+30)=0
(6)汽车向西行驶了30千米,再向东行驶了0千米。
(-30)+0=-30
提问:
通过上面的算式,你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2、有理数加法法则: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家属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1、随堂练习一:
确定下列各题中和的符号,并指出是根据哪一条法则。
(1)(+5)+(-7)
(2)(-10)+(-3)
(3)(+6)+(-5)
(4)(-2.5)+(+3)
(5)0)+(7.5)
(6)(-0.5)+(+1/2)
2、随堂练习二:

如果规定存款为正,取款为负,请根据小明同学的存款情况填空。
(1)一月份先存入10元,后又存入3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10)+(+30)=( )。
(2)三月份先存入15元,后又取出2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25)+(-10)=( )。
(3)四月份先取出10元,后又取出5元,两次合计取出( )元,就是(-10)+(-5)=( )。
3、随堂练习三:

计算:
(1)(+2)+(-11)
(2)(-1.5)+(-3.2)
(3)(-6)+4.3
(4)1/2+(-3)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学生归纳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由学生通过练习,交流讨论得出答案。
请学生回答。
学生填空后回答。
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三、用
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选配了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
分组竞争,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快乐。
(四)总结反思,拓展提升5分钟
1、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理数加法计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拓展:
计算:
(1)(-0.8)+(-3.4); (2)5.6+(-2.8);??
(3)(-3.54)+10.67; (4)(-4.2)+(-2.34);?
(5)9+(-0.78) ; (6)33.8+(-8.9)。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归纳出有理数加法计算的一般步骤。

指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拓展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教材21页第1、2题。
2、读教材22页到23页的内容。
思考题:
计算:
(-3.8)+(+5)+(-1.2)+(-5)+(+2)
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课后练习。
学生预习新知,为下一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四、教学反思:
1、课以同学易于接受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并归纳从具体到一般规律。
2、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注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数的加法运算,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并且掌握。但是有很大部分同学不善于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将计算式赋予实际意义,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来解决。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法则来进行计算,加强运用法则的熟练程度,为后面的计算做好准备。
五、附件: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