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案纸
课 题 1.1.5三视图 课型 新课
主备人 赵辉 上课教师 赵辉 上课时间 45 分钟
学习目标 1.会从投影角度深刻理解视图的概念。2.会画简单几何体及简单几何体组合的三视图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4.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2.会画简单几何体及其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 1.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2.正确画出三棱柱的三视图和小零件的三视图
教师准备 1.通过具体活动,积累学生的观察、想象物体投影的经验。2.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合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三视图中位置及各部分之间大小的对应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过程活动1〕1.情景引入制作小零件。张师傅是铸造厂的工人,今天我有事情拜托他,想让他给我制作一个如图所示的小零件,我如何准确的告诉他小零件的形状和规格?2.给出视图的定义。3.欣赏工程中的三视图。4.介绍视图的产生。教师提问:(1)如何准确的表达小零件的尺寸大小?(2)除了用文字的语言,可不可以用图形的语言表示?(3)你们生活中见过三视图吗?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将立体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来表达的意义。明确学习三视图的作用,并且为明确正投影画视图的意义? 通过介绍视图的产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实践。 〔活动2〕 1.对长方体的六个面进行正投影,并思考为什么选择用三视图来表达几何体的形状及尺寸。总结:从前向后正投影在正面内得到主视图。从左向右正投影在侧面内得到左视图。从上向下正投影在水平面内得到俯视图。教师提问:(1)选择什么样的视图可以比较准确全面的表达几何体?(2)我们对长方体的六个不同方向进行正投影,可以分别得到什么样的视图?(3)这些视图分别反映了几何体的哪些尺寸?(达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是否理解用投影定义视图。(2)学生是否理解用三种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道理。4)只要观察哪些视图就可以比较全面的表达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是否理解用投影定义视图。(2)学生是否理解用三种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道理。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并理解用三视图来表达几何体形状、大小的意义。 在定义三维投影面时,让学生举出教室里的三维投影面, 。 帮助学生理解互相垂直的三维投影面。活动3〕1.思考三视图的画法。2.课件演示:对几何体进行正投影得到三视图。 3.将水平面、侧面、正面展开到同一平面,观察得到三种视图的位置关系。4.同桌讨论得到三种视图大小上的规律。 教师提问:(1)如何绘制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观察:从不同方向正视几何体观察几何体的三视图)。(2)除了观察,将这三种视图画在同一平面它们的位置和大小尺寸有什么关系吗? (3)现在将空间中的三种视图展开到同一平面,你还能确定它们各自的名称吗?(4)除了位置上的关系,在大小尺寸上,三种视图彼此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5)对于其他几何体,如何表示它的长、宽、高? (6)探索了这些规律后,我们在画三视图时,除了要观察三个方向的正投影外,还需要考虑什么 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是否理解展开后的三视图位置的特殊要求?(2)学生是否探究发现展开后的三种视图对几何体长、宽、高的对应关系?(3)学生是否明确几何体长、宽、高的概念? (4)学生是否充分展开探究?〔活动4〕 1.选择判断圆柱体的三视图,分析学生诊断错误的原因。 2.由三棱镜引出正三棱柱板演正三棱柱的三视图。 3.与学生讨论:(1)从三个方向看正三棱柱应看到什么形状? (2)三棱柱的宽是三棱柱上哪部分距离?(3)总结三视图的画法步骤。4.课件演示底面是一般的三棱柱的三视图画法。5.通过积累得知识和经验完成课前提出的任务。小组探究合作完成小零件的三视图。6.课件演示得到小零件三视图的过程。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在画图之前要正对几何体,从三个方向观察投影。(2)板演三视图时,总结出明确的步骤。(3)先确定主视图位置,画主视图。添加平行线在主视图下方“长对正”画出俯视图。添加平行线在主视图右方“高平齐”画左视图。用圆规截取左视图的宽与俯视图“宽相等”。注意:三视图用粗线画出,辅助线用细线初学时,标注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可以加深印象。 画底面是一般三角形的三棱柱的三视图为了总结得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规律应该是对几何体的整体和局部都满足的。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难点。通过摆放的模型帮助分析想象。 集备修正
小结升华 布置作业1.小结知识并指出重点。2.课件展示辛勤工作的设计师,及各种零件的三视图,总结升华。
作业 练习A 2 3
板书
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