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0-24 22:12:00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p53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历计算过程中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算理和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个数的确定。?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算理和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个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出示两种列车图片:特快列车和普通列车。
师:认识吗?告诉你们两种车的速度: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小精灵给我们提了一个数学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师:你看小精灵给我们提了一个数学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
(1)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这两个问题怎样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生独立列式。
3、汇报,(1)160×30 (2) 106×30
师: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的原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生:求30小时特快列车行多少千米,就是求30个160千米的和。
生:求30小时普快列车行多少千米,就是求30个106千米是多少千米。
3、?我们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1)末尾有0,(2)末尾和中间都有0。今天我们学习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
4、我们先来计算(1)特快列车行多少千米?
160×30=
①口算一下:
生:先算16×3=48 再在积的末尾添 上两个0。
②笔算试一试:两生板演
生1:160 生2:160
×30 × 30
000 4800
480
4800
③比较:这个算式的末尾有0,你认为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简便,把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5、好,你们发现的非常的好,第二个算式。这个算式中间和末尾都有零。
①口算:生:先用106×3=318 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②笔算:板演2人可能有下列情况:
106 106 106
× 30 × 30 ×30
000 3180 3080
318
3180
③比较:
生1:第一个同学没有用简便竖式。
生2:第二个非常好,我同意。
生3:第三个同学铸错了,在算3和6相乘得18要进位,他忘了。3乘0得0再加上进1,所以要写1。
5、做一做:你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吧,p53做一做,两人板演,(要做到快,静 、齐)
①对照得数,你用简便方法了吗?
②后两个竖式怎样对齐的?(对0前边的数对齐)
6、总结方法:
①你们能说说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吗?怎样确定积末尾0的个数?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
②简便竖式的写法:只用0前面的数相乘,所以把末尾0前边的数对齐。
三、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1、因数末尾?、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2、末尾有零的竖式写法。
3、如何判断积末尾0的个数。
五、作业:p55页1、2题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
把末尾0前边的数对齐。
教学反思:
????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
课件12张PPT。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我会算.120960300230104480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例2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引入问题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1)特快列车30小时
可行多少千米?(2)普通列车30小时
可行多少千米?160×30 106×30 求30个160千米求30个106千米(1)160×30=
先口算出16×3=48,再在 积的末尾添两个0. 4800(千米)(1)160×30= 160
×30
000
480
4800 1 6 0×3 0 4 8 0 04800(千米) 探究新知(2) 106×30①口算:先用106×3=318
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②笔算: 106 106 106
× 30 × 30 ×30
000 3180 3080
318
3180简便又正确小结:  先把0前的数相乘,乘完再数数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几个0。注意:写竖式时要将末尾0前边的数字对齐。 220 160 360 580
× 40 × 60 ×25 ×12
88009600180729000116586960你能根据因数末尾的零的个数判断积末尾的零的个数吗?“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32 CCBB“设计”广场( )×( )=24001×24002×120020×120200×123×80030×80300×84×60040×60400×610×240100×24可以填哪
些数呢?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约90分钟,一共绕
地球约108圈,用了多少时间?大约几天?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