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寡人之于国也——训练突破老师课前的话【课文背景知识】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认真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孟子又是怎样因势利导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 想一想: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的意义?2.人常说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章,想像一下,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文章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3.“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想一想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你觉得这样说比起直接讲好在哪里?关于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1.了解的重点是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的重点是①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②掌握“数”、“直”、“发”、“胜”、“兵”等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③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学习掌握一定的论辩技巧。④按教材要求背诵全文。
3.应用的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用于阅读文言文。 课堂训练突破的步骤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训练1 你知道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点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亦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孟子死后,他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之徒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纷争。 2.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训练2 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点拨:首先对照注释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反复朗读2—3遍,注意一些句子的读法,例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等,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与句的关系。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3 默读一遍课文,看看对话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起的?孟子又是怎样环环相扣,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点拨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对话一开始,梁惠王就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接着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然后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设喻,启发对方: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接下来,孟子具体阐述了“仁政”的具体内容,提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在此基础上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则为“王道”之成。
最后,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的主张,阐述为人君者使民加多应持的态度。
结尾,“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回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疑问。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训练4 如何理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 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暴政虐民的批评。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构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委,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5.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训练5 反复朗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点拨 这篇课文是对话,一边读一边要在脑子里设置场景,把课文内容分给“角色”,这样更形象,便于记忆。第5、6两段有几组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记住一个就可以带起一串,这两段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把握这些结构或意义上的关系特点,背诵就容易一些。6.理解《孟子》运用比喻说理的特点训练6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点拨 “五十步”、“百步”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临阵逃脱。梁惠王认为自己对于国家比其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使民加多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这一点,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余邻国。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也使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课文阅读指导】知识存储
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2.一词多义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数罟不入池( )
范增数目项王( )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 )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②发
百发百中( )
朝发白帝,暮宿江陵(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几,若干读 cù 细密读 shuò 屡次命运,气数数目发射出发,启行启发,阐明打开花开 ③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荀有宝剑,可直百万(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张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
④兵
可汗大点兵( )
弃甲曳兵而走( )
穷兵黩武( )
兵者,国之大事( )
公不论兵,必大困( )不弯曲价值,价钱只,只是特意,故意士兵,军队兵器战争指军事兵法 ⑤胜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 )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 )
风景名胜(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⑥之
邻国之民不加少( )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填然鼓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 )尽制服,战胜美好,优美超过,胜过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语音助词,不译代词,代百姓 ⑦于寡人之于国也(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青,出于蓝( )对,介词比,介词在,介词与,介词从,介词 3.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句意为“不是我,是年成啊”)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句意为“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能力升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1.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面
B.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攻打
C.诛其君而弔其民 通“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动词,扩充一倍A(“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2.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
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
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B(例句与B均指代燕国。A代商汤;C代诸侯;D代明君。)3.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D(①④为介词,“凭借”、“用”;②为介词,“按照”。③为连词“来”。)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 D.③④⑥A(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A(B 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读写链接:下面两题任选一题。1.以“理想的乌托邦”为题,展开想像,扩写《寡人之于国也》第五、六两段,500字左右。
2.就身边某一现象,编写一则寓言,字数最好不超过500字。
提示:孟子的“施仁政,行王道”作为政治主张在他的文章里有较为充分的论述,扩写五、六两段是为了更加具体深入的理解这一内容,也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联想想象能力。扩写时可以先预设一个特定的环境,如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等,内容应该以描写为主,避免枯燥的说教和机械的翻译。
编写寓言是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转化的很好的方法,写寓言时对写作主旨要了然于胸。这一主旨要有现实针对性,具体叙述描写时,力求生动形象,不要生硬的图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