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朗读
字词
结构
层次
写法欣赏
联想
理解1
练习一
练习二
小结1
修辞
感悟
排比
中心
小结2
理解2
刘成章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纵情的跳舞。
闪耀,放出(光芒)
像火一样热烈。
kàng
极度兴奋。
huì
昏暗,不明显。
jī
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⑴忘情:
⑵狂舞:
⑶闪射:
⑷火烈:
⑸亢奋( ):
⑹晦暗( ):
⑺羁绊( ):
奋力斗争和冲击。
zhuó
烧、烫,使受伤。
横冲直撞;奔驰。
fú
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lín lí
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⑻碰撞:
⑼搏击:
⑽烧灼( ):
⑾奔突:
⑿辐射( ):
⒀翻飞:
⒁淋漓( ):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4)表演前。
(5~27)表演中。
(28~30)表演后。
第二段可以分成哪几层?
⒈
(5~12)
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13~16)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17~21)
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22~27)
写安塞腰鼓给人蓬勃的想象力,给人心灵的净化,给人心灵的震撼。
⒉
⒊
⒋
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
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
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
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
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
是呆呆的、不曾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作者是怎样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 )
阳光( )
世界( )
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冰冷——燥热
恬静——飞溅
困倦——亢奋
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⑴句内部的排比:
⑵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潇潇!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⑶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小结
本文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 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忘情( ) 闪射( )
火烈(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搏击( ) 辐射( )
㈠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怀
闪耀
热烈
振奋
昏暗
束缚
搏斗
放射
练习一
1.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是( )。
㈡填空。
急促的鼓点
飞扬的流苏
蹦跳的脚步
闪射的瞳仁
强健的风姿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3.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燥热
飞溅
亢奋
束缚
羁绊
闭塞
挣
脱
冲破
撞开
㈠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 束缚( )
闭塞( ) 欢乐( )
摆脱( ) 冰冷( )
恬静( ) 困倦( )
明亮
解放
开放
痛苦
聚拢
火热
吵闹
抖擞
练习二
㈡简答。
1.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以安塞腰鼓为线索。
壮阔、豪放、火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运用了句与句之间和句子内部的排比。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4.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共47张PPT)
你知道这是什么鼓吗?
腰鼓
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
陕北的安塞
(安塞在我国陕西省北部)
文体:散文
作者:刘成章,陕西省延安人。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羊想云彩》。
生 字 注 音
kàng huì jī
zhuó rǒng mò
hàn pángbó
jiá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一、(1--4)敲鼓前的
预备阶段
二、(5--27)安塞腰
鼓的演奏阶段
三、(28--30)鼓声的
戛然而止
1、场面
2、鼓声
3、动作
4、舞姿
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 )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 )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安静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激昂)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安静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 )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安静
激昂
声响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 )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安静
激昂
声响
后生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 )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安静
激昂
声响
后生
舞姿
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安塞腰鼓
1-4:( )的腰鼓
5-27:( )的腰鼓
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 )
18-22:击鼓的( )
23-27:奇丽的( )
28-30:( )的腰鼓
安静
激昂
声响
后生
寂静
舞姿
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作者在描写威猛宏伟的腰鼓场面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体
喻体
鼓点
流苏
脚步
瞳仁
风姿
骤雨
旋风
乱蛙
火花
斗虎
急促
飞扬
蹦跳
闪射
强健
比喻、排比
直接描写
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为什么每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
安塞腰鼓” 文章中有四次之多,不觉得重复吗
这种方法叫反复,它的作用是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直接描写气势磅礴的场面
2、用自身的感受和联想间接描写安塞腰鼓。
这是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和联想,那么你对安塞腰鼓有何感受?你又联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结构图
联想
结构图
联想
安塞腰鼓的真正魅力正在于:它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它里面奔涌着不可抑制的力量,生命在这里沸腾、宣泄、喷涌;这来自古老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澎湃着一股原始的力量,把人带入一种纯粹的 精神境界。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
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
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腰鼓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