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综合应用—让校园绿起来(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综合应用—让校园绿起来(青岛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0-31 12: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应用—让校园绿起来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6页—综合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综合应用”是小学阶段安排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活动,学生经过五年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已经熟悉的校园情境,让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百分率、比例尺等相关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小组合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策略解决校园绿化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本次实践应用的设计,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中心,以学生熟悉的校园为素材,通过小组测量与自主设计两大活动环节,使学生既能自觉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及策略方法融会贯通,又能在活动过程中创新与创造,从而获得活动的体验与经验,提高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经历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测量等活动过程,学习用数学知识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开展活动的经验,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过程中,激发美化校园、热爱学校的情感,渗透环保意识。
五、教学要点分析
活动过程中测量绿地的面积时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合作时小组同学的参与程度;学生获得的活动体验与经验;自主设计时的创新思维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校园绿化的信息,初步了解校园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生均绿化用地的含义。
(二)小组准备的测量工具,如皮尺、计算器等,以确保测量的效率及准确率。
七、过程设计
(一)阅读资料,确定活动主题
1、阅读与思考
出示教材提供的信息,学生自主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绿化的重要性及对新建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在绿化方面的要求等方面谈)
2、确定活动主题
师生交流后达成共识:绿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校园绿起来。并引出要调查的问题:
(1)我们学校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生均绿化用地面积各是多少?
(2)我们学校是否符合学校校园绿化标准?
(3)通过调查,对我们学校的布局及绿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课前引入简单明了,通过阅读与思考让学生直接进入活动主题。]
(二)交流研讨,确定活动内容及步骤
1、学生质疑要调查的问题
师:针对我们要调查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谈到什么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生均绿化用地”
师:谁能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校园绿化平面图)并小结: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是反映居住区绿化水平的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绿地率=
×100%
绿化覆盖率: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绿化覆盖率= ×100%
生均绿化用地是指平均每个学生拥有的绿地面积。
2、明确分工
(1)引导学生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明确自己的分工。
(2)分组讨论各组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需要的测量工具、人员分工、测量方法等)
(3)班内交流各组的实施方案,互相取长补短,并使自己的实施方案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设计意图:将学校绿化分布情况设计成平面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对活动中进行测量所需要的策略与方法有比较明晰的认识,从而为下面活动操作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提供扎实的基础,使接下来的操作能够顺利展开。]
(三)分组进行实地测量
师:比一比,哪个小组分工合理,从而能够使小组成员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测量任务。
学生分组实地测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旨在能让学生对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获得充分的体验,对合作学习有更深的认识,获得开展活动的经验。]
(四)绿色校园设计比赛
1、汇总结果,得出数据
2、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你认为我们学校达到绿化标准了吗?
师: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校园变成符合标准的绿色校园呢?
3、争做“绿色校园设计师”
师:根据我们学校的绿化平面图,你有什么想法?你能把你理想中的绿色校园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并画在图纸上,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吗?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校园绿化设计活动。
5、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
6、评价设计方案并对优秀方案进行完善。
7、呼吁学生积极投身到绿化校园、绿化祖国的活动中。
[设计意图:通过绿色校园设计大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设计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八、创新特色
(一)注重活动过程与体验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又锻炼了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本次实践应用的一个重点。本次设计中我把校园绿化情况按比例绘成平面图,让学生在平面图上直观了解本校校园绿化情况,根据绿地的形状小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为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供扎实的基础,使活动能够高效而迅速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才会有更深的体会,获得更多的体验。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之后的的拓展应用是本次综合应用的另一个重点。学生根据活动的结果为自己的绿色校园出谋划策,将自己想象中的绿色校园按一定的比例设计成平面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策略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度和应用,让数学来源和回归于生活。
十、评析
本节综合应用课《让校园绿起来》在设计中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突出了实践这一媒台和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关注合作与交流的指导,使学生形成实践与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经验和体验。
(一)实践性与现实性有效结合
在实践中应用,是综合应用的显著特点之一。与其他课程和课堂相同,“为什么学”是学生学习和展开的第一个对话。当学习的内容是非常现实的,且是解决相当具体的问题,即学生明白学和用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时,学生的“情”便会产生,自主自发才会成为可能。本节课,首先关注绿化的意义,把环境绿化、人与环境这个当前的社会问题“揭”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绿化非常重要,但我们总不能全部绿化环境,这就产生了非常现实的问题—绿化的量与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绿化标准的呈现与解读顺应而出。
(二)问题成为有效活动的动力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原动力。高效课堂的缘由之一是有大问题的动力支持。本节课,教师根据《让校园绿起来》的发展线索,由“我们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是否达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第一次实践活动。由“对学校的布局和绿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第二次活动—“争做绿色校园设计师”。两个问题顺“事”抛出,活动与思维和谐同步。课堂中,有效顺应和顺应的有效是和谐高效的追求之一。
(三)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综合应用,我们应关注所学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应关注学生在经验应用过程中的形成性,应关注学生在应用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发展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次活动学生算的结果并非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或几次活动,学生能够形成数学素养,这是终生受益的。本节课,教师非常关注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意识,非常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前的策略与方法交流,非常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后的展示与解释,非常关注评价在活动中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这些关注和组织与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这些教师组织与指导下的活动中,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体验,这是做人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