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4、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对抽屉原理加以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
PPT,演示用教具(杯子、钢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给“至少”和“任意”作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年级的周老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我非常高兴。我知道六二班的同学学习非常的扎实,周老师有一个要求,每一个组必须有一个人在这堂课上至少回答周老师2个问题,现在假设他(指定其中一个人)正好回答了2个问题,达到老师的要求没?(达到了)如果他(指定其中另一个人)表现特别积极,回答了4个问题,他达到要求没?(也达到了)为什么?(因为您说的是回答至少2个问题,比2个多也可以。)也就是说,至少2个问题,可以表示正好是2个,也可以表示比2个多。假设第三小组有一个同学回答了至少2个问题,是不是他?是不是他?可以是第三小组的任何一个同学。我问最后一个问题,大家抢答。假设今天有三个同学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请问这3个人中至少有几个人是同性别的。(点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恭喜你答对了,掌声送给他。看出来了,我们班的同学回答问题真的很积极,我相信不管周老师有没有要求,大家肯定也会特别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弄懂例举法
上课,问好.
师:刚才抢答的优胜者在哪?是你,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学生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因为你是今天的第一位优胜者,周老师要给你一份小小的奖励,这是我的奖品。(出示钢笔)不过,这个奖励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需要同学们颁发给你。请看,老师这有3个杯子,等会同学们会把这4枝钢笔放进3个杯子里,放完之后,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杯子里的钢笔作为你的奖品。你不会选数量最少的那个杯子吧 (不会)那你应该要选择数量最多的一个。好了,同学们赶快想一想,把4枝钢笔放进3个杯子里,能找到几种不同的结果,每种结果中,他分别能拿走几枝钢笔?你也赶快想一想,你分别能拿走几枝钢笔?周老师给你们3分钟,动动脑、动动手。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帮助学生把所有的结果找出来。
谁来汇报结果?请优胜者上台来,准备拿钢笔。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与学生交流你拿几枝。教师板书。
师:请大家再认真的看看这四种结果,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无论怎么放,他至少能拿到几枝钢笔?)
生:他至少能拿到2枝钢笔。
师:是吗?是不是每种分法都能保证拿到2枝吗?(辨析4,0,0)
师:所以说,把4枝钢笔放进3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钢笔。(板书:总有)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定有。
师:请学生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
生:把4枝钢笔放到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钢笔。(PPT)
师:那你们决定按哪一种分法来分钢笔呀?这个结果对他来说是最有利的,还是最不利的呢?
生:最不利(教师板书)
师:连最不利的方式他都拿得到2枝,那其他的情况更加能够保证有至少2枝钢笔了。那下课后老师会把钢笔乖乖的送给你。
(二)理解假设法和平均分
师:刚刚同学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发现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钢笔”的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你能不能结合操作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演示,
师:我可真是看清了,这种分法实际上就是先怎样分?(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 (我们尽量的把钢笔分的最散最均匀,避免集中)
师:刚刚我们这样分,一下就能确定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钢笔了,
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直接板书算式:(4÷3=1……1 2)
如果是把5枝笔放进4个杯子里呢?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想法汇报一下,师:把6枝钢笔放进5个杯子里呢?
生:6枝笔放在5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笔。
师:把7枝笔放进6个杯子里呢?(抢答)
把100枝笔放进99个杯子里呢?(直接说道理)
师:刚刚大家都答得这么快,是找到什么规律了吧?(引导学生找到规律)
生:苹果的个数比杯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笔。
生:只要苹果的个数比杯子数多,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笔。(引导他找到多几,并先确定多1的情况。等会再研究多很多的情况。)
指名让学生多说。苹果的个数比杯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笔。
师:现在有6枝笔放到4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几枝笔呢?
请学生说分法说道理。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如果现在有7枝笔放到4个杯子里呢,还会保证有这种结果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学生辩论到底至少有几枝)
师:我有9枝笔要放进4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枝笔呢?每个人都动手在你的随堂本上算一算。
学生动手计算,老师巡视。
请学生说明道理。
生: 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枝笔。
全班校正答案。师:同学们同意吗?(同意)谁来说说道理。
生: 我先把9只苹果平均分到4个杯子里,每个杯子2个,剩下1个,这1个可以放进其中的任意一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3枝笔。
(板书算式并理解算式)
师:如果我有15枝笔要放进4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枝笔呢?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谁能很快就给我结果。
生:我发现商比至少数少1,至少数比商多1。
生:我发现要求至少数,只要在商的基础上加1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真不错,能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吗?(研究了把一些笔放入若干个杯子,得出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几枝钢笔的问题。)我们自己给取个名好吗?(板书课题)只可惜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在19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研究了,还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狄里克雷原理”。他是利用的抽屉装东西这一事物来研究的,所以我们称之“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我们今天研究时,是把钢笔看做了物品,把被子看做了抽屉。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相信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也能利用这个原理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1、 改一改,做一做
首先请学生把一个应用题改写成“把几枝笔放进几个杯子里”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什么是苹果,什么是杯子。
2、 判断并证明,
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到题目中的物品和抽屉,
强调杯子的任意性,理解不能限定杯子。
3、 用一用
用杯子原理解决问题
4、 想一想
在理解杯子原理的基础上,学会逆向思考解决问题.
给例3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向老师充分展示了你们的风采,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请你回顾一下,在这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今天课前老师假设有三个同学在课堂上举手发言,这3个人中至少有2个人是同性别的,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解释了吧?
和学生交流,对他们的学习作出评价。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因为要接待邵阳的一个参观团,我得到了一次提高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上一堂展示课。在过去教学的十三年里,数学课我上了不少,也参加了不少的比赛,但是要上一堂展示课,我还真是心里紧张,害怕自己上不好。
上课前我就很认真的研读了教材,请教了学校的前辈们,也听了区内的比赛课。“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的设想是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遵循“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让这堂课充满“数学味”。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的谈话,简单却很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至少”这一个关键词。通过创造情境——让学生们为优胜者颁发奖品,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枝钢笔放进3个纸杯的结果学生能找出所有的放法,发现了“最不利”的情况,从而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钢笔数比杯子数多1时,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钢笔。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钢笔数比杯子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辩论结合板书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还需要做好以下的几点。
一、放慢脚步,从容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学生发现“最不利”原则环节,学生汇报四种放法后,由于我自己比较紧张,忘记了将四种放法比较得出连“最不利”的放法都能保证,更何况其他的几种分法。我应该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在体会“最不利”的基础上更深入理解“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钢笔”的意思。
二、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提问的指向性、目的性。。
三、练习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练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让全体学生计算达到熟练,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强针对性的练习。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几天课堂上的习题,是我上课前再次进行调整的,可是,在上课中,我才发现了里面存在的问题。再次思考后,我觉得应该做如此调整:在揭示抽屉原理后,就可以回到课前的提问“3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中至少有几个人性别相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把学生看做物品、性别看做抽屉,然后再到“属相问题”、“生日问题”。这样,练习的层次性就会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会更有层次地发展。
总的说来,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套用一句话是:“行,然后知不足”。通过这堂课,让我十分明确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深入钻研教材、课堂驾驭能力、心理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孩子们在数学课中的发展,既要保底又要培优。
周杨
2010-3-30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