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径定理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垂径定理说课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1-04 13: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几何》第三册第七章第一单元第三节7.3垂直于弦的直径的第一节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程序及四点说明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垂径定理既是前面圆的性质的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联想能力,同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对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证明方法
教学关键
圆的轴对称性
二、目的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教材处理:
(1)定理的发现及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辅助线的作法总结出“半径半弦弦心距”的七字口诀。
(3)练习题要求课内完成
四、学法指导
指导——观察、归纳
调动——动手、动脑
引导——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创设情景
*引导新课—揭示课题
*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定理应用—循序渐进
*巩固练习—测评反馈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复习提问—创设情景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在平面图形中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轴对称图形。如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方形。
我们所学的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2、引导新课—揭示课题
①动手实验,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重合,得出结论:
(1)圆是轴对称图形;(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②在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
探索: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
(板书课题:垂直于弦的直径)
3、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实验:将圆沿直径CD对折
观察:图形重合部分
猜想:线段相等、弧相等
证明:轴对称、A与B重合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题组一:判断正误,快速抢答
(1)直径平分弦;
(2)垂直于弦的直线平分弦;
(3)垂直于弦的半径平分弦
垂径定理的变式
文字语言:一条直线(1)过圆心,(2)垂直于弦,则(a)平分弦,(b)平分弦所对的劣弧,(c)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符号语言:(1)CD过圆心,(2)CD ⊥ AB于E,则(a)AE=BE,(b)AC=BC,(C)AD=BD.
4、定理应用—循序渐进
题组二 : 如图(见例1)
(1)AB=8,OE=3,则OA=——;
(2)OA=1O,OE=6,则AB=——;
(3)AB=1,(4)在例1条件下,弦AB的中点到这条弦所对劣弧的中点的距离是————。
引导学生归纳:此类问题可以归结为直角三角形求解。“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构成三边为“半径半弦弦心距”(略释弦心距的含义)的直角三角形的“七字口诀”,然后结合勾股定理得出三边的数量关系:r =(a/2) + d .并说明,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合用,将问题化归为直角三角形求解,这样使学生对定理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题组三:如图,A、B是圆O的弦,若以O为圆心再画一个圆,交弦AB于C、D,则AC与BD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即例2)
小结: 解决有关弦的问题,经常是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或作垂直于弦的直径,连结半径等辅助线,为应用垂径定理创造条件。
5、巩固练习—测评反馈
(1)已知:⊙O中,弦AB∥CD,AB相等的弧有————。
(2)课本P63页2题
6、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应用(半径半弦弦心距)(直角三角形)
六、几点说明
1、教学流程图:
复习引入——实验观察——猜想结论——证明命题——题组训练——定理说明——题组训练——巩固测评——小结作业
2、板书设计
垂直于弦的直径











3、时间大致安排
复习引入约3分钟,圆的轴对称性约4分钟,定理的发现、证明约12分钟,题组训练约18分钟,反馈测评约5分钟,小结作业约3分钟。
4、整个设计要突出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1.圆的轴对称性
2.垂径定理
3.垂径定理的表达形式
4.辅助线的作法
(定理的证明)(变式练习1)
例1 (变式练习2)

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