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塞腰鼓[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5-10-24 08: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制作:永登县城关初级中学 王玉良一、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安塞腰鼓第一课时一、预习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l)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2)狂舞:纵情的跳舞。(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亢奋(kang) :极度兴奋。
(6)晦暗(hui ):昏暗,不明显。
(7)羁绊(ji):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8)烧灼(zhuo):烧、烫,使受伤。
(9)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0)淋漓(lin li ):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以前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影片和图片,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雄壮、豪放的世界。 看完这段影片和图片之后,我想大家一定会 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导入
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讨论总结: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一) 安塞腰鼓历经沧桑,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看了它,国人为之振奋,“洋人”为之倾倒,赞叹不已。看了它,人们就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忧伤,忘却了人间思恩怨怨,忘却了名利,甚至忘却了自我。它能给人以召唤,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念,给人以希望。 (二)
一股从高原大山里喷涌出来的山洪,一支裹挟着秦汉雄风的神兵勇将,一支肩挂天鼓下凡的少年雷公,似万马奔腾,如疾雷滚过,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那一个个的后生,威猛神勇,似那蛟龙翻腾,神力四射,此时此刻,伴随着震天隆隆的鼓声,看他们一个个心花怒放,四肢生风,七窍咳火,五脏六腑豪情滚滚。其矫健、其浪漫、其勇猛、其顽强、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即使诗圣、画仙也难以描述刻画,那便是安塞腰鼓。三、正课1、快速阅读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 给人的联想。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第三部分: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问题探究 1.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讨论并归纳: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 是茂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 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3、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壮阔、豪放、火烈。 问题探究4、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 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 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 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6、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就是虚写。这里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7、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8、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 开放的。
问题探究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四、小结五、练习 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答:“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答: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休息一会儿……安塞腰鼓第二课时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 再来看看作者怎样进一步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讨论: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 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 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2、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3、讨论: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 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4、讨论: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 给人心灵的震撼。
5、讨论: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升华!” 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 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6、讨论: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 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7、讨论: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8、讨论: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9、讨论: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讨论并归纳: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我们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我们西北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 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 力量。 (一)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五、练习 晦暗( )束缚( )摆脱( )冰冷( )
恬静( )困倦( )闭塞( )欢乐( )

(二)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下课啦!.......再见!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