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浙江省温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浙江省温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6-19 12:31:00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名著导读《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成书和作者 《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 ,《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以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作品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西游记简介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 《西游记》的成功之处一、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二、善于塑造人物。
三、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讲述《西游记》中你最喜爱的一个精彩故事片段 故事话西游人物品西游 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小到绣花针,大到顶天立地。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金丹,打败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又自不量力地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孙悟空 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孙悟空的故事大闹天宫 三打白骨精 车迟国斗法
女儿国遇难 真假美猴王 智取红孩儿
三调芭蕉扇
妖?人?神?
——你说我说孙悟空看我七十二变 :我看悟空--神勇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一路上力战妖魔,就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 我看悟空--机智 悟空聪明机智。
比如: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
再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我看悟空--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就非常感动。 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总结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
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
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间投胎,却又错
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他会变术,
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唐僧西去取经路过云栈洞,猪八戒被孙悟空收服,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猪八戒猪八戒之辩护反方: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正方: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父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对抗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头,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救人,是一个忠勇善良、纯朴憨厚得人。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太宗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太宗厚爱。后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唐僧 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法名悟净,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沙僧 后来,他用九个骷髅作为九宫,把菩萨葫芦安放在其中,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帮助师徒四人渡河(通天河)西去。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人物评价的 原则全面、辩证、一分为二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学会欣赏别人
不能以偏概全 ,一叶障目比一比: 看谁收集的多与“西游”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等!
例如:
“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比喻虽然有很大的能耐,但始终逃不出对方的控制。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法)凡尔纳内容——《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
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海底世界——美妙壮观,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
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人物形象——品质高尚,献身科学,英勇顽强, 不畏艰险(如尼摩船长)掌握要点:儒勒·凡尔纳简介 ???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法国科幻小说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 1856年凡尔纳乘火车来到北部城市亚眠,遇到一名带着两个孩子的漂亮寡妇,一见终情并求婚,继而结婚。接着凡尔纳搬家过去,从此开始认真创作。其时29岁。   凡尔纳创作出《气球上的五星期》后,16家出版社无人理睬,愤然投入火中,被妻子抢救出来,送入第17家出版社后被出版。赏识此书的编辑叫赫茨尔,从此凡尔纳遇到了知音,与之结下终身友谊。
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一炮打响,引起轰动,使他成了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三部 曲的第二部,前有《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后有《神秘岛》。作者想像力丰富,文笔细腻,构思奇巧,其作品既引人人胜,又很有教育意义,适合各种年龄的读者。而且,凡尔纳的幻想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为依据;他所预见到的很多器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内容简介 法国人阿罗纳克斯,一位博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其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博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博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非他,原来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内莫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罗纳克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精彩描绘: 五彩缤纷的海底美景 行文中巧妙地穿插了阿基米德定律、光在水中的折射和亮度等物理学知识,以及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和海藻海带等植物的生物学知识。
这个片段集中体现了凡尔纳小说的神奇性和科学性。 凡尔纳小说 拥有广大读者的原因一、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二、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结果。
三、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法)罗曼·罗兰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所以罗曼罗兰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那种凭借强力,成就自己功名伟业的英雄人物,而是把拯救人类,拯救心灵,视为己任的那些人。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贝多芬 贝多芬终身未婚,未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身体上忍受着听觉衰退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社会上,他面对的是怀有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但他仍“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名言:人啊,你当自助)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天才艺术家,终身未婚;他只知道工作却不肯改善一下生活;他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和怨恨,对他进行恶毒的污蔑和攻击。但是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名言: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生于名望的贵族世家,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文学名著。但他“贵族应走向‘平民化’”的主张却导致夫妻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还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教者”而开除了教籍。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最后病逝于车站,终年82岁。 (名言: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译者有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