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上)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0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11-17 20: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预习导学: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都买过东西?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有没有运用到数学知识吗?
课堂探究:
1、 教学例1。
篮球每个35元,足球每个45元,我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一共多少元?
(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列式: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2. 文具盒七元一个,我拿100元买7个文具盒应该找回多少钱?
(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列式: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
巩固小结
③练习:99×11-900 585÷9+15
③练习:52+12×4 110-11÷79
拓展延伸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四则混和运算(例二)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审核:
教学内容:课本3页中的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及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难点:
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一、预习导学:
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90 ×11 -900 585 ÷ 9 + 15
二、合作探究:
例2、小朋友拿100元,文具盒7元一个,阿姨,我买13个这样的文具盒。应找回多少元?
理解题意:
应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并说出各步表示的意义。
用一个算式解决:
小结:
三、随堂检测:
⑴算一算:52 + 12 × 4 110 - 117 ÷ 9
725 - 43 + 218 23 × 32 ÷8
⑵想一想:如果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呢?
⑶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85× 12-600 255÷5+35 745-38+127
36÷4×28 200+48×4 25×9÷3
⑷小丽借一本故事书,共150页,她每天看18页.照这样的速度,一星期她能看完吗?
⑸判断:正确打√错误打×
1、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后除,先加后减( )
2、48 ÷ 2 ×4=6 ( )
3、146 - 40 + 60 = 166 ( )
四、拓展延伸:
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是等式成立。
100○5○5=19 35○205○179=910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例三)
课型:新授课 执笔:段玉峰 审核:
学习目标:能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运算顺序
一、预习导学:
1,如果小明买了三个篮球和六个羽毛球,每个篮球40元每个羽毛球2元,
请问他要付多少钱?
2,小丽的爸爸给小丽了50元钱,告诉他去买三个一样的钢笔,没支钢笔的
价格是8元,请问小丽买了钢笔之后还剩多少钱?
3,提问:如果算式中只有加法,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如果算式中只有乘法和除法,他们的运算顺序又是什么呢?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成人衣服一件78元,如果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三件相同的儿童衣服共用去213
元,那么每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分析:要求每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第一步:先算: 表示:
第二部:再算: 表示:
列式:(___-___)÷_____
=
=
思考:以上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如果算式中有小括号应该如何呢?
三.巩固新知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32x6+45 500-60x3
46÷2+39 102+90÷3
(23+45)÷2 (120-20)x3
2.小华拿了100元钱买了一个68元的上衣,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
四个相同的文具盒,请问每个文具盒多少钱?
四、随学检验:
1、计算:
12+48÷6 105÷5x3 273-45+55
2,先读出算式,再进行计算
(100+10)x10 (75-50)x6 35x(107-79)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例四)
课型:新授课 执笔:段玉峰 审核:
学习目标:能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线段图表示倍数间的关系
一、预习导学:
1,如果小明买了三个篮球和六个羽毛球,每个篮球40元每个羽毛球2元,
请问他要付多少钱?
2,小丽的爸爸给小丽了50元钱,告诉他去买三个一样的钢笔,没支钢笔的
价格是8元,请问小丽买了钢笔之后还剩多少钱?
3,提问:如果算式中只有加法,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如果算式中只有乘法和除法,他们的运算顺序又是什么呢?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成人衣服一件78元,如果买了一件成人衣服和三件相同的儿童衣服共用去213
元,那么每件儿童衣服多少钱?
分析:要求每件儿童衣服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第一步:先算: 表示:
第二部:再算: 表示:
列式:(___-___)÷_____
=
=
思考:以上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如何用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倍数关系?并且知道画线段图的注意事项?
三.巩固新知
1,如果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三倍多45只,该怎样计算呢?
第一步:先算: 表示:
第二部:再算: 表示:
列式:(___-___)÷_____
=
=
请用线段图表示以上倍数关系?
四、随学检验:
(1)、用线段图表示3的2倍。
(2)、用线段图表示3的2倍多1。
(3)、用线段图表示3的2倍少1。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四则混合运算(例5)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周伟红 审核人:
学习内容:课本第6页例5
学习目标:
1、用四则混合运算,分析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准确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习导学: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9×5+234 725-408÷4 322÷7-28
(84+54)÷6 4×(100-23) 90-(35+26)
368÷(2×4) (150-52)÷7 (80+30)×4
课堂探究:
1、教学6页例五:
(1)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小青有多少张邮票?
条件:
小华:我有80张邮票。 列式——
小明:小华比我多15张邮票。 列式——
小青:我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 列式——
(2)、讨论交流:
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小明邮票的张数与小华的张数有什么关系?
(3)自主探索:写出算式并计算
(4)合作交流、解答疑难、纠正错误:
(5) 随堂检测:
四年级3个班的同学去果园摘苹果。
我们1班摘了200千克苹果。
我们2班比1班少75千克。
我们3班摘的苹果刚好是2班的2倍。
问:3班一个班摘了多少千克苹果?3个班一共摘了多少千克苹果?
拓展延伸:
列出算式并计算:
(1)68与20的差除以4,商是多少?
(2)763除以5与2的和,商是多少?
在下面各数之间填上+、-、×、÷或( ),使等式成立。
6 6 6=7 6 6 6=6 6 6 6=2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多位数的读写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周伟红 审核人:
学习内容:课本14页例1----多位数的读写
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多位数的正确读法。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数位顺序表卡片
预习导学:   
1、读出下面各数:50000 10600 40305 70009
2、说一说读万以内数的方法。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读题,了解题意,讲一讲题目中出现的数字的数级与数位是怎样的?
(1)感知数字:议一议: 你觉得这些数应该怎样读呢?
(板书:5920588册、3280000册)
试一试,读一读。
(2)同桌间试读并交流。谈一谈: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3)读万级数的方法是:
(4)课堂小结:
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一、先读( )级,再读( )级
   二、从( )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三、读万级的数时,要按照( )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 个“( )”字或“( )”字。
   四、个级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 )。
随堂检测:
1、16页课堂活动1,说说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2、62和620000读作:( )和( )。这两个62所在的( )不同,所以读法就不同。
  3、309和3090000读作:( )和( )。虽然都有“( )”,但后一个“( )”是( )级的数,所以读完后要加上“( )”字。
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和读数活动,你认为要正确读数一定要掌握什么?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线段、直线和射线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60~63页。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预习导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课堂探究:
1、线段
(1)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请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线,那条最短? 线段的基本特征:
(2)、讨论交流:
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2,直线
(1) 什么叫直线,直线的特点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
3 . 射线。
(1)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让学生大胆设想:(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2)条线的基本特征是: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端点 是否直 是否有限长
线段 有限长
直线 无限长
射线 无限长
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2小题。
2?完成练习十二第1~3题。
3.画一长3 cm的线段,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4.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一条线段长7厘米。 ( )
(2)、一条直线长12CM。 ( )
(3)、直线比射线长。 ( )
(4)、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角的度量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角的度量方法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大家用眼观察那个角大,那个角小呢?
课堂探究:
1.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角怎样形成的?
(2)角是怎样表示的,
(3)角的大小可以用什么来量
(2)学生观察量角器,尽量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
(3)怎样用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学生汇报,集体归纳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
(4).做活动角。(完成课堂活动的1题)
巩固小结
练习十三1-4题
拓展延伸
教师提示学生在答题纸上测量角度是多少: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角的分类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种类
预习导学:
三角板上都有几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什么角?
课堂探究:
1?两个直角拼在一起, 这个新角有多少度?
请填写:1平角=( )直角,1个平角=( )度
2、教学锐角、钝角:
出示教材第66页下面的3个例角。
请大家量这几个角的度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锐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钝角。
3、?教学周角。
请大家用活动角将两条射线重叠在同一条线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一周
知道这个角特殊在什么地方吗?
这样的角是________,一个周角是______°。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填空。1周角=()平角=()直角
巩固小结
一个平角含有几个直角?一个周角含有几个平角?
几个直角?
拓展延伸
1,23度 96度 108度 90度 78度 49 度 156度 180度
360度 1度 100度 89度
请选出钝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锐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数一数下面图形中的直角的个数.
(1)
(2)
(3)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画角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
预习导学:
请大家分别画一个30度的角和90度的角
课堂探究:
自学一:如何用三角板画一个30度的角。
第一步:
第二部:
你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自学二:用量角器画角。
如何用量角器画一个36度的角
第一步:
第二部:
你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一是先确定_____;二是过这个______画一条___________;三是用量角器确定_________;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__________。
巩固小结
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拓展延伸
1,怎样画75°的角呢?
2. 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3,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预习导学:
请大家计算:
12x5= 6x50= 56x4=
23x4= 92x21= 18x26=
课堂探究:
1.教学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学例1。
请大家列出算式:
如何计算呢?算出你的计算方法和答案: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教学例2。
5x3=
50x30=
500x30=
(2)请总结出积得变化规律从这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
巩固小结
1, 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倍。
2, 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拓展延伸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公布答案,最后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然后选一组让学生说说这当中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预习导学:
请大家口算
40x30= 500x2= 600x90=
45x20= 560x40= 81x100=
课堂探究:
1.教学例3。
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
1):可以把647看作_________ , 48看作________来估计。
2):也可以把647看作________,48看作________来估计。
3): 你认为那种方法更加准确呢?为什么?
4):“≈”表示这个答案是______________
5):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2.教学“议一议”。
怎样估算45×496?
1):可以把45看作_________ ,496看作________来估计。
2):也可以把45看作________,496看作________来估计。
3): 你认为那种方法更加准确呢?为什么?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拓展延伸
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一个飞机每小时行进256公里,那么这架飞机15个小时飞行多少公里?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78页例1,第79页上的议一议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预习导学:
口算。121×2= 121×10= 301×2=
304×3= 112×30= 112×40=
课堂探究:
1.教学例1。
(1)初步计算。
“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试笔算
请大家观察教材上的乘法竖式思考一下:
在乘的时候明明123×3的积是369,为什么不与个位对齐,而与十位对齐?
(3)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4)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巩固小结
内化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第79页课堂活动,强调计算要认真仔细。
拓展延伸
1,笔算:
452x12= 826x45=
2,小华每天坚持练习118个毛笔字,那么他半个月一共能写多少个字?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79、80页上的例2、例3,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预习导学:
计算下面各题。20×40= 18×20= 16×50= 240×3=
105×3= 208×2= 301×2= 209×4=
课堂探究:
1.教学例2。
我到果园上班每分钟240米,30分钟到达,王叔叔家离果园多远?
(1) 请列出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大家按以前的方法列竖式进行计算
(3) 那么简便的列竖式算法是:
(4)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教学例3。 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认为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要求路程,你发现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巩固小结
1.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拓展延伸
请笔算:102x45= 540x60=
480x70= 907x46=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84 85页上的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练习十六第1~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理解。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价值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
预习导学:
课堂探究:
1.准备题。
引导看例1情境图。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一天一共铺多少米
请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1。
6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1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列式: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道题对单位有要求吗?
3,教学例2。
1) 你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列式: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求该市至北京的铁路的长度,应用到的数量关系是?
巩固小结 1.练习十六第1题。
2.练习十六第2题。
拓展延伸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整理与复习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复习本章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归纳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构成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通过计算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一次正确率.
3,培养估算意识,简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归纳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构成知识网
预习导学:
课堂探究:
二,计算:

三,列式并计算
1,每箱酸奶24盒,一共145箱.一共有多少盒酸奶
2,迷你型洗衣机授价205元,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迷你型的13倍.
问:每台全自动洗衣机的授价是多少元
3,每辆车可以乘坐165人,17辆车可以乘坐多少人
4,高层: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85平方米,共有34套.
板式楼房: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是108平方米,共有75套.
两座楼房的建筑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巩固小结
运动服:每件上衣68元,裤子每条46元.学校要为田径队买145套.共用多少元
拓展延伸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审核:
学习目标:
1、会口算整百、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2、能正确笔算、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会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的计算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口算:
270÷3= 140÷7= 320÷4=
720÷8= 600÷5= 450÷9=
2、估算:
799÷4= 592 ÷ 42=
176÷6= 314 ÷ 19=
3、提问: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怎样做?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怎样做?
二、探索新知
例1. 我们师生有200名,每辆车乘坐40人,租1辆车需要840元。
(1)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
弄清题意,口述条件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算式。
﹙3﹚探讨口算方法。
﹙4﹚检验作答。
2、出示例题:(参观)
重庆---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重庆
路程(km) 624 624
速度(km/时) 23 52
(1)去三峡大坝大约要多少时间?
(2)回重庆大约要多少时间?
思考:怎样估算?
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的近似值呢?
议一议上面的行程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独立列式:
同桌讨论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呢?还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你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知识: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除数省略,也可以把十位后面的尾数省略,然后求两个近似数的商)
四、随学检验:1、口算:
640÷40= 680÷40= 570÷30=
4800÷30= 320÷20= 340÷20=
720÷40 850÷50= 540÷30=
2、估算:
644÷79= 384÷63= 71991=
62992= 82089= 43158=
3、大象每天要睡180分钟, 牛每天睡30分钟,大象每天睡眠是牛的几倍?
4、果园里要给536棵果树喷药,每天喷90棵,完成这项任务大约要多少天?
五、拓展延伸
( )60÷70=( )
填上数字 商是( )( )
六、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笔算除法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学习目标:
1、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学习重、难点:
笔算除法的方法
(一)学前准备:
1、( )最在能填几?
34×( )< 95 28×( )<86
17×( )<76 47×( )< 88
23×( )<61 32×( )<90
2、口算:
180÷30= 720÷ 30=
960÷40= 400÷80=
3、预习104页内容(例1):
(二)探究活动
例(2) 一辆汽车要离612千米野生动物园去,平均每时行34千米,还要几时才能到达?
1、读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时间=路程÷速度
独立列式
点拨:根据估算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把612看作600,34看作30,在个位上商2
试做
集体做
小结:议一议,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从被除数最高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在位上商。
(例3) 野生动物园:猴馆占地850㎡,猴子有17只,平均每只猴子的活动面积有多少㎡?(独立完成)
知识小结:如果前两位够除,切记商的个位上一定要写。
四、随堂检测:
1、先计算,再说试商过程:
780÷26 898÷28 544÷17
966÷46 486÷27 720÷18
2、384名同学去植物园参观,每小32名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
拓展延伸:
1、5人一天可植树80棵,照这样计算960棵树苗,多少人一天才能植完?
2、有一个鱼塘长是36m,宽24m。另一个鱼塘的面积与它相等,宽是27m,它的长是多少m?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笔算除法(二)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审核:
学习目标:
1、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把口算、估算结合,让学生掌握试商方法。
(一)学前复习: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以是几位数?
3、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应该怎样?
(二)探究活动(例4)
养鸡场运来不688千克饲料,每天要用86千克,这些饲料够用几天?
思考:
1、看题 独立完成
2、这道题除法题给前面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3、怎样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呢?
4、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怎样算?
5、点拨: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小,就除前三位。
用口算和估算结合试商。
三、总结知识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法则:
四、随堂检测:
1、计算:
280÷35 432÷48 234÷78
576÷64 579÷64 288÷35
2、两堆西瓜共重大612千克,刚好能平均分给68位老人。每位老人分得多少千克?
3、四年级有女生23人,男生24人,共管理141棵花,平均每人管理多少棵花?
五、拓展延伸:
小明在计算除法题时,把除数32写成了23,结果算出的商是21余17,正确的商是多少?
六、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探索规律 (一)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至1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并知道这些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2、通过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3﹑感受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 变化规律,并知道这些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2、通过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导学。
1、找出下列算式的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4×6= 700×600=
40×60= 70×60=
400×600= 7×6=
(2)、111÷37=3 444÷37=
222÷37= 6 555÷37=
333÷37= 9 666÷37=
二、课堂教学研讨:
1、教学例1。
出示例1。
(1)、用计算器计算。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2)、探究、合作。
通过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交流、探讨,归纳规律。
(4)、根据规律,写出下式的积。
11111×11111=
111111×11111=
2、教学例2。
(1)、用计算器计算。
2424÷101=24
2424÷202=12
2424÷404=6
4848÷101=48
4848÷202=24
4848÷404=12
9696÷101=
9696÷202=
9696÷404=
(2)、探究、合作。
通过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交流、探讨,归纳规律。
A、从左往右看:
B、从右往左看:
C、从上往下看:
D、从下往上看:
(4)、根据规律,写出上式的商。
三、课内巩固:
1、找规律,写得数。
9×7=63
99×97=9603
999×997=996003
9999×9997=
99999×99997=
999999×999997=
2、根据333333333÷27=12345679直接写商
111111111÷9=
222222222÷18=
333333333÷27=
444444444÷36=
555555555÷45=
666666666÷54=
3、先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再写出一组具有这一规律的算式。
2×7= 2×97= 2×997=
2×9997= 2×99997= 2×999997=
四、课后拓展。
1、根据101×38=3232,写出下列各算式的积。
32×101= 56×101= 78×101=
101×67= 97×101= 101×65=
32×202= 36×202= 48×202=
202×12= 43×202= 202×231=
2、根据前面三题的规律,写出后两题的商。
2211÷67=
222111÷667=
22221111÷6667=
222221111÷66667=
222222111111÷666667=
3、根据11×16=176,写出下列各式的得数。
22×16= 11×32= 66×17=
98×77= 330×56= 55×64=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探索规律 (二)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教学内容:课本第112页例3,113页至1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商不变规律,并知道这个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2、通过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3﹑感受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计算,探索商不变规律,并知道这些规律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2、通过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
一﹑课前导学。
口算。
560÷10= 80×9= 480÷60= 48÷6=
720÷9= 640÷32= 640÷64= 720÷90=
二、课堂教学研讨。
1、教学例3。
(1)、口算。
8÷2= 80÷20=
800÷200= 8000÷2000=
(2)、探究、合作。
通过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交流、探讨,归纳规律。
A、从上往下看:
B、从下往上看:
(4)、归纳出裔不变的性质。
2、议一议。
1500÷500=怎样计算简便。
(1)、交流、探讨。
根据(______),可同时把被除数、除数(_______)。
(2)、独立完成计算。
3、独立完成试一试的计算。
48÷4= 480÷40= 4800÷400=
300÷20= 30÷2= 15000÷1000=
三、课内巩固。
1、口算。
360÷40= 36÷4= 72÷8= 18÷2=
2、填空。
62÷7=﹍﹍……﹍﹍ 620÷70=﹍﹍……﹎﹎
3、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20÷210= 6300÷300= 400÷25=
625÷25= 1200÷25= 2600÷130=
327-96-104 183+45+155 810-199
4、已知39÷3=13,请你根据商不变规律,写出四个商是13的除法算式。
(1)﹍﹍﹍﹍﹍﹍﹍﹍﹍ (2) ﹍﹍﹍﹍﹍﹍﹍﹍﹍
(3)﹍﹍﹍﹍﹍﹍﹍﹍﹍ (4) ﹍﹍﹍﹍﹍﹍﹍﹍﹍
5、根据每列第一个算式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75÷15=5 4200÷350=
750÷150= 420÷35=
7500÷1500= 8400÷700=
75000÷15000= 42000÷35000=
四、课后拓展。用计算器计算。
从下面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273273÷7÷11÷13=
354354÷7÷11÷13=
473473÷7÷11÷13=
569569÷7÷11÷13=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型:新授课 执笔:张利军 审阅:
授课内容:
解决问题中的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具:相关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填空。
总产量=﹍﹍﹍﹍﹍﹍﹍﹍﹍﹍
总价=﹍﹍﹍﹍﹍﹍﹍﹍﹍﹍
路程=﹍﹍﹍﹍﹍﹍﹍﹍﹍﹍
速度=﹍﹍﹍﹍﹍﹍﹍﹍﹍﹍
工作总量=﹍﹍﹍﹍﹍﹍﹍﹍﹍﹍
工效=﹍﹍﹍﹍﹍﹍﹍﹍﹍﹍
2、一棵桃树可摘26千克桃,每千克桃可卖3元钱,。小丽家有102棵桃树。问小丽家的桃每年可卖多少钱?
3、列竖式计算。
765÷86= 321÷45=
432÷21= 828÷21=
二、课堂教学研讨。
1、教学例1。
小明家有花椒树90棵,平均每棵可产花椒12kg。
我们4人8天可以采摘花椒256kg。
今年每千克花椒可以卖9元。
(1)、平均每人每天可摘多少千克花椒?
A、找出已知:
B、找出所求:
C、讨论,列式:
D、独立解答:
(2)、小明家的花椒收入有多少元?
A、找出已知:
B、找出所求:
C、讨论,列出不同的算式:
D、分别独立解答:
E、讨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例2:一辆汽车早上6:00从雅安市出发开往芒康县,3时行了180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什么时间能到达芒康县?
(1)、找已知:
(2)、找所求:
(3)、讨论:求出所用时间后,还要怎么办?
(4)、独立列式解答:
三、课内巩固。
1、独立完成“课堂活动”。
(1)、列出不同的算式:
分别解答:
(2)、列式、解答:
2、某小区新盖15栋楼房,每栋8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2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四、课后拓展。
一班有学生42人,28人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14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10人两兴趣小组都参加了。有几个人两个兴趣小组都没有参加?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整理与复习)
课型:复习课 执笔:孙运玲 审核:
学习内容:课本120——122页
复习目标:
1、 熟练掌握笔算、口算、估算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1、对商不变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过程:
整理本单元学习内容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包括: 、 、 、
、 。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

二、随堂检测
1、 口算
51÷3= 80÷5= 98÷7=
160÷40= 64÷4= 65÷5=
96÷6= 420÷70= 210÷70=
2、 估算
249÷42≈ 425÷59≈
392÷ 41≈ 638 ÷87≈
3、 竖式计算。
630÷78 975÷92
777÷37 442÷48
4、 根据111111÷3=37037,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222222÷6= 333333÷9=
444444÷12= 555555÷15=
666666÷18= 777777÷21=
5、 解决问题:
(1)杜鹃的寿命为23年,老鹰的寿命为92年,老鹰的寿命是杜鹃的几倍?
(2)文化用品厂要把1800瓶墨水装进箱运走,每六瓶装一盒,每10盒装一箱,这些墨水总共装了多少箱?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总复习
课型:复习课 执笔:孙运玲 审核:
学习内容:多位数的认识及数的运算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多位数的认识。
2、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熟练的计算。
学习重点:四则运算的计算能力。
复习过程:
1、 在多位数的认识中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① ② ③ ④
2、 数的运算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多位数加减法 、 、

3、 小结:多位数的读写和数的运算有关知识。
随堂检测
1、一个数减去1,就是最大的八为数,这个数是( )。
2、一个数的亿位上是6,万位上是4,千位上是2,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
3、9600857读作 459064
用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
4、九千零七十万零四百写作 。
二、竖式计算。
403×34 55×240
480÷32 897÷37
三、下面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78+159+22 175-128+25
400 ÷25 902-199
四、 计算
600-30×17 725-43+28
540÷45×230 819÷(108-99)
五、解决问题。
1、 一个加油站平均每天销售800吨汽油,每吨250元,3年能赚多少万元?
2、幸福镇到康乐乡之间的公路长405㎞,一辆汽车从幸福镇开往康乐乡,每时行65㎞,开出4时后,汽车离康乐乡还有多远?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相交与垂直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预习导学:
如图,图中有几个交点?图中有几个角,
分别是什么角?
课堂探究:
1,如图,右图中如果角一是90度,可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例子: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一:过直线上的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三角板画?自己动手试一下
3,例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三角板画?自己动手试一下
巩固小结
做课本95页第一第二题,
拓展延伸
1 如图,分别过A点画两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平行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段玉峰 审核人:
学习内容:第96页上的内容,第97页上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5~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平行的现象,理解平行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体会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平行线的画法。
3?经历探索平行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预习导学:
1.学们看书本93页的主题图,请指出那些直线可以相交,
那些直线永远不能相交
2.右图那些线段相交了,那些没有?
课堂探究:
1, 如图两条直线
1) 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是__________的
1) 他们永远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画出下列直线的平行线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画:
画平行线时,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的延长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或直尺的短边)靠紧,另一个三角(或 尺)靠着这个三角板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了。
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第97页的课堂活动。
拓展延伸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多位数的读写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周伟红 审核人:
学习内容:课本14页例1----多位数的读写
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的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多位数的正确读法。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学习多位数的读法。
教具准备:数位顺序表卡片
预习导学: 1、读出下面各数:
   50000 10600 40305 70009
  
2、说一说读万以内数的方法。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读题,了解题意,讲一讲题目中出现的数字的数级与数位是怎样的?
(1)感知数字
议一议: 你觉得这些数应该怎样读呢?
(板书:5920588册、3280000册)
试一试,读一读。
(2)同桌间试读并交流。
谈一谈: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3)读万级数的方法是:
(4)课堂小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是
一、先读( )级,再读( )级
   二、从( )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三、读万级的数时,要按照( )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 个“( )”字或“( )”字。
   四、个级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 )。
随堂检测:1、16页课堂活动1,说说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2、62和620000读作:( )和( )。这两个62所在的( )不同,所以读法就不同。
  3、309和3090000读作:( )和( )。虽然都有“( )”,但后一个“( )”是( )级的数,所以读完后要加上“( )”字。
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和读数活动,你认为要正确读数一定要掌握什么?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多位数的读写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周伟红 审核人:
学习内容:课本第16—17页内容,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学习目标: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具准备: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仪(或教学挂图),多位数卡片等。
预习导学:1、写出下面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九万 三万零六百 八万零四百零九 一万零四 一千
2、说一说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3、说一说怎样比较万以内的数。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多位数的写法)
(1)合作交流:读题目要求,小组讨论写数的方法。
(2)自学探究: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数位顺序表,并写出来。
(3)做一做:对照数位顺序表,自己独立试写出这些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4)课堂展示: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每写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数“含有几级,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最后写哪一级?”是怎样写的。
(5)课堂讨论:比较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的写法的异同点。
写数从( )位写起。先写( )级的数,再写( )级的数,最后写( )级的数。
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
2、 教学例4:(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1) 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1) 展示交流: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随堂检测:1、比较大小
60150( )73150 62605( )102800 50140( )63140
38856( )38547 430500( )409700 73585( )73579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 )比起,( )上的数( )的那个数就( )。
如果( )的数( ),就比( )。
位数不相同的两个数:
拓展延伸:
多位数的写法,我们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一级,来写数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按照国际习惯,从个位起,每三位分作一节,节与节之间空半个数字的位置。例如,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写作:123 456 000。对于这种写法,大家知道写出的数是多少就行了,不要求一定按三位分节来写。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型:新授课 执笔:周伟红 审稿:
教学内容: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目标: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相关教学情景挂图,写有多位数的数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展示例1教学情景图。
2、读出题中数字,并给这两个数字分级。
二、课堂教学研讨。
(一)、教学例1。
(1)、学生在读下列数时,教师板书。
9600000 1300000000 72450000
板书:9600000=9万 1300000000=13亿 72450000=7245万
(2)、观察、交流:从上面的三个等式,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3)、课堂展示,师生总结: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位后面的()个0,并写上“( )”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 )位后面的( )个0,并写上“( )”字。
(3)、观察情景图,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15000000= 万 14000000000= 万
(4)、独立练习。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7500000000= 48900000=
(3)、讨论:怎样做才能更简捷、更准确? 改写时,不要漏写“( )”或“( )”。(二)、教学例2。
1、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1)、展示例2。 例2: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534607 38290
(2)、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3)、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539044270 746035298
三、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谈谈学习收获。
2、判断题。
(1)、 40000≈4万 ( ) (2)、385000=39万 ( )
3、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480000 200000000 340000000
4、省略下面各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163840000 140000000 79695432
四、拓展提高。
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一个数接近9亿,另一个数接近10亿。
9□9876000 9□9876000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型: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执笔:周伟红 审稿:
教学内容: 练习三(23—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熟练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3、拓宽知识面,进一步体会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一:课前回顾
1、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位后面的()个0,并写上“()”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位后面的( )个0,并写上“()”字。
2、求近似数:(1)、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2)、求近似数时,千位上的数比5小时该怎么办?反之呢? (3)、求近似数时,用什么符号? (4)、求出近似数后,不要漏写“( )”或“( )”。
二、课堂学习研讨。
1、(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2)、交流。结合本题说一说怎样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或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4)、强调:在改写数时,不要漏写“万”或“亿”。
2、(1)、学生独立按要求改写各数。
(2)、交流、强调:在改写数时,不要漏写“万”或“亿”。
(3、比较:哪个城市的人数最多?哪个城市的人数最少?
3、(1)、指名读出第三题题中的各数。
(2)、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改写多位数。
(3)、反馈、矫正。
4、(1)、指名读出第四题题中的两句话。
(2)、学生独立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3)、强调:书写时,不要不要漏写“万”字。
5、合作完成第5题的练习并检查。
6、(1)、小组合作解决第6题(2)、课堂展示
(3)、议一议:把一个含有万级的多位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与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在方法上和结果上有什么不同点?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应先看( )位,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应先看( )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得数里有“( )”字,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得数里有“( )”字。
三、课内巩固。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的数。
7050000 48000000 450000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的数。
600000000 18000000000
3、选择。(1)、比599999多1的数是( )a、699999 b 、60 c、60万
(2)、4200000( )4万 a、= b 、< C ≈
四、课后拓展,填空。
面积(平方千米) 改写成用“万”的数
太平洋 179680000
大西洋 93360000
印度洋 7490000
北冰洋 13100000
1、大西洋的面积是( )平方千米,这个数中的左边的3表示(),右边的3表示()。
2、这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 ),面积最小的是( )。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整理与复习 课型:复习课 执笔:周伟红 审核:
教学内容:29页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1、学生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的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等。
2、数位的排列顺序是从右起按个位、十位、百位( )、( )、( )
( )、( )、( )、( )、( )、( )。
3、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从个位起,每( )为一级。
4、怎样读、写多位数?读、写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4、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怎样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二、指导练习。
1、读一读,议一议。
253471 读作: 是( )位数 ,最高位是(   ) 。
600040010 读作: 是( )位数 ,最高位是(   )
950000803 读作: 是( )位数 ,最高位是(   )
7650000 读作: 是( )位数 ,最高位是(   )
38402000 读作: 是( )位数 ,最高位是(   )
任选一个数让学生说出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写一写。
五十八万零九十六。 写作:
二千三百七十九万六千。 写作:
四百一十万零一百, 写作:
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3、利用卡片,比较卡片上数的大小,再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
7650000和250000   
三、课堂巩固
1、在空格里填上相邻的数。
99999
1000000
2、⑴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3100000
42000000           10200000
⑵填空。(用四舍五入法)
39208≈( )万。 722980≈( )万。
1024500000≈( )亿。 958700000≈( )亿。
⑶填空。
读50030409时。需要读出( )个零。
从个位起,第七位是( )位。这一位的计数单位是( )。
由8个千万,4个万和3个千组成的数是( )。
1个百万是( )个十万。10个百万是( )个千万。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比39999多+1的数是( )。比39999多1万的数是( )。
2、567□000≈567万,□里可以填那些数字 (         ) 。
567□000≈568万, □里可以填那些数字(         )。
3、用3个5,4个0组成一个七位数。
⑴一个零都不读:
⑵3个零都读出来是:
⑶只读一个零是:
⑷只读2个零是: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口算与估算 课型;新授课 执笔:周伟红 审核: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1、 能掌握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估算
重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法:导入法
学习过程
1、 课前预习
1、 口算
300+200 40+50 60+80
100+300 50+50 30+60
1、 合作探究
例、孝水村卖稻谷260000千克,寒鸦村卖稻谷320000千克。两个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1、小组讨论:
2、共同分析:
3、独立列式:
4、共同解决:
5、课堂展示:
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口算比较简便。
例、2001年某地退耕还林401535公顷,2002年达2039800公顷,估算一下,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01年大约多多少公顷?
1、独立思考怎样列式
2、共同分析怎样解决
3、讨论解题方法
4、课堂展示:(1)把2039800看作200万,401535看作40万……
(2)……
课堂练习:
1、3000+2000 18万+35万 5000+6000
47万+50万 9000-6000 8000-2000
76万-28万 90万-30万 8000-4000
1、 估算并与同学交流算法
360280-130600 20158600+ 913070
5710400+2094000 6302700+4010430
拓展延伸:
1、 卫星每分钟飞行47400米,火箭每分钟飞行270000米,卫星的飞行速度比火箭大约每分钟快多少米?
1、 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006年某地主要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统计表
品种 大米 棉花 蔬菜 水果 水产品
金额 2950000 292000 2450000 820000 1200000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加减法关系 课型:新授课 执笔:周伟红 审核:
学习内容:
课本43页例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关系,会根据一个式子转化多个式子
2、能举一反三列举一些事例
3、能牢记加减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难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过程:
1、 课前预习
1、 口算
58+65 69+78 76+45
580+650 690+780 760+450
1、 大象说:“我得体重是3896千克。”小象说:“我比你轻1958千克。”
问两只象一共重多少千克?大象比小象轻多少千克?
1、 合作探究
例、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1、 小组讨论
1、 共同分析:如:我们班有35人,男生17人,女生有多少人?
如果知道女生有18人,怎样求男生人数?
……
1、 提出疑问
1、 合作解决
列式: 18+17=35(人) 35-17=18(人)
35-18=17(人)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1、 小组讨论
1、 共同分析
1、 课堂展示
1、 得出结论: 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等于差加减数。
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两个数的差用减法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随堂检测:
1、 填一填
( )+420=600 78+( )=100 ( )-105=95
1、 根据600+1100=1700,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1700-600= 1700-1100=
3、计算并验算
260+150= 560-340= 358+642=
四、拓展延伸:
在空格里填上适当得数
加数 12 35 40 284
加数 8 50 200
和 46 63 95 280 600
被减数 370 680 49
减数 18 320 72 150
差 52 150 15 23 240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 加法运算律 课型: 新授 执笔: 周伟红 审核:
学习内容:课本46-47页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
加法的运算定律
学习难点:
加法的结合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算一算:
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650+1200 1200+650
二、探究活动
1、从上面的式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1)12+25=( )+( ) 650+1200=( )+( )
2、总结:
叫加法的交换律。
字母表示为:a+b=b+a
1、 举例说明加法的交换律
例 + = +
+ = +
1、 例2学习
一年级有104人,二年级96人,三年级89人,3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分析:1、指名口述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列式。
方法1 方法2
课堂展示: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
1、 试一试(填空)
18+25=( )+18 560+375=375+( )
( )+107=107+96 87 +( )=136+( )
38+129+71=( + )+ 136+89+64=( + )+
三、随堂检测
1、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2、计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50+34+66 133+167+98
109+116+84 212+174+188
3、小丽3天看了一本书,第一天看了37页,第二天看了24页,第三天看了26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四、思维拓展: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 )填上合适的数。
a+125=( )+( )
481+(19+a)=(481+ )+
37+( )=63+37
72+23+77=72+( + )
(18+36)+64=18+( + )
五、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 :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
执笔: 周伟红 审核: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1、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便运算。
学习重点:
简便运算的灵活运用
学习难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口算:25+75 58+42 64+36
200+76 85+15 172+28
1、 提问什么叫做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二、探究活动。
例3 我们一班捐助113元,二班捐了解96元, 三班捐了87元,3个班共为残疾儿童捐款多少元?
1、指名读题 口述条件问题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独立列式,小组展示
方法1 方法2
例4 这个月一共进200套服装,第一周卖了108套,第二周卖了42套,还剩多少套?
1、 指名口述条件,问题
1、 怎样算:方法1 方法2
三、课堂展示与小结:
四、随堂检测:
1、用简便方法计算:
73+186+27 34+55+66+45
37+18+63+82 48+61+39
2、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
198+36=200+36-2 ( ) 75+86+35=86+(75+35)=186 ( )
238—99=238—100—1=137( )
37+189+11+563=(37+563)+(189+11)( )
1、 解决问题:
学校为灾区捐款,低年级捐款723元,中年级捐款970元,高年级捐款1030元,学生共为灾区捐款多少元?
水果超市,上午卖出苹果127千克,梨104千克,下午又卖出桔子173千克,全天共卖出水果多少千克?
五、思维拓展
999+99+9+3 1000—429—181—19—17
六、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
课题: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课型: 新授 执笔: 周伟红 审核:
学习内容:课本51页例5
学习目标:
1、 掌握加、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1、 能正确用这种方法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
学习重点:
减法的简便算法
学习过程:
1、 预习导学
说一说下面的题怎样算简便
378+159+22 350—160—140
125+63+37 3700—1600—1400
1、 探究活动
1、 揭示课题
1、 学习新知
例 何叔叔已收到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98元,她给何叔叔100元,找回2元,这时何叔叔共收电费多少元?
分析:(1)指名口述:条件与问题。
(2)该怎样列式计算?能简便计算法吗?
(3)列式计算

4、思考: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该怎么简便计算?
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该怎样简便计算呢?
(交流汇报 ) = =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1、 随堂检测
1、 填一填,再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325—98=325—100+(2)=( )
198+68=200+68—( )=( )
159+103=159+100+( )=( )
475—299=( )—( )+( )=( )
2、用简便方法算。
412—197 305+496
511—98 302+99
3600—1300—700 903—199—2
3、小芳打一份950字的稿件,她上午打了366个字,下午打了234个字,还剩多少个字没打?
1、 思维扩展
511+103 297+105
511—103 295—105
五、教学反思
1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