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说课稿
花垣县花垣小学 麻晓玲
一、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计算”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本课之前学生对计算器的作用和功能已经有所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器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并学会使用,从而满足学生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计算器进
行大数目的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观察分析以及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激发
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要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探索发现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与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播放一段影片,让学生在了解古代计算器发展史的同时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由此引出现代计算工具——计算器。当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计算器后,深切感受到计算器与我们密切相关,无处不在。这一环节中,多媒体充分发挥了其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优势。让学生有看有听有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尝试使用。
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对计算器各部分的功能简单复习后,我向学生提出挑战:大家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例1四道题,随后归纳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垫定坚实的基础。
2、回归生活,自主应用。
数学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同时为生活而服务。这种应用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我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出这么一个信息,再出示问题,学生得出。接着展示(又问),学生用计算器很容易就得出43435天,再接着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9年时,发出了感慨:生活中节约用水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其高效、实用、及时的特点。我统计刚才连续出示的那些计算题,达150多个字节,多媒体出示仅仅短短几秒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及时充分体会到计算器计算这么大数据时的方便和快捷,同时也让他们深刻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归纳比较,合理使用。
在初步体会了计算器的方便后,我用课件出示两组难度不同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的内分组比赛,看谁算得快。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应用时养成技巧,合理使用计算器,才能把它用到实处。
(三)合作学习,探索规律。
(1)设置悬念,质疑诱导。
当学生感受到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便利时,我出示课件,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的想到用计算器来帮助自己,而我则视而不见,让他们自由的去思考探索。当学生发现计算器都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时,我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怎么办呢?”把对知识的探索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精灵的建议去试一试,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⑵合作交流,探索规律。
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让学生用计算器先算出几组简单数的积,再观察分析算式中因数和积的特点。通过相互争论、补充、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积中的9和0的个数总比因数的位数少1,8和1不变。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兴致高涨,我及时抓住契机,让学生将规律学以致用说出99999999×99999999的积是多少?并问你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深谈感受:原来计算器也有不足的地方,人脑更胜一筹。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计算器,继续追问:难道计算器就没有起一点作用吗?学生恍然大悟:是呀!我们先是用计算器帮助我们很快的找出答案,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快地解决了这道难题。这一环节中突破教学难点,探索出规律解决了问题。
(四)、总结反馈,浅谈收获。
课堂的最后,当学生沉浸在解决了难题的喜悦当中时,我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有的说:我们的大脑比计算器还聪明!有的说: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还有的说:我们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五、说教学反思
综观全课,我在各个环节设置了不同的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观察、自主探索,通过经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有效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多媒体的恰当合理的使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发挥了学生主观的能动性。总之,本课中我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