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大树有多高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79页的内容。 共( )课时 课型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1、学生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以及会求比值、化简比。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同一时刻物体高,阳光下的影子就长,反之就短;同一个物体早晨和傍晚时的影子相对长,而正午时的影子短。通过五年的小学数学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都能帮助本节课的顺利实施。2、课前准备: 6人一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2把卷尺和4根竹竿,并规定其中两根竹竿的长度:一根1米,另一根2米,另两根竹竿长度不限,但要事先量好长度,并标注在竹竿上。每人准备一只计算器。
预习设计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出来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问题引入交流预习作业讨论:要使室外的实践活动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二、实践活动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各组拿出1米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要强调是“同时”?(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各小组任意拿出一根竹竿(要求各小组拿出的竹竿的长度尽量不一样长),同时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使学生认识到因为竹竿的长度各不相同,所以影长也就不一样长了。)学生大胆猜测。通过计算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再次进行测量、计算,验证刚才的发现。学生概括规律。2、议议做做,运用规律。各自推算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各自推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再引导全班交流推算的方法。各组按要求测量出所需数据,再计算出大树的高度。各组交流测算的过程与结果。三、实际运用各组自己寻找一个比较高的物体,测算出它的高度交流。 [板块一]1、交流预习作业2、引入:今天,我们就到室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3、讨论:要使室外的实践活动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板块二](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老师发口令,各小组同时测出并报出1米竹竿的影长。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一样长)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并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还是一样长)(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老师发口令,各小组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然后各小组依次报出来。提问:现在影长怎么各不相同了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估计什么会相同呢?(竹竿和影长的比值)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我们再进行一次实验好不好?交流:各组交流一下算出的结果,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质疑:同一时刻,在海门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与在北京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会一样吗?为什么?概括:关于竹竿高度与影长的规律,我们该怎么表述才严密?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2、⑴ 根据上面得出的规律,推想一下,如果当时有一根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那地面上的影长应该是多少呢?⑵ 如果当时测出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竹竿的影长是10米,你能推算出这根竹竿有多长吗?⑶ 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讨论:在测量竹竿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刻。[板块三]师: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引导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