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单元备课辅导(文稿一和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六单元备课辅导(文稿一和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6-24 19:00:00

文档简介

亲近鲁迅 走近鲁迅
——六上第五组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温州市实验小学 周小平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是以文学人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非常有特色。(这样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在五年级上册也编排过一组——就是 “走近毛泽东”)。
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将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认识鲁迅:
▲ 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安排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 从亲人与普通读者的回忆中认识鲁迅;(侄女对伯父的真情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曾受到鲁迅先生关心爱护过的众多青年中的代表写鲁迅,如阿累的《一面》,链接萧红、巴金的文章等);▲ 从歌颂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臧克家的《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这个单元,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资料袋”到“阅读链接”;从“口语交际 习作”到“回顾 拓展”,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尽管鲁迅是这组课文的灵魂,但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鲁迅,丰满鲁迅的人物形象,还是存在诸多困难。困难一,鲁迅的故事,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困难二,鲁迅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也不会很多;困难三,鲁迅生活的时代,与现今有较大的差距,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的做法,学生难以想像。因此,时空的拉开,距离的拉大,都容易造成学生对鲁迅、对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易体会。
不过,小学教学对鲁迅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就是:亲近鲁迅,走近鲁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避免教学时过于拔高要求,使学生对鲁迅以及他的作品产生逆反心理、或高不可攀的恐惧心态,从而错过了与这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精神对话的时机。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来谈几点实践的操作和建议:
一、通过单元导读,初识鲁迅
我们提倡单元导读。单元导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整组课文有个整体概貌,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从学情出发组织教学。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幻灯片出示,点到“我的质疑”“我的探究”】
单元导读卡
初识鲁迅(摘录教材中描写鲁迅的句子)
他人眼中的鲁迅(摘录教材中对鲁迅评价的话语)
我眼中的鲁迅(自学本单元后对鲁迅的评价)
我的质疑(自学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我的探究(列出我还想了解关于鲁迅的哪些内容)
要完成这张“单元导读卡”,学生需通读单元全部内容,这样,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学习内容,且脑海里对鲁迅会有一点感性认识,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另外,通过“单元导读卡”,我们就收集到不少信息,如学生在学习时碰到哪些困难,还想了解些什么?梳理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大概有这么几项:
▲ 课文内容的疑问
如:周晔不懂,我也不懂,为什么“四周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等(涉及到个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鲁迅先生得了大病还坚持工作,这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阿累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 自己想探究的内容
如:鲁迅先生的生活背景及当时所处的年代;
鲁迅先生的少年生活是充满欢乐的,还是布满坎坷的?
鲁迅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鲁迅先生是突发奇想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吗?
鲁迅先生的笔为什么是匕首,是投枪?
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作品值得我们去阅读欣赏.
……
二、开展综合实践,触摸鲁迅
针对“单元导读”学生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并开展了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系列小型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教材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组课文的教学始终。综合实践内容安排如下:
综合实践导航卡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 活动准备 时间安排 汇报方式
鲁迅的一生 纵观鲁迅一生,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师生共同参与 单元导读后 信息直通车时交流
影片欣赏 观看《鲁迅》(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鲁迅之路》、《祝福》、《啊Q正传》等影片。 老师准备 穿插在整组教学中,利用午间静校或班队课。 写观后感
鲁迅名言 搜集鲁迅名言 师生共同承担 《有的人》教完 诵读课
“走近鲁迅”读书周 阅读关于鲁迅的书籍和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了解其笔下的小人物及其文章的战斗性 老师推荐 贯穿整组教学 读书会、读后感、手抄报
我眼中的鲁迅 通过搜集鲁迅文学、版画等方面的成就,全面了解鲁迅 学生准备 在整组课文教学之后 手抄报、幻灯片、总结报告
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在小学里读鲁迅作品,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重要的是在小学生的心理埋下亲近鲁迅的种子,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长与内心体验的丰富,对鲁迅的作品常读常新。
这样,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们有选择地推荐一些书目,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对于这组文章,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先要亲近鲁迅、走近鲁迅、读懂鲁迅,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亲近鲁迅的引路人。说真的,我们以前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是带有崇拜、充满敬畏的,对鲁迅“横眉怒对千夫指”的形象,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切,对鲁迅“像匕首、是投枪”的犀利,我们的恐惧说不定比学生更甚。因此,我们事先也在广泛阅读,读鲁迅自己的作品,也读钱理群、萧红等的文章,这样导读时、教学时,我们会更有底气一些,更从容一点,言语间对鲁迅的感情会更真实,评价会更有说服力。
三、文本感悟,触摸鲁迅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本组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何达成目标,我们凭借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本组课文,既有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又有他人笔下描写鲁迅的外貌,虽然都写外貌,但方法各不一样。如闰土,鲁迅在《故乡》中对其少年、中年时期进行了描绘,虽描写的点相似,但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一面》中阿累描写鲁迅,却是在同一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到的,表达非常细腻、准确,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
现在来谈谈如何让学生感受鲁迅笔下的外貌描写。《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再体会体会。”我想仅仅是让学生“体会体会”是不够的。请看下面的阅读片断
《少年闰土》的片段教学 (一)积累句子、想象说话1.谈话激趣:闰土是如此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他们的关系亲如手足,难分难舍,留在鲁迅心中的闰土是怎样的?2.出示文中的句子,再次感受闰土的形象。3.想象说话:只可惜他们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再次相逢闰土会变得怎样?(二)学习《故乡》中的片段,再次感受表达方法。 1.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写法上的异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学生互文比较3.学生交流(三)其他作品人物鉴赏(课外引导)
通过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然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外貌,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能够丰满闰土的形象,同时带给学生对人物的认识造成较大的震撼。还有我们老师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些人物的描写。
这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再来看看阿累笔下的鲁迅,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老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细细梳理文字,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面》三处外貌描写(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一面》中的三处外貌描写由远到近,由粗到细,抓住最能突出鲁迅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第一次描写视角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第三次的描写是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是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这样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时,总结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①抓特征。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②有视角。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描写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最后我们也可以当堂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写一写外貌。
2.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组课文还有一个重要的读写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
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好几处,如:《少年闰土》中写道,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但不管是哪一处我们的理解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如谈碰壁,就要联系当时的白色恐怖社会;谈四角的天空,就要联系鲁迅小时侯的家境、所交往的朋友……而这些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好学生对“鲁迅的一生”这一综合活动的开展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带问题的探究性阅读,通过互文的补照,了解鲁迅的生平,知道当时他生活的环境,这为我们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铺平了道路。我做了统计,学生在实践中阅读了《三次被通缉的鲁迅》、《蒋介石通缉鲁迅的七年》、《少年鲁迅》、《鲁迅在仙台》、《弃医从文 拯救灵魂》……学生知道了这些事情,理解文中那含义深刻的句子还难吗?
3.在回顾拓展中,提升鲁迅形象
交流平台安排的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讨论如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刚才已经涉及到,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已经非常落实,故将其省略;二是结合课内外的收获谈谈“我心目中的鲁迅”。
鲁迅是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和实践已有所了解,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对鲁迅各方面的成就能说出一二,所以在交流这方面的内容时向学生强调一点:抓住你认为鲁迅最了不起的一个方面做反馈。于是学生就从“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坚强的战士”、“出色的版画家”等内容入手谈所了解的鲁迅。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而这样一位伟大的战士怎么不受人爱戴呢?轻叩诗歌的大门,让诗歌与学生同行
——六上第六组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温州市实验小学 周小平
第六组是集中编排、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分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个阶段进行。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总的感觉学生热情高涨、特别投入,与以往的几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相比,孩子们的成果也显得更为丰厚,收益更多,收获更大。
那么,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呢?一方面,这与孩子们原有的基础分不开。通过五年多的语文学习,我们已经开展过大大小小的综合实践活动10多次,学生已初步具备开展综合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怎样讨论及制定实践计划;通过哪些途径收集、整理材料;怎样与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可能与老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引导有关。如诗海拾贝这个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就引导学生如何聚焦实践点。
一、诗海拾贝,聚焦实践点
要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又是文学的起源,古今中外,无数的诗歌向学生奔涌而来。面对这浩渺的诗海,如何不迷失方向,并在诗海的漫游中拾到五彩斑斓的贝壳,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也是必须要克服的困难。
诗海拾贝中有六首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代诗的开创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从国内的诗作到国外的名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起始课,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确定实践的主题。但是孩子们选择的主题往往容易偏大,难以开展,如:学生要研究元曲,研究李白,比较国内外的诗歌……显然不容易操作,有些甚至连专家都难以入手。于是,我们引导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聚焦,学会遵循“选题宜小不宜大”的原则,如:同样是研究元曲,可以引导孩子就研究某一个元曲作者,对同一曲牌名的不同作品进行收集、欣赏,甚至可以是学唱一首元曲……这一点,昨天的起始课上已经有所体现了。这样的点小,易操作,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且效果也非常好,记得那次的交流会上,就有一个组带着全班同学唱元曲,同学们兴趣黯然,在这里我想向大家展示一组学生的实践回报(演示学生的成果),这个小组的实践主题是走进泰戈尔,里面有他们的调查报告……
二.与诗同行 欣赏模仿
如果说《诗海拾贝》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6篇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学生实践主题的话,那么《与诗同行》这个板块,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我感觉,孩子们在诗海拾贝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写诗的热情和冲动,很想亲自试一试。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愿望,先带领学生品析赏读诗歌《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几个阅读材料,孩子们对这两篇儿童诗特别感兴趣)
接着我准备了一些灵动、好玩而富有情趣的诗歌,如:《云》、《风》、《雨滴》、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汉》,英国著名儿童诗人米尔恩的《小山上的风》等二十多首,让孩子们有选择的品读涵泳,说说各自的喜欢理由;谈谈诗歌的创作技巧;品味它们巧妙独特的构思……渐渐的,渐渐的,孩子们更深的领会到了写诗的一些小窍门:巧用比喻、妙用拟人、运用夸张、大胆想象、运用假设等。这时候学生也迫切的希望自己能亲自试一试。你看,这是巧用的比喻的手法写成的(幻灯展示)……
三、扣开诗门 精彩纷呈
回顾这次“诗海拾贝 与诗同行”的整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过程,孩子们确实创意多多,精彩纷呈。叫人忍不住拍案叫好,情不自禁的为他们的付出和收获喝彩,让我们来看孩子们的成果吧,成果真是丰富多彩,从组织形式上看,有以个人为主的,有以小组为单位的,也有全班参与的;呈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手抄报,有课件展示的,有展板展示的,有合编小诗集的;从他们自创的诗歌内容上看,有模仿的、有改编的、有自创的……在这里我向大家展示的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成果,六位同学都写了诗,然后配乐朗诵,(课件展示)
在评价和总结的活动中,许多同学都作了总结,有个人的,有小组的,有三言两语的,有长篇大论的,他们都道出了自己的实践心得(出示一个小组的实践心得)
以上是我对本册五、六单元实践的一点粗浅的做法。有不正确之处,恳请各位指正。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