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文档属性

名称 失街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6-28 15: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刘备曹操孙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前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事件
2、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3、动乱年代人民和平统一的愿望
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三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
2、长于描述战争
3、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共120回)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第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     妙联颂孔明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
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名家颂孔明
杜甫《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马谡(shù) 曹叡(ruì) 寨栅(zhà)
B 偏裨(bì) 文几(jǐ) 咽喉(yīn)
C 张郃(hé) 掎角(jǐ) 城垣(yuán)
D 垓心(gāi) 长史(cháng) 辎重(zī)( C )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撤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B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词
(1)倍道而行(2)措手不及(3)等闲之 辈(4)若有差失(5)画四至八道地形图(6)当阳平关冲要道路(7)汲水之道
(8)自隳志气(9)彼若有命(10)见事不谐答案:(1)加倍(2)处置 (3)平常 (4)差错 (5)到达的地点、界限
(6)正处在(某处) (7)打水 (8)灭、毁 (9)运气、命运 (10)顺利全文思路(故事情节)细作急报
孔明调兵、王平辅佐、高翔备救、魏延据要、赵邓疑兵、自出斜谷
马谡拒谏、司马探营
双方激战
挥泪执法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
请各用一句话归纳三部分的情节大意。 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
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
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小结: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情节,前后照应。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结构紧凑。描写人物的方法诸葛亮的“三哭”
马谡的“三笑”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思考:课文“斩马谡”一节,三次写到孔明的哭,但哭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挥泪,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动? 被马谡临逝之言所感动,对马谡即将被处死,从个人感情上深表同情、悲痛,但军法无情。表现孔明极富人情。第二次哭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动?流涕斩马谡是为了正军法,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自己内心是极不愿意的。第三次哭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反映出孔明什么思想活动?大哭不止为自己用人不当,深感有负先帝,深深自责。思考:课文中三次写到马谡的笑,每次笑的对象、原因、含义不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一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
诸葛亮笑他周密部署,分派重兵把守。笑他部署不当,过于小心,不如自己准确得当
(2)第二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王平王平劝阻他在山上屯兵觉得王平见识短浅,不如自己熟读兵书,部署得当.(3)第三次笑的对象是谁?笑的原因是什么?笑的含义是什么?司马懿笑他亲自察看自己的部署,准备攻打认为自己部署得当,司马懿来攻打完全是白白送死.五、人物形象 1、马谡  马谡迫不及待地抢守街亭,当诸葛亮叮嘱他“不可大意”、不可轻敌时,他自炫“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发表轻敌言论;并夸下海口,以全家性命担保。布守街亭时,他不听王平苦谏,擅自屯兵山上,排长蛇阵,致使街亭失守,导致蜀军溃败。他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犯军令,是个十足的赵括式的崇尚空谈的人。
2、诸葛亮  诸葛亮从司马懿的行踪中料定他必取街亭,立即部署重兵把守。在马谡主动请战后,他嘱咐再三;当马谡立下军令状后,他又委派办事谨慎的上将王平协助,计划部署周密;当看了王平送来的图本,情知事情不妙,决定采取补救,但为时已晚,便当即部署撤退。战斗结束后,他嘉奖有功的赵云,挥泪处置了违犯军令的将领马谡,深责自己有负先帝。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是作者心目中知识分子的楷模。六、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正反对比,主次衬托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马谡的“三笑”——狂妄自大,麻痹轻敌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孔明的“三哭”,表现人物极度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出人物执法严明,忠于汉蜀,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的品格。小结: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以描写的角度为标准来分类的。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这种描写也叫正面描写。
间接描写就是从其他人物的描写里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价来描写人物,这种描写也叫侧面描写。这种方法,按习惯又称为烘托法,即烘云托月之法。例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到:

小芹今年十八岁了,……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去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的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儿,前庄的人来回一里路也不觉得远……
这一段文字没有一处直接写小芹的漂亮,然而通过渲染人们处处、时时想和小芹接近这一点,就间接地把小芹的漂亮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