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p33--34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的概念。
教具准备:天平、黄豆、硬币、两袋盐、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二、 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 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 感受1克的轻重。
(1) 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 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 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 感受几克的轻重。
(1) 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 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00~2003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05年发行的1角硬币)。
(3) 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
4.小组合作 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5. 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
6. 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7. 算一算。
提问:利用小组同学的硬币,你们还可以得到多少克?掂一掂,感受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感受。如:10枚1元硬币重60克、3枚1元和4枚5角硬币合起来重34克……
8. 学习以克为单位称物品的质量。
出示第34页水果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质量吗?怎么看出来的?
讨论:我们在称物品质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质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样读出质量?
谈话:我们带来的水果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估一估、称一称。
先选几个称一称,让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再次估计自己水果的质量,再称一称、掂一掂。
9. 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猜想:只看千克和克,你能猜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
验证:(出示两袋食盐)一袋食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说明两袋食盐正好是1千克。
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三、 综合练习,深化认识
1. 完成“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品的轻重,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少克呢?
用天平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书重218克,也可说大约220克或200克)
提问:数学书和文具盒比,哪个重?掂一掂,再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分别称出文具盒的质量。再比一比,看估测的对不对。
2.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解决第4题:
(1)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
(2) 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3) 小组交流后,教师演示讲解。
四、 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课后作业。
(1) 分别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不同克数的硬币,再比一比,估计各种学习用品的克数。
(2) 到超市看一看,哪些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