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题设计
(一)古诗词曲赏析
近年来,古诗词曲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以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古诗词曲鉴赏题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就是①积累古诗词曲中的经典名句;②理解、鉴赏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效果;③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一、考查的重点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熟悉与作品相关联的背景资料,注意诗体及作家的风格,能概括诗词曲的大意,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会晶析诗词曲的语言——从遣词用句、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品中的重点词、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作品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诵读、品味作品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二、主要题型
1.选择题:单选为主,也有部分多选题。
①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词句涵义、意境、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评论、鉴赏。
②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表面信息的理解,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的结论的正误。
③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诗文名句的积累。
2.填空题:
①识记型填空题:主要用于默写诗文名句的上下句,作家朝代、字号、作品题材及出处。
②筛选型填空题:主要用于能直接从作品中找到的、不需要归纳概括的、包含某种信息的词句等。
③理解型填空题:主要用于概括作品要点,经过分析推导做答。
3.简答题:
①筛选型简答题:从作品中截取不多不少的词句回答问题。
②概括型简答题:概括作品的要点或大意。
③解说型简答题: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析句意。
4.品述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评述作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诗词曲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综合分析几年来各地考卷,古诗词阅读鉴赏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考查重点是作品的内容和语言,一般比较浅显,只要掌握课内古诗的相关知识,一般都能回答。也有一些拓展表述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小处着手,切中题旨,简明扼要,语言流畅。
(1)客观题解题方法:识记方面测试题,只要平时积累下来了就行,并无技巧可言,这里主要谈判断选择题做法。做这类型题目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看是否曲解原意,或者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等等;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混 淆视听,增加判断难度;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有时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5.看是否以偏概全或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
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往往以简答、品析表述题为主,做好这类题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从关键词语人手,如抓住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人手,分析概括,作答;3.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词句的原意;4.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人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二)现代诗歌赏析
目前依据新课标编写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都加强了现代诗歌的阅读。这主要是为了凸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总目标。
对现代诗歌的阅读,目前中考中出现的并不多,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类题目将不断涌现。一般来说,现代诗歌赏析的考点有:1.把握诗歌朗诵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是十分重视朗读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吟诵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2.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品析。3.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要答好试题,就必须加强诗歌的整体阅读。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2.分析诗歌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主旨;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一词一句往往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我们可以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还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意的方法,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4.理解现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5.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另外,要注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两种;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手法、对比手法、象征手法、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还有静与动的结合,声与寂的映衬等。
一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2.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 ,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 ”、“ ”、“ ”、 ”、“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若把诗中“几处”改为“处处”,“谁家”改为“家家”好不好 为什么
二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两诗中 是小令,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7.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8.“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
9.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10.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 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三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 ,再到 ,视象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
1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3.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四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0.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1.“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以描述。
2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宇,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3.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2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26.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100字以内)
五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27.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自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
28.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 诗;从格律看,这是一首 诗;从音律上看,这首诗押的是 韵,韵脚是 等字。
29.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联大意:
首联写 颔联写
颈联写 尾联写
3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3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2.诗中的乐天指的是 ,“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 ,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33.下面对诗歌的解说有错误的是( )
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自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将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人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那些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的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34.“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诗人怎样的心情
35.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3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七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2.诗的开头两句回顾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事:一件是 ,另一件是 。
43.“惶恐”和“零丁”均有双层含义,请分别指出。
44,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45.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八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6.“西都”指的是(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潼关
47.“伤心秦汉经行处”作者“伤心”什么
48.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也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49.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
诗词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1.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层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言之有理即可)。2.西湖暖树新蒸乱花浅草;3.C。4.C。5.不好,驾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因为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二、6.<天净沙·秋思)寓情于景,断肠。7.深秋晚景图。8.坟墓海峡家国之思(意近即可)。9.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10.“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三、11.望草木花鸟。1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臀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3.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14,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四、20.边塞秋色思乡之情。21.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22.D。23.D。24.C。25.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26.略。
五、27.放翁农村淳朴民风山村秀美景色。28.抒情七律un浑、豚、村、存。29.游首联写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的热情好客;颔联写山村曲折多变的美丽景色;颈联写春社日之前的热闹情景;尾联写作者的心情,抒发感慨。30.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31.C。
六、32.白居易见教见谅见笑。33.A。34.痛苦而又孤寂。35.用典。36.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42.以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在国家危难时刻起兵抗元。4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4,D(颔联)。45.人难免一死,但要有气节,要为国而死,死得其所,才能名垂千古,例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等。
八、46.B.47.抚今思昔,为人民的苦难而痛心。48.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49.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