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8-26 12:58:0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 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历史的回顾:盟军登陆抢占海滩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诺曼底登陆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蜡 烛(苏联)西蒙诺夫 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背景: 一位年轻的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整体感知:概述故事。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自主研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合作交流对炮火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反复描写烛光和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
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问题探究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拓展延伸: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她的一家人正围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收藏我吗?” ------ “哦,当然啦。”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兵找来。他们在壁橱里发现了那个美国人,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而那个收藏了伞兵的法国农民被当场枪毙 在自家的庭院里。妻子呜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人为如何处置俘虏发生了争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听到他逃走。他们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逃跑是没有什么希望勇 气的。对,还有一次最后的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 他往回跑,这个美国佬又来到农家跟前,敲着厨房的门。 女人来得很快。她脸色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的,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这个美国青年的 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原意隐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人没有再来,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 了他们——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寡妇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三天之后,诺曼底的这块地区解放了,他能够重返部队了。作业: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