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2007年高考语文后期备考对策1、诗歌鉴赏备考对策 2、作文复习备考对策
四川省广汉中学 考什么 (考纲) ①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分析:“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就是“情理”;“形象”就是“景物”;“语言、技巧”就是表现“景物”“情理”的方式。所以,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就是 “景物”“情理”以及表达它们的方式。
概括起来就是对“景、情、方式”四个字的鉴赏。
怎么考(考点)
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一览表 从上表分析可知 1.从考点看:
必考点——景与情,17个题
常考点——炼字句,15个题
轮空点——技巧整体理解7个题
2.从题材看:
咏物写景、咏史怀古、送别思归等多个方面
3.从时代看:
晋诗1首,唐宋诗各4首,宋词元曲各2首
元词1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
4.从诗体看 :
14首近体诗中七绝11首,七律2首,五律1首 高考诗歌鉴赏
一般有以下五种考法
1.对景物的鉴赏 2.对情理的鉴赏
3.对景情的鉴赏 4.对炼字句意的鉴赏
5.对技巧的鉴赏怎么办(对策)一、细读、注重整体理解
1.细读全诗“四扣住” ——题目、诗句、注释、题干
2.整体理解“五什么” ——这是一首什么诗?诗中抓住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情理? 这些景物、情理运用了什么手法?具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注重以下五抓
1.抓“景物”的把握 2.抓“情理”的把握
3.抓“景情”结合把握 4.抓炼字句意的把握
5.抓鉴赏答题的表述
抓“景物”的把握
抓“景物”的方法:①从词性而言抓名词、动词、形容词 ②从表达方式而言抓记叙、描写。对策是:扣住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名词入手以把握诗中的“景物”,从景物的“形、声、色、味”“远、近”“动、静”这类词入手来把握诗人对景物的形象描述。
如2006年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和“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晚:归艭、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抓“情理”的把握 抓“情理”的方法 从词性而言通常抓形容词、动词,尤其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从表达方式而言通常抓议论、抒情。对策是:扣住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入手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具体方法为“四品味”。
品味诗题
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其中的“送”可以看出是送别诗,表达的离别之情。
品味诗中词句
06年 安徽卷“送卢梅坡”中“教人怎不伤情”一句中的“伤情”表现的是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品味诗歌注释
06年江苏卷“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妻子生日作者却浪迹天涯,从中可以看出感情的愁苦与无奈。
品味“知人论世”
①扣诗人及所处时代 ②扣题干命题者提示。抓“景情”结合把握 “景情”结合的方法:实际上涵盖了“表达技巧和语言”。
必须指导考生弄清以下要点 ①情景结合的方式 ②常见的修辞手法 ③常用的表达方式 ④语言运用的特点
如2006年福建卷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抓炼字句意的把握 抓炼字句意的方法:①扣上下句前后词明情景 ②扣本
义明诗中意 ③扣修辞格明作用
例1:06年江苏卷的第1小题对魏初的“去岁今辰却到家,今
年相望又天涯”中的“又”字进行赏析。
答:“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饱含作者的愁苦与无奈。
例2: 06年广东卷对诗中“带得钟声到海幢”中“带”字的妙
处进行赏析。
答:“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
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抓鉴赏答题表述鉴赏答题表述的方法:
针对试题的提问,做到答题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具有文采,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有据、有序。答题对策是:
①结构:“总---分---总”、或“总---分”、“分---总”
②要点:扣“情、景”
即扣住景物的“形、声、色、味”“远、近”“动、静”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③表述:抓“词、句”
即扣住诗中蕴涵有“情、景”的词句,根据其大意,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来。
④运用专业术语作文复习备考对策一.考纲分析
作文“发展等级”的“丰富”这一点中增添了“论据充实”;把“词语生动”变为“用词贴切”,“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
二.备考对策——两个明确、三个加强
1.明确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2.明确高分作文的标准(议论文)
3.加强文体的入格训练,做到“论据充实”
4.加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文面 整洁的技巧。
5.加强作文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搞好高考作文预测
两个明确 1、明确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①反猜题、押题。命题往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免了考生的预制件,达到公平竞争,有利于高校选才。
②两个贴近:贴近中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让考生应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理可论,有情可抒。
2 、明确高分作文的标准(议论文)
内容上:揭示真理 弘扬正气 匡正时弊
启迪心智 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
形式上:①短语(成语典故)②句式(整散结合)
③句子(诗词名言)④修辞(排喻偶问)
⑤标点(问感引书)⑥书写(规范清爽)三个加强 1、加强文体的入格训练,做到“论据充实”
作文入格的训练:应先求入格,然后才求出格,最后再求高分;先分项过关,后综合过关,步步落实,由分到总“滚雪球”,注意其序列。如议论文的训练,可遵循以下序列。
序列一:观点的提炼
序列二:论据的选择与叙述、议论
序列三:论证方法的运用
序列四:论证结构的运用
序列五:结尾训练“论据充实”的“五途径” 答题存在的严重问题是论据缺乏、陈旧,欠典型,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的作文,无论据,少论据,胡编乱造论据,已经成为制约考生作文得高分的瓶颈。
解决的办法有以下“五途径”
1.从教材中去发掘
2.从考卷上去发掘
3.从练习中去发掘
4.从复习资料中去发掘
5.从新闻媒体中去发掘 2、加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文面整洁的技巧。
一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高考作文标准。
二是训练时,可将标准印在作文卷上,便于考生写作时有的放矢。平时训练,教师应有意识地按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给分。
三是培养学生养成文面整洁的习惯,训练学生修改字句、形成文面整洁的技巧。 3、加强作文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搞好高考作文预测。
根据目前各种信息分析,今年作文,形式上不一定是话题。从2000年至今,话题作文已有七年,其积极性虽自不待言,但其局限性也不可忽视,因此其它作文形式的训练必须重视,不能顾此失彼。内容上,要注意新课改精神和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的青春体验、人文体验和勤俭爱国、自我价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注等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
附:“论据充实”五途径分析(部分) 一.从教材中去发掘
06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问生命》
站在大河之畔,望滚滚逝水,我叩问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澜的美艳?你能否有不计逆顺,不计成败的超然?你能否有扬鞭策马,登高望远的旷达?败,你能否有滴水穿石,汇流入海的意志?你能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语文教材《滕王阁序》)的傲岸?你能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史教材)的倔强??
一、逝者之魂
历史,总是这样的承重,它载负着古往今来的沉淀,让后来者鉴照不断轮回的人生。还记得汨罗江畔那踽踽独行的屈子吗?那浊世中纵身一跃的悲壮,使多少人在阵阵清波涟漪中明白了何为“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语文读本《涉江》)!就是那个湘江边徘徊的身影,沧浪间翻滚的灵魂,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语文教材《屈原列传》)的年代,执著的求索着生命的皈依,“质本洁还洁去”,他用香兰般的身躯筑起了一个神圣的祭坛,让生命在献身的高贵中不朽!
心而无色,何能示如此之鲜红?人而无格,焉能矗如此之巍然? 至今犹记,那茅屋前振聋发聩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呐喊“漂泊”如“沙鸥”般潦倒的生命何以能有如是与黎民苍生共温暖的情怀?即使生命之途总是“旅夜”“孤舟” (语文教材《旅夜抒怀》)相伴,韧然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处涸辙以犹欢”(语文教材《滕王阁序》),“诗圣”杜甫用那不屈的精神鼓胀了一面“济天下”的帆。诠释生命的要义,让多少匍匐者在跪拜中腐朽!西子湖畔,那白铁铸就的
臣就是对漠视生命尊严的严正警示!继往开来,后行者在不断的攀登。吹拂八面来风,衣袂飘飞。站在历史的祭坛上,追问生命的归属。
念天地之悠悠,前有古人,我们大声叩问:后来者何? 二、生命之淀
查看历史的典籍,我们叩问世间所有的生命,才惊奇地发现,每段生命的生长方式都不会相同。有的一如瓦缝间的蒿草,有的一如峭岩边的孤松,有的亦如蚌壳间的珠粒,有的亦如天空中的流星。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美的过程。在继承中沉淀,在升华中涅槃,让生命蜕其浮华,变得纯粹而厚重。许是千年漫漫风沙过,堆砌了大漠中的雕塑;许是万里滔滔江河流,涤荡了心灵间的神气。蓦然回首,生命之淀竟是如此之厚重! 三、魂兮归来
当亘古的《国风》吹过,当千年的玉门箫起,我们问茫茫寰宇,万里之遥的塞外,是谁在挥舞着大汉的旌节向东眺望?铁马冰河,孤村僵卧,(初中语文教材)是谁在弥留之际幽然长叹??昔我往矣,日月曾几何,而生命之约不改!?峰峦如聚,江山如簇,是谁挥舞着巨手,在茫茫天地间擎柱主沉浮?南极风光,皑雪飘飘,是谁在异域他乡抒写炎黄之骄傲?渺渺苍穹,浩浩乾坤,是谁向寰宇作睥睨之俯视?那是黄河灌注的血脉,那是轩辕传承的子孙,那是方正的汉字教会了我们顶天立地!
爱吾之所爱,彰显千年的精魂,我们将迎来蛰伏腾飞的盛世中华!
二、从考卷上去发掘 2007年成都0诊题作文:以“和自己赛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题的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0题丛飞的事迹:丛飞,2005感动中国的深圳歌手。10年间,义演400多场,捐赠钱物300多万元,支助许多困难学生,视奉献为最大快乐;被183名贫困孩子喊作“爸爸”。2006年4月2O日20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死前立下遗嘱,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
三、从新闻媒体中去发掘
关注社会 演绎美丽(罗江中学 陈婷)
美丽的世界中有许多美丽的人物。许多不同的大学生演绎不同的却同样迷人的美丽。因为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他们有情有爱。(起笔擒题,简明生动,“迷人”“美丽”归因与两个“关注”,自然而贴切)
(一)本禹之情
面对着无数期望的眼睛,他震动了;在看着那在风雨飘摇、简陋无比的教室,他落泪了;在看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孩子们的可爱时,他选择支教留下了。这就是徐本禹,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当他了解到这里的一切时,他毅然来到了这个贫苦的地方,关注这里的贫困儿童,帮助他们搭建起一座通往知识殿堂、通往外部世界的桥梁。(三个“了”构成排比,介绍徐本禹的感人事迹。行文思路:震动、感动——留下支教——搭建桥梁,简洁明晰,不枝不蔓。 )
他关注着贫困的失学儿童。(段末扣题,突出“关注”)(二)战辉之刚
洪战辉,一个刚毅的男子,一个从小便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的男子,一个对待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却如亲妹妹般的人,一个过早承担起重担,却不向社会,向他人索取一点的男子汉。(四个“一个”,概括点出洪战辉身上展示出的闪光之点——刚毅自强。排比句式,大气磅礴)他总说这些困难压不倒我,我自己能挺过,他说:“社会需要关注的人还很多,应该去帮助他们。”(巧引人物语言,既突出了人物美德,又照应了“关注”这一话题)好一个洪战辉!不愧为顶天立地的汉子。面对无数困难的时候,还想着其他同样处在困苦中的人们。(议论抒情,增加了文章的魅力)
他关注着周围的人,关注着社会。(段末再次扣题,突出了“关注”) (三)春华之歌
刚入大学时,他就积极入党,在各方面努力做好,临近毕业时,他向党、向人民交了一份珍贵的答卷,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他就是李春华。在面对两名溺水儿童时,他毅然跳进水中,奋力将两个孩子推上岸边,而自己却永远留了下来。(进入大学,积极入党——临近毕业,践行信念——儿童溺水,毅然救助。行文语脉明晰,语言干净利落)多么感人的一幕!让我们见到了人世间那种“舍生取义”的大义精神。(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他关注着弱小,关注他人。(段末又一次扣题,进一步突出了“关注”)
徐本禹、洪战辉、李春华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光辉的代表,代表着积极向上,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对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进行总评,再一次强化了“关注”这一话题)
这个世界是用爱和情交织在一起的世界,让我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他们、关注那些有需要帮助的人,用我们的力与情一起浇灌这片爱的地土地,用爱来演绎美丽。(语言生动形象,既总结了全文,又照应了本文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