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新闻两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1949年4月)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气魄雄浑而意境高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8年,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后,给国民党以沉重打击,为了卷土重来,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阴谋,国共双方谈判,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为歼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注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阻塞( )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è
新闻的五个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思考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课文
结构1、2
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渡江情况(略)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较详)东路军渡江情况(详)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战况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词语积累负隅顽抗 撰写 皖 绥 靖 yúzhuàn潢川 鄂 豫 濂 聿wǎnxiùsuíèwén古宛县 星宿 阻遏 阌乡huángyùliánèyùwǎnjìng负隅顽抗( ) 悍然拒绝( )角落蛮横的样子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白
崇
禧蒋介石听录音,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第五层: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
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三层(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
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
溃败的背景。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
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主 体思考:
本文题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解放南阳三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两则新闻的主题 两则新闻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正义战争的胜利,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
胜邪恶!练习指导课后练习三:一、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二、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三、1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