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9-06 19: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2、背诵和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拓展延伸背诵其其它描写山水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注音自学理解诗句。
2、在朗读中欣赏、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诵读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课前准备:课件,了解三位诗人和作品。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独坐敬亭山》 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2、 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创设情境,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五、创设情境,多诵读,悟诗情。
  ①自己带着感情;②小组读;③全班再齐读古诗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 《望洞庭》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2、 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过程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忆江南》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和默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学生先回答,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堂上检测:抄写或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解,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2、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的特点。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的特点。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
4、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听写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7)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 有感情朗读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6、朗读全文,总结。
7、作业
背诵课文,抄写描写山、水的排比句。
板书:
总述 甲天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 分述 热爱
山:奇、秀、险
总结 美如画卷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条理,了解游览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学过程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ɡ)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三、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板书: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五、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
六、学习第一和第二部分。
1、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 什么事
2、路上见闻?
3、体会“随着山势,……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变换调子。”
4、朗读这段话。
七、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4—8自然段。
2、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二、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板书:窄小]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三、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四、整体回归。
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五、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课后题3 《辅导》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映山红   突兀、 森郁    窄小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演示课件,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森林之广大、幽静、稠密、幽深、美丽)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绚丽多彩的语言,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作业
完成《辅导.》
板书: 骑马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森林 水声 美
热爱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能力: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在交流中学习语言。
(2) 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景物,老师拍照校园部分景物。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我们在校园里生活学习了几年,我们每天与我们的校园朝夕相处,可以说是最好的朋友了,今天我们就以校园为题,写一篇关于校园的文章。
二、明确写景要求:
1、打开书本,指名读习作要求。出示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写写校园的景物(板:写景)
3、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回忆一下写景物的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自由讨论) 课件 出示:
仔细观察 抓住特点
依照顺序 描述特点
动静结合 突出重点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5、自由讨论交流:这按一定顺序指哪些顺序? 出示: 比如 校门口这一带的景物:(走进校门口)(右边)榕树 ----(左边)木棉树、米兰花……(前面)凉亭、台湾草、花……
那么按一定顺序描写有什么好处呢? 板书:清楚
7、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颜色 形态
气味 声音
大小 ……
8、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还要求我们把文章写得怎样? 出示:
生动
板书: 形象
具体
9、要想把文章写生动、具体,可采用什么方法? 出示:
比喻
板书: 拟人
夸张
10、出示: 写作结构:总、分、总
三、 学生练说
好下面大家就按照刚才我们说的要求和方法来说说你观察到的校园景物。出示
比如 :榕树 -、木棉树、台湾草、樟木树、柏树、假山、花、(玫瑰、满天星、虎尾兰、凉亭、芒果树、、、、、
四、出示校园景色照片,欣赏校园风光,感受美。
五、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部分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板书: 多观察 多积累
六、 出示范文、受启示
1、讨论范文:你认为她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好?
2、总结:从以上分析,你受到什么启示
七、修改习作。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