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平行线的判定 (第1课时)
一、教与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会运用这三个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说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平行线判定的研究,使学生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热情。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用数学语言表达简单的说理过程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但用平行线的意义来判定两条直线的平行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寻找有效的判定方法,那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设置这一疑问,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二是引出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回想用一副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并用这个方法画直线b的平行线a。
为什么用这个方法画出的直线a,一定平行于直线b ∠1与∠2有什么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可以完成画平行线,并通过观察∠1与∠2的位置关系,为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作了铺垫,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2.合作交流:
(1)、在画图过程中,因为保持∠1=∠2,所以画出的直线a平行于直线b。
(2)、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这个判定方法与上节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若图(2)中直线a、b被直线l所截,若∠1=∠2,直线a与直线b
个性化设计:
平行吗?
若∠1+∠3=180°,则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
由此得到: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思考总结: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寻找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5) 如果CD∥AB,EF∥AB,那么直线CD与直线EF平行吗?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精讲点拨:
例1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个性化设计:
解:因为b⊥a,c⊥a,
所以∠1=∠2=90°,
所以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能利用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证明b∥c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文字叙述画图形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解题能力。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如图(3),AB,CD相交于点O,∠A=∠B,可得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
(2)如图(4),已知∠1=∠2=∠3,
因为∠1=∠2,所以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
因为∠1=∠3,所以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能力提升:
如图(5),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给出下列条件:①∠1=∠2,②∠3=∠6,
③∠4+∠7=180°,④∠5+∠8=180°,其中能得到a∥b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四)达标测评:
1、选择题:
(1)如图(6),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
A 、∠DAC= ∠ACB B 、∠B=∠DCE C 、∠D=∠DCE D 、∠D+∠BCD=180°
(2)在同一个平面内,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平行线的位置关系是( )
A、 都平行
B、 都相交
C、 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相交
D、 都平行或都相交
2、填空题:
个性化设计:
(3)如图(7),若∠A=∠3,则______∥______;
若∠2=∠E,则_______∥_______;
若∠A+∠ABE=180°,则______∥________。
(4)如图(8),D,E,F分别在AB,BC,AC上,若∠2=______,则DE∥AC;
若∠2=_____,则DF∥BC。
3、解答题:
如图(9)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60°,请你补充一个合理的条件,使a∥b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1. 平行线的判定法则
2. 平行线的传递性
六、作业布置:
习题10.4 A组第1,2,3,4题,B组第1题
七、教学反思:
王庄镇初级中学 张玉梅
个性化设计:
1
b
2
a
c
b
a
1
3
2
图(2)
E
F
C
D
A
B
a
b
c
1
2
N
D
E
A
C
B
2
3
1
图(4)
A
D
B
C
O
图(3)
8
c
a
b
1
5
3
7
2
6
4
图(5)
A
B
图(6)
D
C
E
B
D
E
C
A
2
1
3
图(7)
F
1
图(8)
B
E
C
D
A
2
l
2
图(9)
B
A
4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