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八年级数学第7章第2节《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 》是《课程标准》“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本章内容与已学内容“实数”“整式”“勾股定理”联系紧密,同时也是以后将要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 “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本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及其性质以及最简二次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加减运算。这一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
学习下一小节“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把握,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识别同类二次根式。
2、会利用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悟类比思想。
2、通过对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探究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得出及运用。
难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及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
我采用创设情境,用实验操作法来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愿意学,并设计追问,探究,运用来强化重点,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
以《新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出现有些关系式如, 还能进一步化简吗?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二次根式的概念,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理念。
2.自主探索、研讨发现
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口、动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获得的。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 方法。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合作,一种交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以旧促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导入环节,在一节课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行后续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我在一开始利用课件投影,提出三个问题:1、什么叫二次根式? 2、什么叫最简二次根式? 3、我们化简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教师提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温故,采用先讨论再个别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基础上,举手发言。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为本节课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二、创设情境,观察类比
我利用课件投影,出示问题:要用栅栏围成两个相邻的正方形羊圈,它们的面积分别是27平方米和48平方米,栅栏的长度为多少米?与同学交流。
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题基础,因此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请一位同学上来演板,集体讲评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所列的算式 还能进一步化简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出它们化简后的二次根式的共同特征:1都是二次根式,2被开方数都相同。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从而得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然后给学生强调判断是否为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是1先化简二次根式,2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我在这里增加了一个练习题:判断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同类二次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会判断同类二次根式。
三、问题牵引,发展认知
我利用课件投影,出示问题:1.什么叫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呢?类比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可不可以合并成一项呢?引导学生探究出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紧接着出示问题:我们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做一道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的题目,然后尝试总结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并讲解完例1。安排例1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巩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而不是学而不会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问题策略,做到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我让学生做课本第11页练习题的2题。第2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的方法步骤的掌握情况,及考查学生耐心和细心。通过课堂总结和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例2让学生各自仿照例题编一个类似的题目,然后同桌互相评价,修改,解答。安排例2有一下两个用意:1.通过模仿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2.进一步检查巩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叫同类二次根式?(2)如何判定两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3)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是如何进行的?教师让学生独立回答,检查学生本节课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
这样的小结,一方面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法指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七、布置作业,强化所学
本节课的作业是课本第11页习题A组的1、2题和 B组的1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在板书上,我力求做到规范书写,板块布局合理,画图准确美观,整个板书规范合理。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着《数学新课程标准》,“人人都可获得有用的数学,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古希腊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节课教师始终处于一个点火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