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2 .1等差数列的概念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情景1:把班上学生学号从小到大排成一列:
如:1,2,3,4,…,63,64.
问题1:请学生归纳出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
问题2:把上面的数列各项依次记为,
学生填空:
问题3:上面的数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者写成 ().
注:强调,原因在于有意义。
问题4:提问学生,能用普通语言概括上面的规律吗?
数列后一项等于前一项加“1”,或者 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1”.
上面的数列已找出这一特殊规律,下面再观察一些数列并也找出它们的规律。
情景2:看幻灯片上的实例
(1)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共设置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4个级别体重组成数列(单位:kg): 48,53,58,63.
(2)水库的管理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下降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组成数列(单位:m):18,15.5,13,10.5,8,5.5.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如,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组成的数列是:
10072, 10144, 10216, 10288, 10360.
(4)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尺码最小的是21码,相邻两个鞋号间隔0.5码,最大的是25码,组成的数列:
21,21.5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问题5:请学生写出上面的数列,观察这些数列的特点,并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
(1),,;(2),,
(3),,;(4),,
问题6:观察并归纳上面这些数列的共同特征,用数学语言(符号)描述这些特点:(d是常数),(,)
满足这种特征的数列很多,我们有必要为这样的数列取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板书课题——《等差数列》
(二)抽象分析,理解概念
等差数列的定义(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d为公差,a1为数列的首项。
对定义进行分析,强调:①同一个常数;②从第二项起。
问题7:这样的数列在生活中的例子,谁能再举几个?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1)1,2,4,6,8,10,12,……,(2)0,1,2,3,4,5,6,……
(3) 3,3,3,3,3,3,……,(4)2,4,7,11,16,……
(5)-8,-6,-4,0,2, ……,(6)3,0,-3,-6,-9,……
注: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公差是0.
(三)推进概念,发现性质(设计意图:概括等差中项的概念.总结等差中项公式,用于发现等差数列的性质)
问题8:一个等差数列最少有几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至少三项,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概括等差中项的概念。
设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A叫a与b的等差中项。同时有
A-a=b-A,
说明:(1)上面式子反过来也成立。(2)等差数列中的任意连续三项都构成等差数列,反之亦成立。
(四)掌握公式,灵活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四个量,灵活应用)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分析:(1)中求第20项,需要知道什么呢?(首项和公差)
(2)中怎样判断-401是不是数列中的项呢?(先求通项公式,再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成立.)
(3)中已知两项,求通项公式的关键还是先求首项和公差。这里可以通过列方程组求解。
答案:(1);(2)-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3)。
学生—与一次函数内容类似,即an与n之间的关系是一次函数的关系;
(六)认真归纳,小结知识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答不完整的没有关系,其它同学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并用多媒体把学生的归纳展示出来.)
②等差中项:A叫a与b的等差中项
③等差中项及性质:
④等差数列的图象是直线y=px+q上的均匀的一群孤立的点.
(七)精心安排,设计板书
等差数列
一.概念1.等差数列2.等差中项 四.例题五.小结
(八)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一)阅读作业:通读教材,复习巩固,
(二)书面作业:教材习题1,2,3,4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