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蝉、贝壳)》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蝉、贝壳)》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9-13 16:50:00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短文两篇《蝉》
《贝壳》制作者:浙江外语学校 张老师
E-mail:zm19731016@163.com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课件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导入新课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
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
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生命的诞生!生命因你而感动!蝉有关蝉的古诗:
《蝉》
《在狱咏蝉》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①秋风。
①藉,依靠。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典故,出自《左传》。楚人钟仪曾被郑人当囚犯献给晋。后世于是以南冠代被囚。有关贝壳的散文:
贾平凹的《一只贝》请您欣赏:
各种各样的贝壳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目标课文知识填空: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 作家,本名 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 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卢玮銮香港《承教小记》 课文知识填空: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 作家、画家,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所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 》,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 》等。台湾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
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席慕蓉《无怨的青春?距离》需要掌握的字词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hàn)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听录音,看课文。思考问题想一想:一、找出《蝉》的文眼。
二、《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先抑后扬。研读思考《蝉》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的活过.”
不管生命长短,都要好好地活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讨论并明确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加油,请继续!体会以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研读思考《贝壳》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柔软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因此要好好面对它,好好珍惜它,好好创造它!“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这是一颗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说说你对这句话理解.作者并不希望建立什么丰功伟绩,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一样,用 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 人们.思考题:比较两篇散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
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不同之处:
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 <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 ,<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 <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生命意义的阐发中,没有直接表白;<贝壳>的作者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关于生命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附: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希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他,但没有找到。
                          ——贾平凹《一只贝》小结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作业: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
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
也要一丝不苟拓展延伸1、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拓展阅读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席慕容的诗歌【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树的画像】
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 温柔的话语都已沉寂 当星星的瞳子渐冷渐暗 而千山万径都绝灭踪迹 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 在抗拒著秋的来临 蝉


生资料补充       卵會在樹洞裡
生活十個月
左右幼蟲會在六月或
七月時從樹洞
爬出来
從樹洞鑽出的
前若蟲馬上
脫皮而成
一齡蟲
    
         两个月后,
若虫第二次
脱皮而成为
         二龄若虫.
          
           一年後,
  若蟲身體長大兩倍,
然後再脫皮成為
           三齡若虫。
再過一年。
若蟲又長了兩倍,再脫
皮成為四齡若蟲再過兩年,
又長大兩倍,脫皮成為
五齡若蟲,
然後在夏天爬出地面產卵後的
第六年夏天
五齡若蟲羽化
成蟲成蟲
大約只有
兩個星期的
生命羽化後五、六天
雄蟬以歌聲
引誘雌蟬前來交配
等待死亡
交配後的雌蟬
會在樹上產卵2019/3/19列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成虫交配(产卵,死亡)成虫离枝飞去变为成虫幼虫从 地穴爬出幼虫钻进地里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即刻五个星期后三个半钟头半点钟后徘徊一阵子2-17年后几分钟后立刻不久蝉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入土隐藏孵化幼虫成虫产卵脱皮成长幼虫出穴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7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谢谢!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仙居外语学校 张 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作业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