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文档属性

名称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9-16 12:38:00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浣溪沙苏轼 词牌名。也可有标题。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huànqíjìnshào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shì背景介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这时作者48岁,谪居黄州已经二年,手臂有病,往蕲水请庞安常医治。病愈后与庞安常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向西流,苏轼有感而填写此词。 fà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氏父子三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词:唐诗演变而来,宋朝达到顶盛。句子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分阕(两阕多)。大家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李清照、晏殊(婉约)等。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山下溪边多兰。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常言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作者尾句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
路净无泥暮雨潇潇
子规轻啼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不要徒发衰老之叹。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浣溪沙》测试题
答题人姓名___________
《浣溪沙》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 、 、 、
、 、 、 、 )之一。
默写:
题:
1、“ ” 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山下溪边多兰。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2、 “ ”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
3、“ ”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4、“ ”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5、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 ? ! 。”
6、“ ? ! 。”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
7、“ , 。 。”
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快心情。
8、“ , 。 。”
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9.“ ” 作者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10.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11.“ ? ! 。”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12.词中的对偶句是“ , 。”
13.“ , 。”意为山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中,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简单两句话便给读者两幅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