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7张PPT。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于河塘,披霞含露,亭亭玉立。俗传6月24日为荷花生日,亦称“观莲节”菊花:
在万花凋谢的秋天才开放,它独抗寒霜,不与群芳争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京城长安的王公弟子和没有职务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多年,每逢暮春三月,他们就像发了狂一样,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白居易《牡丹花》:“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看上去十分浓艳,所以被称为花中的“富贵人”。
在自然界中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说说你的喜好爱莲说周敦颐(宋)字词检查解读作者文体常识一.fánzhuóxièxiǎn生 字:淤涟yūlián噫yī予yú者:的 甚:很
蕃:多 独:仅,只有
予:我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荷梗)中间贯通,外部挺直
蔓:植物细长而缠绕的茎,在文中名词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作动词,生旁枝益:更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周敦颐:
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曾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因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著名的《爱莲说》。关于“说” 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写法十分灵活,可以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它是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散文。释题:《爱莲说》是通过咏物来说明道理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二.朗读1、读准字音
2、速度舒缓一些
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骈句,散句结合)
4、读出感情
三、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生性高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
方正,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内心通达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尊敬莲君子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找出语句.1.从文中找出写菊的句子。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陶渊明(衬托) 2. 既然已经有了菊花作衬托,为什么还要写上牡丹呢?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昂贵的牡丹象征什么?富贵者荣华富贵世人(反衬)衬托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正衬反衬正衬反衬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写菊花和牡丹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陶渊明世人“予”衬托手法突出1、文中直接描写莲的句子,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2、读了作者描写莲的这些句子,你觉得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3、作者对莲的赞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对莲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小结:表达了作者独立不移,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衬托手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托物言志(象征)的目的。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品味“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两句话,体会作者对爱菊者、爱牡丹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了上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另一方面也透露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很少。对“菊之爱”者作者抱有惋惜之意;
语言品味而牡丹之爱者,作者对于他们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给予了强烈的讽刺。四. 3. 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分别爱这三种花的人持什么样的态度?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爱,同予者何人?之爱,宜乎众矣。有德者鲜君子者无趋利者众惋惜赞美讽刺
鄙视托物→言志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分析结尾:这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人生态度?1.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五.讨论分析课文:A、排比(如第5句)
B、比喻(如第5句)
C、对偶(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反问(如第8句)明确: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明确:骈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句子。前文所学的对偶句也可称为骈句.(思考:《陋室铭》中骈句多,还是本文中骈句多?)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一扬 一抑
语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爱莲说爱陶渊明世人予菊牡丹莲隐逸者 鲜有闻
(隐士高人)富贵者 宜乎众
(富贵中人)君子者同予者何人
(道德君子)◆ 不染、不妖◆ 通直、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 香、清、净植以花喻人隐逸者君子富贵者正衬反衬(托物言志)品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逃避现实追求荣华课堂小结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六.背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积累:
荷花,又称莲花。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
—李白
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
—白居易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叶展影翻当砌月,
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
犹胜生於野水中。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兮。——屈原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白莲 蓬 人
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氵襄氵襄。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那一池清幽的水?掩饰不住?我满怀的心事?灼热的太阳烘烤着 烘烤着?我呼之欲出的热情 ?怒放,怒放,怒放?我要怒放?把这满腔的热情?怒放在烈日下,怒放在盛夏里?开到荼磨花事了
淡淡的开放在 ?六月 ?不与百花争宠 ?莲池里 ?溢满了等待的心事 ?你 却从未 ?舍施一点目光 ?便匆匆而去 ?空余 荷的枯涩 ?洒在碧波中
你知道了吗?(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哲学家。著有 、 等。“ ”是作者的谥号 。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但都是为了 。
课文标题“爱莲说”就是 。
3、文中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4、作者“独爱莲”表现了他 的 的生活态度。
5、作者对追名求利的恶浊世风暗含嘲讽的句子是: 。
八.(二)、说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蕃: 亵玩: 濯: 妖: 鲜:
君子: 宜:(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你知道了吗?(四)、“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舒缓语气。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表示强烈反问。宾语前置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你知道了吗?(五).仿写《爱莲说》你在生活中看能否找到能寄托你这抱负情操的事物?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六)、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有所不同.
2、手法都以衬托手法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
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再见制作者:侯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