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1-03-08 22: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活动设计
2.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运算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简化美.2.激发绩差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3.帮助绩差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全方位地培养绩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运算律.难点:根据不同情况选取相应的运算法则和对加法运算律的灵活运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情景 教师: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呢?利用教科书提供的问题情境(也可以用其他的问题情境,如体育课往返跑问题).明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用加法.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
试着做做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活动:1.规定:学生每次运动的初始位置为0,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把学生跑步的六种情况在数轴上表示出来。2.明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用加法。让学生根据数轴上车模两次运动的示意图,确定运动结果。3.把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用有理数表示出来。4.用加法算式表示每回运动的结果(共有6个算式)。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尤其绩差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借助于数轴,直观表示两次运动的结果,得到具体的加法算式,从而培养绩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起探究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异号两个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以分成三类)、一个加数为0。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找学生逐个回答)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则。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通过暗示、鼓励等方法,从而激发绩差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校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校大的绝对值减去校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用规范的语言表述
巩固练习 对于例题1的教学活动:方案1:让学生自己做,选2名同学板演,然后师生一起结合法则进行评价。方案2:结合题目,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法则,教师进行示例板演。总的原则是:在学生有可能独立或交流完成的情况下,就尽可能让他们多参与。例1计算:(1) ( + 8 )+( + 5 ); (2) (+ 2.5 )+(-2.5)(3) (- 17 )+(+9 ); (4) (-5 )+ 0例2 计算:(1) (+ 1/2 )+(- 1/3 ); (2) (- 1/2 )+( - 3/4 ): (3)100+( - 1/100 )。练习:1.计算:(1) ( - 3 )+( - 11 ); (2) ( + 3.8 )+ ( - 3.8 );(3) (- 13 )+( + 11); (4) (-4/3 )+ 3/4;(5) (- 99 )+ 0; (6) (- 1/4 )+( - 1/3 )。2.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个加数吗?为什么? 1.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认识。2.学生首次接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运算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算理及书写的格式。3.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加法运算法则。4.对于练习2题中的两个问题,教师让学生举例来说明即可。5.通过简单的计算帮助绩差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结与反思 1.对本节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1)有理数加法的法则;(2)使用有理数加法的法则需要注意的问题。2.体会有理数加法与以前学过的加法(整数、分数和0之间的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