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2张PPT。让心灵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让思绪在语言的天地里飞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莲 子 清 如 水 莲 心 彻 底 红 爱莲说
周敦颐周敦颐石像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周元公集》。“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写法自由,篇幅短小,跟现代杂文相似。
“爱莲说”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说说爱莲花的道理释题:《爱莲说》是通过咏物来说明道理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w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周敦颐朗 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甚,很;蕃fán,多(有关资料上通“繁”);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翻译: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独,唯独;爱,喜爱,喜欢;自,自从;盛,大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表转折关系;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我惟独喜爱莲,(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翻译:中通外直,不蔓wàn不枝,中,里面,指茎内;通,贯通;外,外面;直,笔直;蔓,生枝蔓(名作动);枝,长枝节(名作动);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翻译: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香气;远,远播(形作动);益,更加;清,清幽;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净,洁净。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翻译: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焉,助词;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去玩弄它。翻译:第 一 段 学 习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1、“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4、“亭亭净植”写出了莲花的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味整个形体姿态;气质风度;
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托物言志花之君子2.中通外直2.胸襟磊落 不蔓不枝豁达正直3.香远溢清3.美德可以永远传播4.亭亭净植4.仪态端庄,气节高
尚,令人尊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敬佩、赞美之情)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例1:我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总是会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2:我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根据陶渊明的性格和本文语句)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6、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 例: 我最喜欢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第 一 段 小 结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赞美高洁的情操和刚直的品格,抒发自己的抱负。(重在描写)第 二 段 学 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谓,认为;之,助词,的;隐逸,
隐士。者也,表判断语气;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翻译: 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助词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很少; 闻,听说; 宜,应当; 众,多; 唉!对于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该是有很多人了。翻译: 7、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 用菊花和牡丹陪衬莲花,是为了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陶渊明世人“予”衬托手法突出8、作者认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所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自身规律开花。9、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暗示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的强烈讽刺鄙视。之爱,陶后鲜有闻。之爱,同予者何人?之爱,宜乎众矣。有德者鲜君子者无趋利者众惋惜赞美讽刺
鄙视托物→言志10、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来看,第二段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引起注意和思考,突出写作目的。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1、分析结尾:这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人生态度?第 二 段 小 结 揭示莲花的比喻意义,感叹知音太少,讥讽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重在议论) 总结 作者以“爱莲”这一主观感受为线索把全文连缀成篇;用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有所不同.
2、手法都以衬托手法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
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课后练习: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示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表示强烈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课 外 拓 展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荷花,又称莲花。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李白
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白居易
阶下莲
唐—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兩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來。
莲 蓬 人
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氵襄氵襄。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那一池清幽的水?掩饰不住?我满怀的心事?灼热的太阳烘烤着 烘烤着?我呼之欲出的热情 ?怒放,怒放,怒放?我要怒放?把这满腔的热情?怒放在烈日下,怒放在盛夏里?开到荼磨花事了
淡淡的开放在 ?六月 ?不与百花争宠 ?莲池里 ?溢满了等待的心事 ?你 却从未 ?舍施一点目光 ?便匆匆而去 ?空余 荷的枯涩 ?洒在碧波中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