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河北省廊坊市)

文档属性

名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河北省廊坊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9-26 13:51:0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战国策·齐策》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背诵全文。
『阅 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题目解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人,善鼓琴,有辩才,后来被封侯。 讽:用含蓄的话语暗示或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兼语句。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
一 《战国策》 编定者刘向,西汉文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分十二策,共33篇,是有关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谋及言论的汇编。主要特点是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兼语
一 字音 昳(yì)丽 窥(kuī)镜 谤讥(jī)燕(yān)国 期(jī)年 间(jiàn)进 朝(zhāo)服衣冠(guān) 朝(cháo)于齐 二 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
三 古今异义词 1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纵横)。 今义:泛指空间的一部分,处所,地点。 2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侍卫人员。 今义:大致范围(方位词)。 3 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古义:隔一段时间。 今义:常常 5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古义:所说的。 今义:多含不承认的意思。
四 实词 1 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治理,整治)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2 朝 ①朝服衣冠(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③皆朝于齐(朝见) ④秦朝,汉朝(朝代)
五 词类活用 1 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当面) 2 朝服衣冠(名词“服”用作动词,穿戴。)
3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私”用作动词,偏爱) 4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美。)
六 虚词 之 A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吾妻之美我者 B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闻寡人之耳者 C 代词,代人、事物。 如:燕、赵、韩、魏闻之。 而 A 连词 ,表并列关系,可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B 连词,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时时而渐进。 C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 如: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特殊句式 1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 2旦日,客从外来,(忌)与(客)之谈。
(省略句) 3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4 王之蔽甚也(被……蒙蔽,被动句)
问 美
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
比 美
思 美






孰视:自以为不如窥镜:又弗如远甚
相 貌
邹忌比美(开端)
皆以美于徐公
妻私臣
妾畏臣
客求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王之蔽甚矣
(生活小事)
(国家大事)
以小见大
类比
说理
邹忌讽谏(发展)
三赏
上赏:面刺寡人之过者
中赏:上书谏寡人者
下赏: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三变
齐王纳谏(高潮)
四国朝齐(结局)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译:(邹忌)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译: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与他坐着聊天,问客人说。
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对我有所求。
语句翻译
一、开端:邹忌比美
二、发展:邹忌讽谏
三、高潮:齐王纳谏
四、结局:四国朝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情节结构
讽谏手法
一、类比说理
二、以小见大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A
达标检测
2、填空
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 ,虽欲言,无可进者。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王之蔽甚矣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
门庭若市
期年之后
积累名言警句: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作业」 1、课后,查字典并比较“讽”、 “刺”、“谤”、“讥”的古今异义
2、背诵全文。
谢谢 各位同仁指导! Thanks for each teacher to guide…
DESIGN BY GUOJIANWEI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4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邹忌讽齐王纳谏》1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2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 喻 劝 说
妻---私 宫妇
妾---畏 朝廷之臣 蒙蔽之深
客---求 四境之内
三令 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明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的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 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的。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 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