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文档属性

名称 背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9-29 17:37:0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罗中立《父亲》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知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爱
父亲的语言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 亲 的 语 言
动作的缓慢、吃力、笨拙。(为何这样?)
父 亲 的 动 作
父亲的质朴、含蓄、内敛、深沉
父 亲 的 形 象
慈 父 的 形 象
父 亲 的 服 饰
与 我 的 对比
爱子之情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感情有什么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想想看: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
1: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3:辛酸之泪:父子离别
4: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怜爱父亲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自主探究
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
思考讨论
开篇点题
望父买橘
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
点出背影(1)
刻画背影(6)
惜别背影(6)
照应背影(7)
背影
交代家境
临行前细关照
引出背影
背影
标题
线索
阅读“买橘子”一段听该段录音
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思考文章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
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在你 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
聆听《父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