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一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1、 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24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
禁锢( ) 喑( )哑 栖( )息 静谧( )
xiá( )想 妖ráo( ) suō( )衣 xuān( ) 嚷
2、请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不加思索 ( ) 费寝忘食( ) 变本加利 ( ) 别出新裁( )
谈笑风声 ( ) 流光溢采 ( ) 沤心沥血 ( ) 大相经庭 ( )
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分)
①加拿大一年一度的商业捕杀海豹活动 国际社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②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止灾区疫病流行和水源污染已经到了 的地步。
③美好的东西常常产生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而舒适的环境, 有利于事物的成长, 未必有利于其品质的提升。
A. 遭受 刻不容缓 即使/也 B. 遭到 迫不及待 即使/也
C. 遭到 刻不容缓 虽然/却 D. 遭受 迫不及待 虽然/却
4、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横线上的诗句。 (3分)
祖国是什么
祖国是什么?
有一天,孩子仰着花一般好看的笑脸,问白鸽。
白鸽刚从天边飞回,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
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松涛回答:是飞越群山的巍峨的长城!
稻穗回答: (1)
晓风回答:是边防线上战士们挺拔的身影!
浪花回答:是乘风破浪竞技的龙舟!
星星回答: (2)
青松回答:是精神抖擞开屏的孔雀!
碧海回答:是吹拂大地的温暖的春风!
孩子笑了,他抚摸着白鸽,用他的心说了一句:“祖国是开着花的希望!祖国是唱着歌的明天!”
白鸽扑棱着翅膀,衔着孩子的心愿飞走了,显然,它将把一个最美的答案写上蓝天。
这个答案就是: (3)
5、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4分)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第_句有语病,修改:
(2)第 句有语病,修改:
6、默写(7分)
(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句“它争先 ,它从未 一旦厂的疲劳了 。”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3分)
(2)《沁园春 雪》中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写景的句子 ;
运用联想虚写句子 。(4分)
1、 阅读分析(46分)
(一)一片槐树叶(18分)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9、“忘了是在江南、江北/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的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11、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6分)。
答:时间:□□—□□—□□ 心理:□□—□□—□□
(二)怀念一种声音(17分)
聂鑫森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在他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残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雨声被花叶染就的绚丽颜色。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 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隙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成家了,做父亲了……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诡的底色。下雨的日子,他也向他的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他的画室也总会有好友联袂而至。
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⑩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摘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8年1月,有删改)
1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结尾说:“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6分)
14.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三)享受生命(11分)
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种理解未免狭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短哲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我们对享受的理解,既不该狭窄,更不该冷漠。
②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
③一是勇气。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舍我其谁”,鲁迅所做的直面人生,流行歌曲所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人,不热爱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的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④二是创造。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个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的。
⑤如此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完成伟大发现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都已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文天祥、林觉民等人,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做衣食之享时,他们将生命的炸弹做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夙涅梁,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受享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受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自由,或曰两个文明,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许多劳动、斗争和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这幸福的结果。人生之中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到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多大的库藏,多么宽广的领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另一方面又可以尽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他还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⑦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经典美文》2008年10期,有删改)
15.作者认为,全面地享受生命实际上是 ,要达到这一
目的,就要具备 和 两个条件。(3分)
16.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3分)
17.第⑥自然段说:“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并略作分析来论证这个观点吗?(5分)
1、 作文(3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四届于1908年8月27日至10月29日在伦敦举行, 4月27日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召开前夕,一位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会刊《天津青年》上发表署名文章《竞技运动》,向中国人提出三个问题:
??1.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2.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3.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中国数代人前赴后继寻求答案,终于得到圆满的结局:第三个问题提出后的一百年,即2008年,中国北京将举办奥运会。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我们北京早已圆满结束,对本次奥运会开幕式,各国权威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国运动健儿共取得51枚金牌,遥居世界首位…… 当然,期间也不乏泪水与感动。请就本次奥运会期间给你感触最深的人或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附答案
一、1.gù yīn qī mì 遐 娆 蓑 喧 2. 假 废 厉 心 生 彩 呕 径 3. C 4. (1)是绵延不绝的广阔的田野 (2)是昼夜闪烁温暖的日月(3)祖国是开着花的希望!祖国是唱着歌的明天!5.(1)第②句有语病,修改:将“就是”改为“就要”,去掉“的过程”;(2)第③句有语病,修改:在“青少年时期”后添加“有没有”或“能否”。6.略 7.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8.D 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9.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10、C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11、现在、过去、将来;伤感、回忆、企望 12.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13.他希望通过画画来再现逝去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借以抒发强烈的怀念之情,排遣孤寂之情。
14.示例1:以前的雨声充满音乐美和“绚丽颜色”,现在的雨声呈现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压抑。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示例2:以前人与人和谐地交往和交流,现在人人封闭,缺乏沟通和交流。对比手法的运用鲜明地表现了前后变化,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热爱和怀念。
15.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勇气创造
16.因为享受生命离不开勇气和创造;要得到最大的享受,就要付出最大的劳动、斗争甚至牺牲;就要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7.示例:布鲁诺坚持真理,蔑视神权。虽被处以极刑,但他的精神被后人推崇,他的人格被世人颂扬。
三.18.立意提示:画一扇窗给自己,是一种豁达超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黑暗袭来、磨难当头之时,画一扇窗给自己,留一份乐观、豁达给自己,就可以让灵魂喘息,让希望栖息;就可以让梦想之鹰在心灵的窗前翩然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