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文档属性

名称 在山的那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02 16:09:00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山 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山民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省。1978年入武汉大学,1982年毕业,在湖北郧阳诗专任教。1985年到北京《诗刊》工作,1990年离去,1992年去英国,1994年后在北京教育学院从教。主要作品:《纪念》、《游动悬崖》。在山的那边王 家 新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
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诗歌是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凝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准确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要作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dòu)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思考讨论:
1、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第一节: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
 第二节: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象征2、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人生理想。理解朗读合作探究1、为什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就有了“隐秘的想望”?2、为什么说山“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4怎样理解“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3、诗中的“种子”、“山”、“海”、“翻越”你是怎样理解的?1、为什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就有了“隐秘的想 望”? 从小不愿困居狭小的
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指点理想唤醒想望 一种朦胧的追求“痴想”妈妈说过“海”“隐秘” 一生的追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将山拟人化,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 “我”原以为爬上山顶以后就可以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沮丧极了,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因而脸色铁青。形象生动。幻想破灭强调 “我”的努力,不灰心强调失望次数多。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4、怎样理解“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2“铁青着脸”,给幻想打零分?种子信念诱惑不再枯干在山的那边海(重重)困难理想(信念) 爬山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后来“我”不懈努力: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
日积月累。 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3、诗中的“种子”、“山”、“海”、“翻越”你是怎样理解的?好奇失望委屈疑惑失望坚定自豪欣喜表情朗读思考:在寻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风平浪静水天一色碧水红花海潮奔来请你练笔我终于见到了大海山高路远汪国真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泥泞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呼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诗歌赏析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点。
—— 马克思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                    ——薄一波
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