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浙江省杭州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台阶(浙江省杭州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10-06 20: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梗概,理解父亲这一形象。
2、 能力目标:通过读细节、品结尾提高学生深入探究小说主题、准确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父亲的美好品质,体悟作者对“父亲”既敬重又怜悯的情感。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体悟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章结尾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
通过这样的设计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对“农民父亲”有一个感性认识。
1、 导入
1、老师课前写好甲骨文的“父”,说:课前,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猜字游戏。我们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大家看看黑板上这个字,猜猜是什么字?
(生回答)
2、师:你真聪明,确实是“父”字。一只手加一个斧头、棍棒这样的劳动工具就构成了“父亲”的“父”字,太神奇啦。我们祖先为什么要这样来造这个“父”字呢?
学生自由发言,联系到“劳动”就可以了。
3、师:这位同学讲得太有道理了。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父”的本义为“斧子”,后来变成了手拿斧子的“父亲”。几千年来,父亲就拿着斧子、棍棒这样的工具从事艰辛的劳动,创造生活,建设家园。浙江籍作家李森祥的《台阶》中也有这样一位父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父亲。(板书“台阶”“李森祥”)
2、 初读研讨:
1、说梗概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用2、3 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围绕 “台阶”,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口头提示: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局如何)。(幻灯片显示)
(学生可以动笔先写在文章标题旁边,再抽1—2位同学发言,互相补充。)
小说主要内容:父亲认为我们家的台阶低,想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最后建成了,父亲却老了。
2、找缘由
师:看来,造高台阶的新屋是父亲的奋斗一生的梦想。可是,父亲不是在意楼房本身的高度,而是在意台阶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幻灯片显示: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学生找:(1)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体现父亲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2)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体现父亲对更高精神世界的向往;)
三、深入探究:
1、读人物
师:原来,小小的台阶,有如许丰富的内涵,难怪父亲会为之奋斗大半辈子。在这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请思考:文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从哪些文字中看出?(幻灯片显示)请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应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一人读、两人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都可以,再由一位同学重点分析: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品质。(幻灯片显示)(板书“低台阶”、“高台阶”)
(学生先独立阅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大班展示。重点指导朗读第5、13、19段。学生如果不积极,老师引导:请同学们关注文中的细节,往往细微之处最能打动人,比如作者就花了大量的笔墨对父亲得脚进行描写,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如果没有学生讲到父亲的“谦卑”,老师就引导:大家都找到了勤劳,这是千百年父亲身上最闪亮的东西。文中的父亲虽然是农民,但也有目标有追求。但父亲毕竟是农民,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束缚了他,使这位父亲还表现出中国农民父亲德另一面,大家看到第9段,师读第9段,问: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引出“谦卑”)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是在初读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了解父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引导,结论要由学生自己得出。教师最后总结:父亲勤劳质朴、有追求、谦卑。这样的父亲不仅用他的双手和智慧积累物质财富,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用美好品质创造精神财富,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板书:父亲勤劳质朴、有追求、执著、坚持不懈)
(细节“脚”:父亲的脚是一开始就这样吗?父亲的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劳动/草鞋)为什么父亲的脚用板刷刷完了还是黄几几的?
细节“目光”: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到底看什么?(柳树?高台阶?)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2、品结尾:
师:父亲如此艰辛、如此不易的造好高台阶的新屋,应该充满喜悦,写满幸福,从此每天乐呵呵。可是,文中的父亲是这样的吗?你从哪里看出?
学生找,自由发言。大体有:不磕、不坐、不跨、挪、没事干、不自在、不对劲、尴尬、烦躁、怅然若失。
细节“挪”:“一级级往下挪”,文中的父亲不是坦然地安坐在九级台阶上接受村人乡亲的问候,而是往下挪,又不是一下子坐到最低一级,而是一级级往下挪,从中你读到了父亲此时怎样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请用第一人称把此时父亲所想的话说出来。
师:常言道:“苦尽甘来”, “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幻灯片显示)
(生思考回答:(1)谦卑已经成为父亲的习惯,改不了;(2)劳动是父亲的生命——生命在于劳动)(板书:“谦卑”“劳动者”)
3、悟情感:
师:文中的“我”对这样的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幻灯片显示)
学生互相补充、启发,教师小结:文中的“我”怜悯父亲的处境,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敬佩、尊敬。(板书:怜悯、敬重)
4、 拓展延伸:
1、说父亲
师:读到这,老师蓦然发现:这样可亲可敬的父亲,不仅活在小说中,其实也生活在我们身边。老师我也有这样一位父亲,我对他也怀有同样的情感。我那六十多岁的老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造一幢属于自己的新楼房。奋斗了大半辈子,把儿女抚养长大,父亲也老了。可他不服老,在去年冬天,终于在老家盖好了他梦寐以求的新楼房!同学们,说说你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3、 作业:说父亲,读父亲。
PAGE
1